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5期

社论

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提供有力保障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审议《关于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全覆盖情况的专题报告》和《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王岐山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 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

特稿 

增强“四个意识” 深化政治巡视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增强“四个意识” 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

学习体会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 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

专题  落实全会部署见实招

导语: 在抓落实中见担当

系列述评

为换届工作提供纪律保障

把作风建设往深里抓实里做

以强有力问责督促责任落实

紧盯扶贫领域 严肃查处“微腐败”

提高政治站位 压实政治责任 不断取得追逃追赃新成果

深化政治巡视 实现全覆盖目标任务

兑现立足本届完成纪检体制改革任务的承诺

领导干部谈落实

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认真履行审核把关职能

标本兼治 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加强日常监督 让党员干部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建设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干部队伍

学有所悟

对纪委的监督首先来自党委

纪检干部要深入掌握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

《工作规则》解读

问题线索的流转之旅

巡视

实现本届巡视全覆盖目标的关键一战

半月杂谈

在变化中体会获得感

燕阁观察

怎样理解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

从中央第十一轮巡视反馈看增强“四个意识”

中央纪委通报六起问责典型案例有何深意

清风时评

权力沾染铜臭是最大风险

警惕“逆向调研”歪风

“新衙门作风”当刹

谈话提醒岂能“装样子”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

怎样解决影响问责威力的几个问题

书记说纪

把准“刻度”才能用好“尺子”

“四风”监督哨

自视例外搞“四风” 深挖细查不放过

释疑答问

刘某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违规出入私人会所”

有问有答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聚焦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工作通讯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古语今悟 ●“为人六见”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 处事无他莫若为善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家训品读 曹端家诫:端言行 重身教

清风文萃

“心远”的境界

老虎与麋鹿
处事无他莫若为善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豫商康百万家族的家风故事
田夏
首页
1

  洛水汤汤处,邙岭半坡间,有一座青砖灰瓦、朴实无华的古建筑群。这是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中原古建典范的康百万庄园。

  在这座见证了一个家族兴盛发展的庄园里,有不少楹联饱经沧桑却得以流传下来。这些或彰显经商理念、或意在强化家风家教的楹联,颇具文化内涵,广受游人学者的欢迎。其中,在主宅区三院垂花门的两侧,有这样一副楹联:“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传家有道还是读书。”康家把其家训的核心内容提炼为楹联铭刻在进出庄园的必经之地,就是要时刻提醒后世子孙要行善、坚持读书传家。400多年来,在家训的熏陶下,康家历代子孙大多向上向善、勤奋好学,从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续昌盛,创造了不少传奇故事。

  保留叶氏井 庆寿烧债券

  康百万家族深受河洛文化影响,世代读儒家经典,行孔孟之礼,形成独特的家风家教。在康家的家风家训中,行善,是康家长辈对子孙后辈的首要要求。

  行善,就要为人和善,绝不能以势压人、仗势欺人。在康百万庄园中,有一口水井不属于康家的财产,是康家长辈与人为善的见证。康熙年间,康家第十二代传人康大勇要建造庄园,想要买下洛河边上一块地,就找这块地的所有人叶家协商。叶家虽然同意了卖地,但却坚持不卖地里的一口水井,因为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康家许以重金,叶家还是不卖,最终康大勇尊重了叶家的意见,保留了叶氏井。康家这种为人和善,和睦乡邻,不仗势欺人、不恃强凌弱的家风,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行善,还要乐善好施,聚财但不守财。康家第十四代传人康应魁就留下了“庆寿焚券”的佳话。在康应魁七十五岁大寿时,族人和乡亲来为他祝寿。康应魁不仅不让乡亲为其送贺寿礼,还命各地相公(商业经营负责人)把康店地区发放的债券整理出来,让各栈房把多年难以讨回的契约和孤寡老人、残疾人的借债契约统统交到他的手里。在寒暄祝贺之后,一把火当众烧掉了族人和乡亲欠债的账目。

  康家长辈不仅自己行善,还注重教诲后人要乐善好施、惠济邻里。一天,康应魁在洛河边让人用泥土垒出一个一米见方的水池。他叫儿子康道顺、康道平、康道兴三兄弟往水池中灌水。三兄弟虽非常不解,但仍提水倒进水池。当水池快要溢出时,道平怕水池被泡塌忙阻止。康应魁盯着道平问:“怎样才能让水池不被泡塌?”道平小声说道:“不再倒水!”康应魁微蹙着眉头。道平见状又答:“从池子里往外取水就能把水池保住!”康应魁脸上浮出了一丝笑意,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赚钱,就好像筑起了一圈堤坝,将财富聚集起来,成为一座水池。然而,当你财富越多,由这些水所带来的冲击和破坏力也就越大,一旦溃堤,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经商赚钱,还要学会散财,多做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家族才能长久地传承下去。”

  道光年间,康家捐资修建学校;咸丰初年,巩县遭遇三年旱灾,民不聊生,康家慷慨解囊开仓放粮,救济了五百家乡邻……传承行善的优良家风,康氏家族赈济灾民、捐资助学广受乡邻赞誉。

  高薪聘塾师 精心劝后辈

  家有良田,可能被水冲掉;家有宫殿,可能要被火烧掉;肚子里有文化,谁都拿不走。因此,以经商起家成为中原巨富的康百万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十分重视,把“传家有道还是读书”作为信条,在督促后辈读书学习上舍得投入、费了不少心思。

  康百万家族重视读书的良好传统,首先体现在尊师兴学上。为确保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康百万家族不仅投入巨资在庄园里建了按年龄段分设的儿童私塾和青年学馆,还舍得花大价钱聘请当地的名师任教。康家的私塾老师都是一些品行高洁、学识渊博的人。其中,孙涵三、赵凤鸣、康欲远这三位私塾老师,在当时就远近闻名。据记载,孙涵三被称为驮煤举人。他学习先人悬梁刺股的刻苦精神,一边驮煤为生,一边读书学习,最终考取举人。康家人欣赏他的志气,就出高薪请他到康家私塾教书。康裕远是康店村人,贡生出身,是个饱经风霜,阅历较深的人,曾做过知县的幕僚,为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怀扶弱济贫之志。偃师人赵凤鸣,身为举人,学识渊博,人品端正,在康家教了一辈子书,将毕生所学,尽传康氏子弟。

  为方便子女读书学习,康家在建设庄园时很舍得投入。庄园中,康家专门建设了一座藏书楼,并收集了颇具规模的馆藏图书,形成了一个家族的公共图书馆。藏书楼建成后,康家长辈为督促后辈多读书、勤读书,专门请人撰写了“依墨绕书林,求知,求学,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题”的楹联题刻于藏书楼大门两侧,勉励康家子弟在书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读,虚心请教,勇于探寻,学以致用。

  为督促后辈勤学苦读,康家长辈还花了不少心思,营造劝学的氛围。至今,康百万庄园中还留存有很多康家长辈劝学的细节。在康百万庄园南院,一个厕所的门楣上刻有“三上成文”四个大字。这一门楣取自欧阳修的《归田录》,意在提醒子孙后代即使是在厕上、马上、枕上,也可以读书、打腹稿、写文章。在康百万庄园北院,有一张拜月石案。乍一看石案与普通石案并无二致,但通过地上的镜子观察就会发现,石案底部镌刻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刮去垢兮磨其光,棱角铮铮類珪璋......”这篇涵义隽永的《石案铭》反映出康家对读书的高度重视,就连中秋赏月、拜月之际,也不忘提醒子孙后辈刻苦攻读、励志进取。

  在督促子女刻苦读书的同时,康家还注意引导子女汲取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悬挂于康百万庄园过厅正上方的一块“留余”匾,就阐释着康家对中庸之道的领悟和重视。清同治十年正月初一,康家门婿巩县进士牛瑄前来做客,康道平热情接待。席间谈起堂号的命名和南宋嘉定进士王伯大的《四留铭》,康道平感慨之余,牛瑄挥毫泼墨,阐释“留余”的深意,用以教导后代子孙举善事、知进退。短短100多字的“留余”匾,核心思想是教育子孙后代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而应临事让人一步,临财放宽一分,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懂得适可而止。

  捐出俸金助百姓 督促子女苦读书

  康家长辈倡导的行善、读书等优良家风对康家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自明代以来,康家人才辈出,具有较大影响的就有100多人,从政、从文、从商有所成就的后人,遍布社会各界。

  康绍敬是第六代传人中的杰出代表。明嘉靖年间,他读书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县境内)驿丞,后晋升为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大使。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经常把俸银拿出周济百姓。但面对宦官权臣贪婪索贿,他却断然拒绝,并最终辞官归田。

  咸丰初年,康家第十五代后人康道顺为候补知县。在山东汶上任职期间,他自备生活所需,俸金分文不取,全部捐给贫困子弟,为百姓分忧解难。良好的家教也使他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洁,不仅自己做到把贿赂者拒之门外,还时时告诫他的随从、轿夫及署内有关人员,不能接受不义之财。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无虞,人人称赞。

  在近现代的大变局中,一些读书明理的康家后人投身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王国权,原名康午生,是康家十九代后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国权任热河省委组织部长、民运部长兼承德市委书记。辽沈战役开始后,王国权组织热东地委的干部群众,向第一、二线调动粮食2300多万斤,有力地配合了大部队作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热河省委书记、省长,带领干部群众消灭了被群众称为“三害”的土匪、鸦片和鼠疫,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离开热河以后,他开始了职业外交官生涯,先后出任中国驻民主德国、波兰、澳大利亚、意大利大使,还曾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会长和中日友协副会长。在此期间,他为中美、中日建交作出贡献。

  世事已沧桑变迁,但家风影响犹在。现年88岁的康素婵是十七代庄园主康鸿猷的孙女。受“读书传家”的家训影响,她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一些孩子以交白卷为荣的时候,她坚信读书对孩子的成长有益,严厉督促子女每天必须读书学习。恢复高考后,她的两个儿子分别考上了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现在,她子女及孙辈五人均已成才,分别任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建筑工程学校等。(资料提供:赵育蕊、南秀琴、李春晓)

 

  [小资料]

  康百万家族的由来

  康百万家族又称河洛康家,明洪武年间,其始祖康守信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巩县康店镇定居。之后,康家在此辛勤耕读,经商传家,家族渐渐兴旺发达。历明、清两朝近400余年的发展,康家渐成中原巨富,被老百姓称为“中原活财神”。清末,十七代庄园主康鸿猷因向清政府捐资100万银两,被人称为“康百万”。此后,“康百万”成为河洛康家的统称,康家的庄园也被称为康百万庄园。

 

  

  楹联趣闻

  苏东坡改联苦读书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能诵。早在少年时代,就博览群书,经纶满腹,因此也有些骄傲自负。一天,他竟在书房门口贴一对联曰: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对联被一位老邻居发现了,他想:东坡年轻学博,实在可喜,但从此自满则难成大器。于是,他拿来一本小书,上门找东坡说:老朽近得一书,多有不识,特来请教。东坡接书一看,不禁大惊失色。不但此书从未读过,而且许多字都不认识,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万分。当即向老人长揖谢道:小生一时狂兴,多亏尊翁指点,五内铭感不尽。

  老翁走后,他立即撕下原联,各加上两字,改成一副新联: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