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5期

社论

为“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提供有力保障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标本兼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审议《关于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全覆盖情况的专题报告》和《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王岐山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 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

特稿 

增强“四个意识” 深化政治巡视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

增强“四个意识” 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

学习体会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 不断坚定和提高政治觉悟

专题  落实全会部署见实招

导语: 在抓落实中见担当

系列述评

为换届工作提供纪律保障

把作风建设往深里抓实里做

以强有力问责督促责任落实

紧盯扶贫领域 严肃查处“微腐败”

提高政治站位 压实政治责任 不断取得追逃追赃新成果

深化政治巡视 实现全覆盖目标任务

兑现立足本届完成纪检体制改革任务的承诺

领导干部谈落实

聚焦监督执纪问责 认真履行审核把关职能

标本兼治 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

加强日常监督 让党员干部习惯在有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建设一支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干部队伍

学有所悟

对纪委的监督首先来自党委

纪检干部要深入掌握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

《工作规则》解读

问题线索的流转之旅

巡视

实现本届巡视全覆盖目标的关键一战

半月杂谈

在变化中体会获得感

燕阁观察

怎样理解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

从中央第十一轮巡视反馈看增强“四个意识”

中央纪委通报六起问责典型案例有何深意

清风时评

权力沾染铜臭是最大风险

警惕“逆向调研”歪风

“新衙门作风”当刹

谈话提醒岂能“装样子”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

怎样解决影响问责威力的几个问题

书记说纪

把准“刻度”才能用好“尺子”

“四风”监督哨

自视例外搞“四风” 深挖细查不放过

释疑答问

刘某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违规出入私人会所”

有问有答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聚焦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工作通讯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古语今悟 ●“为人六见”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 处事无他莫若为善 传家有道还是读书

家训品读 曹端家诫:端言行 重身教

清风文萃

“心远”的境界

老虎与麋鹿
纪检干部要深入掌握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
首页
1

  心中无全局,不了解整体情况,工作站位就不会高,针对性必然有所欠缺

  对于一个地方来讲,历史、文化、区位要素等都会对其政治生态产生影响

  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通篇贯穿着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近期《学思践悟》专栏指出,“严格执行规则,纪检干部要深入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这一论述体现问题导向,既是提要求,也是指方向,还在教方法,对于纪检干部执行好《工作规则》、履行好监督执纪问责职责,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深刻领会、积极践行。

  深入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是纪检机关助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监督执纪问责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心中无全局,不了解整体情况,工作站位就不会高,针对性必然有所欠缺。对纪检机关、纪检干部而言,一地、一部门的政治生态状况,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的重要依据。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有些纪检机关、纪检干部政治站位低、认识不到位,把纪律检查工作等同于反腐败,脑子里只有案件和线索,没有把监督执纪问责放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去考量,没有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就局限于具体当中、迷失了大的方向。也有的认识虽然上去了,但工作不得其法,对当地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不了解、也没去了解,或只是浮光掠影、了解不深,无从准确判断、整体把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掌握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既是调准方向、也是补上课程,是纪检机关从政治上认识和把握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的一个重要契合点。

  深入掌握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状况,有助于找准工作重点、把握好工作节奏。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风的综合体现。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发生,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政治生态紧密相关。像辽宁发生拉票贿选案、经济数据严重造假,就是省委原书记王珉放弃党的领导,在选人用人上搞人身依附、拉帮结派,致使当地潜规则盛行、政治生态恶化的具体折射。政治生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纪检干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了解地方、部门党组织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情况,看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打没打折扣,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到不到位,看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如何,抓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怎样,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什么。重点关注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有没有认真贯彻党内政治生活准则,选人用人上的导向是否端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无辣味,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是否严肃、见诸日常。要了解当地的社风民风、社情民意,听听党员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从侧面掌握干部队伍情况,等等。只有深入掌握了政治生态状况,才能避免盲人摸象、使工作更有针对性,才能分清轻重缓急、作出合理工作安排,把监督执纪问责做深做细做实、提高工作实效。

  做好“深入掌握”这篇大文章,离不开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朱德同志为找出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向党中央提交了108份有关各行各业情况的调研报告。注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深入掌握情况的重要方法和必由路径。赓续传统、发扬作风,纪检机关只有深入、再深入,既开展专项调研,又在平时伸长耳朵、瞪大眼睛,多打听“张家长、李家短”,以党章党规党纪的尺子仔细衡量“树木”与“森林”,才能够见人见事、发现问题,才能做到王岐山同志所反复要求的“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为作出正确决策、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做到“深入掌握”,还需进行历史的回放、文化的思考。“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国度,不同地方的情况可谓千差万别。对于一个地方来讲,历史、文化、区位要素等都会对其政治生态产生影响。例如有的地方,历史上商帮文化比较发达、政商往来密切,在今天也容易形成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的小圈子;有的地方偏远闭塞,社会生活较为落后,基层腐败和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可能就较为突出。一个部门也是如此,历史沿革、文化风气、职能差别、行业特点等,同样潜移默化地影响部门的政治生态。这就要求纪检干部对所在地区、部门的历史、文化等要素进行综合思考,结合国情、省情、市情、县情,既把握“大气候”的状况,又明了一地一部门“小气候”的特点,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的风险点,找出深层次的原因,为标本兼治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和举措参考。(梓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