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党组)认真落实党内监督主体责任和全面监督责任,不断加强对各监督主体贯通协调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专责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协助引导推动功能,搭建监督平台、织密监督网络,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攥指成拳”凝聚监督合力,初步形成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的大监督工作格局。
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有力有效,其他监督才能发挥作用。各级党委(党组)切实加强对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提升党内监督全覆盖有效性。不断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如湖北省咸宁市委综合运用谈心谈话、检查督导、指导民主生活会等举措,推动党的工作部门不断落实职能监督,通过网格化管理等方式,督促各级党组织履行党内监督主体责任。“四项监督”统筹衔接,各地普遍制定加强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统筹衔接意见,建立健全“组组”协同监督、“室组”联动监督、“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促进专责监督在资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运用、监督成果共享等方面更加协同。推动自身监督与行业监管相互贯通,形成内部监督合力,如针对监狱系统违纪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动监狱系统建立党委巡察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贯通压实组织人事、内部审计、监管改造、狱内侦查等部门监督责任,改革后一年内系统内设纪检机构立案数超过了前5年之和。
各类监督配合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各省市普遍建立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机制,构建了一些日常沟通、工作会商、措施配合、联合监督等协作机制。如内蒙古自治区将党内监督、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细化到61个部门单位,建立具体协同配合机制36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立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五类监督”贯通协作机制,围绕沟通对接、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重点环节,联合印发“五类监督”贯通协同的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辽宁省14个地市审计部门与纪委监委建立了贯通机制,明确了审计发现问题线索的移送程序等相关事项。北京市丰台区建立“1+3+N”监督协调工作机制,“1”即区委集中统一领导,反腐败领导小组发挥统领作用;“3”即重点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监督部门的协调联动;“N”即加强其他监督主体之间贯通协同。
政治监督重点更加突出。各监督主体普遍提升政治监督自觉,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等加强协作配合,合力推动改革攻坚,促进高质量发展,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细落实。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重大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情况等方面事项,海南省“监督一张网”推动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整治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公平正义、影响营商环境的腐败和作风问题,解决“躺平”问题,确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两次“4·13”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落地。山东省乐陵市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协同监督机制提升监督效能暂行办法》,规范了纪检监察、组织、巡察、财政、审计等相关部门协同监督事项,督促各单位通过协作配合发现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落实效果不理想、民生领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以制度刚性进一步提升各单位合力监督发现问题的意识。
监督质效明显提升。各单位在协作配合中既各负其责,又注意加强与其他单位工作协同,不断增强监督集成效应。拓展了线索来源渠道,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纪委监委与政法、审计、财会、信访等部门(单位)建立移送问题线索工作机制,督促各部门(单位)发挥行业监管作用,形成监督合力,去年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中,全市处置问题线索来源于行业部门的有833件,占比21%。提升监督全面性精准性,如福建省南平市将乡村振兴领域历年来审计发现问题及底稿、巡察发现问题及底单、纪委监委起底的信访举报和问题线索等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建立问题线索台账,形成纪巡审监督总报告,通过三方共同跟进,及时查纠整改不力、敷衍塞责、虚假整改等问题,切实放大监督治理效能。协同推进以案促改、监督促治,如江苏省淮安市纪检监察机关针对案件查办发现的开发园区腐败易发多发、经济运行质效差等问题,会同专项巡察、专项审计及经济质态分析,联动深化开发园区改革,优化调整全市开发园区领导班子,实行项目全周期评价,优化土地供应模式,助力开发园区实现“二次创业”。
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从调研情况看,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各类监督“九龙治水”、监督力量统筹不够、贯通衔接运行不畅等突出问题。党的二十大党章在纪委主要任务中增写“推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重要内容,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地担起这一重要职责,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既立足当前,打通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难点堵点;又着眼长远,注重研究体制机制问题,在查改促建上综合发力,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断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同题共答、衔接顺畅、常态长效的监督合力,推动监督成果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