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学者从经济、党史、国际三个角度谈学习体会。
【经济视野】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的经济逻辑
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用一个专门部分阐释“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抉择,是新阶段中国发展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内生产物,与新常态理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国内大循环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国内分工体系和市场体系为载体,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补充和支持,以国民经济循环顺畅、国内分工不断深化、国家技术水平不断进步为内生动力的经济循环体系;国际大循环是以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为基础,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为主要表现形式,各经济体基于比较优势相互竞争、相互依存的经济循环体系。
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重视对外开放,也不意味着要挤压或放弃国际大循环,而是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体系的同时,从我国国情出发,遵循大国经济发展规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推动国际分工和国际技术创新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新时代面临的新格局、新挑战、新规律和新使命,提出了一系列以内需拉动和创新驱动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举措。比如,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替代“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模式;2019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定,要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史表明,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任何经济大国的成长都需经历由弱到强、由“以外促内”转向“以内促外”的必然调整,大国经济崛起最为关键的标志就是构建出安全、可控、富有弹性韧性、以内为主、控制世界经济关键环节的经济体系。我国从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强调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不仅符合大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还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之际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 刘元春)
【党史视角】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治国理政重要方式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开始,我国已经编制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贯穿了新中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的整个过程。中国共产党建党近百年来的全部奋斗,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综合地考虑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在总结历史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规划,在中国共产党践行和实现初心使命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五年规划(计划)通过设定奋斗目标,有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动员全党上下、社会各方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奋斗,具有“举旗定向”功能,起着“天气预报”的作用。从党史看,五年规划(计划)的覆盖内容,从过去只涉及经济的一元,到兼顾经济与社会的二元,再到今天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许多内容的多元;五年规划(计划)的名称叫法,1981年开始的“六五”,由“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社会发展首次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将“计划”改为“规划”,反映了我们党主动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推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逐步从“计划指令性”向“战略指导性”转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立足基本国情,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建议》着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规划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些目标规划和科学部署,很好地处理了继承和创新、政府和市场、开放和自主、发展和安全、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既做到高瞻远瞩,又能够务实管用,对于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必将产生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和实践动员力。(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 金民卿)
【国际视点】从开放理念看重要战略机遇期
《建议》中“开放”一词被提及23次,并作为新发展理念再次重申,不仅出现于“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成就部分,也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是中国开放决心的又一次集中宣示。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和国内环境都发生新的变化。在国际层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不断肆虐,加剧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也使得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和不足集中凸显。在国内层面,疫情之后,我国经济迅速恢复,社会大局稳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等优势进一步显现,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改革和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长期,面对新的国内外挑战,需要坚持创新,精准施策,科学应对。关键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化害为利、厚积薄发。这要求我们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内需和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建立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形成新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长期趋势,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发展正途。把中国自身发展和世界的进步结合起来,依托不断增长的中国市场,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和更可持续。同时,主动求变也是寻求群己之变,相互协调合作,最终实现共同发展。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有坚持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才能推动世界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纵观二战后世界各国,一些国家也采用编制发展规划的办法推动发展,但大都没有坚持下来。中国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把阶段性规划与国家发展中长期远景目标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避免了西方国家因政党轮替而频繁出现的“短视政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外交学院教授 高 飞 博士研究生 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