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坚持不懈抓纪律抓作风

要闻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

赵乐际在山东调研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越是艰险越向前

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湘江战役:热血忠魂铸丰碑

         三代铁人接力冲刺 精神薪火代代相传

深度学习 在新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

         百年大党的奋斗探索及启示

纪检先辈录 红梅傲霜雪

         章蕴、李耘生:铮铮铁骨的革命伉俪

作风纪律故事·党史馆长讲

         陈云纪念馆

         彭真生平暨中共太原支部旧址纪念馆

         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改革担当精神传承馆

         遵义会议纪念馆

         六连岭革命烈士陵园

         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特稿

推动全球反腐败治理迈上新征程

巡视巡察

加强上下联动探索实践 构建巡视巡察工作战略格局

科学谋划 压实责任 推动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战略格局

推动市县巡察向基层延伸 扎牢上下联动监督网

专题·《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解读

充分认识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重要性紧迫性

把对“一把手”监督作为重中之重

强化同级领导班子相互监督

聚焦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

发挥纪检机关专责监督作用

兰台论策

观察纵深 把容错纠错正能量释放出来

实践有方 从案例看怎样做到“精准容错”

观点聚焦 真容错敢纠错

一得之见

将“三不”一体推进贯穿巡视巡察工作

政治监督要避虚就实

实招集萃

江苏:“小切口”做实作风建设“大文章” 

福建福州:压实主体责任推动作风整治融入日常 

吉林长春:协作配合提升作风建设治理效能 

明德风苑

何建明:以“国家叙事”书写百年辉煌

广角

海南海口市:靠前监督护航重大项目建设等

知行话题

认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三个维度

评论

自觉在新时代“两个革命”中担当作为 

三代铁人接力冲刺
精神薪火代代相传
本刊记者 白广磊 王畅颖
首页
1

60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

 

初到黑龙江大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耸的钻机和随处可见的抽油机,这是这座石油城特有的标识。看到这些,眼前仿佛呈现出当年热火朝天的石油大会战场景。

1959年9月,就在这里,松基三井喜喷新中国第一股工业油流,大庆油田诞生。60多年来,大庆油田发展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涌现出王进喜、王启民、李新民等三代“铁人”,形成了宝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鲜明特质,鼓舞着一代代石油人迎难而上、奋勇争先,成为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铁人”王进喜:直面外部压力和恶劣环境,“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贫油”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加之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实行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让新中国面临严峻的石油供需矛盾。因为缺油,北京的公共汽车背上了煤气包,军用飞机、坦克只能趴在库房里。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对此忧心忡忡:“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这时,松基三井喷出的油流让大家看到了石油工业的曙光。1960年2月,经党中央批准,一场艰苦卓绝、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亘古荒原上打响了。

“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记录是多少?”带领贝乌5队(后来的1205钻井队)来到大庆后,队长王进喜不问吃、不问住,先问了这3个问题,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然而还没开工,困难就接踵而至。会战主战场萨尔图地处高寒地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冬季最低气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冻土层达2米厚,水在身上会冻成“冰盔甲”;夏季阴雨绵绵,蚊虫铺天盖地,整片荒原成了烂泥塘。茫茫荒原,连值班房都没有,工人们只能在井场风餐露宿;缺少粮食,每人就“五两保三餐”,不少人得了浮肿病。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面对艰苦的环境,王进喜高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地方住,他就带领工人们盖地窨子、“干打垒”;缺少吃的,就吃野菜充饥。吊装设备没到位,就靠人拉肩扛,抬钻机上钻台;没有输水管线,就用脸盆、水桶、铝盔甚至饭盒端水……克服种种困难,王进喜带领队伍仅用5天零4个小时就打出了第一口井,打出了我国石油工人的水平和志气。

困难难不倒,危险更吓不倒。打第二口井时突发井喷,若不及时压住就会井毁人亡。千钧一发之际,王进喜不顾腿伤,大喊“就算搭上命也要压住井喷”,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压井用的水泥,最终制服了井喷。英雄的壮举感动了附近的乡亲们。房东赵大娘看他累不垮、压不倒,没日没夜地干,对工人们说:“你们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啊!”从此“铁人”的名号便叫开了,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顶住外部压力、恶劣环境甚至生命危险的考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我国石油人推动大庆油田建成并持续出油,仅用3年时间就累计生产原油1155万吨,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实现了我国石油的基本自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带领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顽强拼搏,“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成为激励各族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诚如总书记指出的,在上世纪60年代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国能战胜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诸如“两弹”成功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人造天河”红旗渠建成等社会主义建设的非凡成就,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身立业的根基,且已融入全民族的血脉。

王进喜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为家人定下了“公家东西一分也不沾”的家规,被全家人一直严守着。

 

“新时期铁人”王启民:攻克开采科技难题,“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

2019年9月29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一位石油人亲切握手,把金光闪闪的绶带和奖章戴在他胸前。这位荣获“人民楷模”称号的石油人叫王启民,被称为科技兴油保稳产的大庆“新时期铁人”。在王启民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听他讲起走好科技兴油长征路的故事。

1961年8月,大学刚毕业的王启民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大庆油田。当时,油田处于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中国人根本开发不了这样复杂的大油田,深深刺痛了王启民的心。在“铁人”王进喜钢铁誓言激励下,王启民和几个年轻人写下一副对联:“莫看毛头小伙子,敢笑天下第一流”,横批“闯将在此”。“闯中有马,我们把‘马’字写大,突破了‘门’框。”王启民说,“就是要靠自己的力量,闯出中国自己的油田开发之路。”

然而,要闯出这样一条路谈何容易,伴随的注定是困难与挑战。很快问题便出现了。由于缺少经验,当时油田开发只能走外国“温和注水”的路子,导致油井含水上升快,原油采收率低,长此以往会对油田造成极大破坏。为解决这个问题,王启民像钉子一样钉在现场,吃住在井边的锅炉房,白天跑井,晚上做分析,阴冷潮湿的环境使他患上了类风湿,发作时疼得直不起腰。忍着病痛,王启民用10年时间摸清了大庆油田河流湖盆相沉积,找到了符合油层实际的“因势利导、逐步强化、转移接替”注采方法,趟出了大庆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产的新路子。

能否保持稳产高产,为国家多产石油,是大庆油田面临的长期重大考验。瞄准这一目标,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王启民开始了一次次科技攻关。70年代,他带领团队一干又是10年,绘制出油田第一张高含水期地下油水饱和度图,形成“六分四清”分层开采调整控制技术。80年代,他带领团队对1500多口井逐一分析、现场试验,最终冲破“表外储层”开采禁区,开拓了高含水老油田挖潜新领域,相当于增加了1个地质储量7.4亿吨的大油田。90年代,他带领团队提出“三分一优”结构调整方法,保证油田在高含水后期持续高产。这些技术的研究应用,使大庆油田连续27年保持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在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前所未有。

如果说,“铁人”王进喜的奋斗靠的是人拉肩扛,战胜的是恶劣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那么王启民靠的则是科学技术,突破的是阻碍石油稳产高产的地质难关。工作60年来,王启民始终奋战在石油科研一线,不盲从国外和书本,不害怕质疑和失败,一次次跳进科技的“泥浆池”里,勇闯勘探禁区、挑战开发极限,为艰苦奋斗注入新的内涵。

“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吃苦就是最基本的准备。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如今,84岁的王启民仍照常上班,寻找新的高效驱油技术。当前,我国科研能力日趋增强,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但科技自立自强方面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必须看到,关键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抓紧突破,才能确保国家发展和安全。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的铸铜雕像《石油魂》

 

“大庆新铁人”李新民:战胜国外各种挑战,“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

李新民,现任大庆油田中东分公司经理。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国内例行休整,准备再次奔赴海外钻井采油。这个曾担任1205钻井队第18任队长、被誉为“大庆新铁人”的石油汉子,对“铁人”、1205钻井队怀有很深的感情:“当年‘铁人’王进喜曾说‘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我就要求自己‘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

“把井打到国外去”是“铁人”王进喜的遗愿。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能源形势日趋紧张,加上国际石油市场的激烈竞争,“走出去”成了必然选择。这个重任落在了有着光荣历史的1205钻井队和时任队长李新民身上。2006年,李新民带领1205钻井队部分员工走出国门、飞赴苏丹,开始闯荡海外的第一站。

刚到苏丹,他们就遇到了困难。运送设备的船遭遇风暴,柴油发电机被海水严重腐蚀,无法实现开钻,而当时距合同规定的开钻日期仅剩14天,开不了钻就卷铺盖走人。把苦和累抛在一边,李新民几乎跑遍所在区块的所有中国井队,终于找到1台准备大修的柴油发电机。那段日子,井队所有人每天都睡不到三四个小时;当地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手一摸设备就会烫起泡,每天喝十七八瓶水,都变成汗排出了……发电机修好后,井队每个人脸上都爆了一层皮。艰苦环境下,李新民带领1205钻井队成功打完海外第一口井。在苏丹5年,1205钻井队两次获得苏丹授予钻井施工方的最高荣誉——PDOC钻井杯。2010年,李新民被选派到伊拉克哈法亚负责钻井项目。这里不仅有高温考验,更有战乱带来的生命危险。但仅用47天,他就带领队伍成功打完一口定向井,比设计节省19天,创造了哈法亚油田最高纪录。

“设备不行人来扛,技术不行敢攻关,国内不足找国外。”李新民认为,在不断创造新胜利的同时,又不断有新困难新问题出现,这时最需要艰苦奋斗。岁月更迭,但精神永不过时,而且薪火相传,在新一代大庆石油人身上闪耀出璀璨光芒。

1205钻井队就是这样一支队伍。这支平均年龄仅35.6岁的年轻队伍,却创造了辉煌历史——到今年4月累计钻井2485口,进尺315.4万米,相当于钻透了356座珠穆朗玛峰。副队长王磊为抢修设备,顶着零下近40摄氏度的严寒,在14米高的井架上连续作业两个多小时,被冻僵到失去知觉。副队长蔡俊哲在雨季钻井队搬家时,鞋里灌满雨水和砂石,但为了不耽误进度,硬是埋头工作15小时,整只脚都泡烂了……时代在变,技术不断进步,生活越来越好,但野外作业的艰苦没变。艰苦奋斗始终是全队的本色,是凝聚战斗力、啃下“硬骨头”的制胜法宝,是代代相传的火炬和力量。

“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和现实价值,要求党员干部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当前,我们正昂首阔步走在新征程上,但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吃苦耐劳、敢闯敢试、永不服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