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枚银元,这是曾任铁道游击队政委张鸿仪留下来的唯一遗物。
张鸿仪牺牲前赠送郑君伦的银元
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以临城(现为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为中心,挥戈于百里铁道线,战斗于万顷微山湖,神出鬼没、浴血杀敌,开辟并保卫秘密交通线,护送刘少奇、陈毅等大批干部和黄金等重要战略物资安全过境,成为军事史上游击战的经典传奇。
1944年10月,张鸿仪到铁道游击队任政治委员。此时铁道游击队的大部分人员已编入主力部队,留下的只有20余人。人数少,装备也比较差。为了尽快发展壮大队伍,张鸿仪根据敌占区游击活动的特点,采取在开展游击斗争中发展力量,“走一个村,带一个兵”的办法。这样,不到半年的时间,铁道游击队便重新扩大到300多人。
铁道游击队掩护老百姓撤离时的情景
队伍扩大以后,张鸿仪又及时着手整顿部队的纪律。铁道游击队本来游击习气比较浓厚,特别是新成员骤然增加以后,又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如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注意群众影响,纪律比较松弛等。为此,张鸿仪提出了“边作战,边训练”的口号,并着手整顿作风。其间,他还制定了“三不走”的规定,即部队在老百姓家住宿时水缸不满不走、不扫地不走、不送还东西不走。
枣庄一带有不少枣树,每到成熟季节,甘甜的红枣很是诱人。一天,通讯员郑君伦顺手在树上摘了几颗枣子偷偷放进嘴里,不料,被张鸿仪看到了,便问小郑:“你在干什么?”小郑嘟着嘴不吱声。“你张开嘴我看看。”小郑不得不低下头吐出了枣子。张鸿仪严厉地批评道:“你是我的通讯员,更应该带头执行三大纪律,为同志们做个样子。你知道吗?破坏与群众的关系,就是破坏了鱼和水的关系,我们离开了群众就等于鱼儿离开了水。”后来,他又让小郑在党小组会上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张鸿仪严格执纪、严于律己,在他的带动和教育下,游击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了纪律严明、威震敌胆、名扬天下的铁道“飞虎”。游击区的群众也渐渐视铁道游击队如亲人一般。每当游击队进村时,村民们都会自发地为他们站岗放哨;每当有队员遭遇危险时,村民们也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援救。有了老百姓的真心支持和拥护,铁道游击队在敌后战斗中如鱼得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绩。
枣庄老百姓为铁道游击队烙煎饼用的油布和缝补衣服用的纽扣
1945年6月,张鸿仪率部队到山里整训,返回驻地途中突遭日伪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围时,不幸右胸中弹负重伤。队员们将他抬至附近的果园,见他流血过多、口渴难忍,战友们摘了几个未成熟的梨给他吃,他喘息着吃力地说:“这是群众财产,我不能吃。”临终前,张鸿仪将身上唯一的一块银元赠送给郑君伦。作为对老政委的怀念,郑君伦一直珍藏着。后来,在修建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时,郑君伦将这枚具有特殊意义的银元捐献给了纪念馆。(作者:山东省枣庄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