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汉书·梁冀传》,我明白了古代官场送礼的一个潜规则,即打通“门人”这个关节,否则,礼甭想送进去。
其实,在封建社会,“门人”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权力可不小。为何?全仗他们的身份特殊。有人曾经如此揶揄:稻草绳原本没有什么价值,系到青菜上是青菜价;可一旦系到甲鱼上,那就是甲鱼价了。想想不无道理。古语云:“宰相府里七品官。”因为你想觐见宰相,必须得让“门人”通传,所以他们的权力不小,因而把他们比作七品官。
林语堂曾直言不讳:“中国有一类人,身处社会最底层却有着统治阶级的思想。”上述“门人”即可对号入座。问题是,他们的“统治阶级思想”是谁纵容出来的呢?毫无疑问是封建制度本身,说得直接一点,则是“门人”的主人。要说谁家主人不知道“门人”索贿、受贿行径,那是骗人。事实上,主人对这类行径只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们对“门人”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对自己忠心耿耿。
原来,问题出在“门人”身上,根子却在主人那里。若主人只想“门人”忠诚而不管其廉洁与否,那么,“门人”们便会凭借自我的特殊身份而为所欲为。
其实“门人”就是主人的身边人。如果说,封建社会的“门人”作孽是制度的不幸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应该有所启发、有所警醒,从而严格管好自己的身边人呢?这方面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安徽淮南市委原书记陈世礼的秘书王传东到“河北第一秘”李真,从郑筱萸的两任秘书郝和平、曹文庄到浙江省建设厅原副厅长杨秀珠的驾驶员杨胜华等,这些领导身边人频频出事,主因固然在他们自己,但又哪里跟领导没有丝毫关联呢?有的领导对身边人要求不严,他们出了问题还千方百计藏着掖着甚至说情开脱,表面上是关心,实际上是纵容、放任,以致助其变本加厉,从而滑下犯罪的深渊。
领导干部从严管好身边人,不只是为了顾惜个人利益,更是为了维护党的形象。领导干部对身边人做到愿管、敢管、严管,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自己要做出榜样。毕竟身边人的作风,常常是领导干部个人作风的延伸。领导干部只有自己守德奉法,才能有充足的底气去影响并管好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