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3年第16期

社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新时代  新指南

把依规治党当作管党治党基本方式

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扎实开展全国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综述

调查研究

关于部分县级纪委监委整治损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情况的调研报告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浙江: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放大严管厚爱效果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明确容错纠错尺度

亮明澄清查诬态度

提升回访教育温度

澄清门下解心结

他们为诬告陷害付出了代价

放下“包袱”再出发

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兰台论策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

坚决斩断由风及腐链条

以纪律教育推动“红包”治理

联动监督严防“四风”反弹回潮

图说纪事

“廉”通企业的监测点

特稿

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得之见

用足案例活教材  提升惩治震慑力

强化政治监督护航项目建设

党员干部要谨防为“局”所困

廉洁文化

宁夏打造廉洁文化矩阵

西安着力擦亮“廉洁地标”

武汉大学持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正风深一度

破除不良习俗:党员领导干部带头

十八洞村的十年风气之变

泉州“新人”迎新风

新家宴开启农村摆酒“少”时代

实证纪法

如何认定处理党纪处分条例中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的行为

如何区分利用职权和利用职务上的影响

广角

以有力监督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持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堤坝

强化经常性纪律教育

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

一线镜头

监察史话

宋代监察法规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启示

知行话题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评论 

要有“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


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徐伟新 叶小文 彭雷霆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本期邀请专家学者从精神特质、文化精髓、独特道路等角度,谈对“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的学习体会。

  【精神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特质

  5000多年中华文明内在地从本体论上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这是古代中国人最基本的哲学概念,统摄着中国人的社会观、伦理观、生态观、国家治理观,无论君臣百姓,都要遵从天命、践行天道。再如,“天下大同”是古代中国人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理想,直至今天仍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追求。此外,“民为邦本”“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知行合一”等理念主张深入人心,沉淀并构筑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挥了建构社会、稳定社会、校正社会的重要作用,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数千年的根本力量。

  我们今天讲的中国特色,是以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的。从“民贵君轻、政在养民”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下,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价值观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焕发了新的生命。在民族危难之际,在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修齐治平”“以天下为己任”等价值追求瞬间被激活,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救国救民的使命担当,转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放异彩、再铸辉煌。可以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使其现代价值得以彰显。(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特聘专家   徐伟新)

  【文化精髓】中国式现代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归结起来就是走“和而不同”的天下大道。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髓,就是“和而不同”。

  “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特质,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长。“和”的途径,是以对话求理解,和睦相处;以共识求团结,和衷共济;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和”的方式,是一分为二基础上的合二为一,和而不同基础上的求同存异,良性竞争基础上的奋进创新,我为人人基础上的人人为我。“和”的哲学,是“会通”,既有包容,更有择优;既有融合,更有贯通;既有继承,更有创新,是一以贯之、食而化之、从善如流、美而趋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和而不同乃万物之道。

  和而不同也并非一味抱雌守弱甚至畏惧强暴。它以“文化自信”的大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华民族正在势不可挡地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当代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为了说服谁、取悦谁、安慰谁,而是基于自己的基本国情和文化传统,基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出的正确抉择。

  中华文化深深融入中国人民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其生生不息、枝繁叶茂、百花齐放的秘诀,皆因有和而不同之“同”、合作共赢之“合”、美美与共之“共”。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是中国建构同心圆的共识基础;民族复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调动积极性的情感纽带;允执厥中的中道精神,是中国包容各种力量的方法原则;得道多助的政治理念,是中国汇聚人心力量的精神底色。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撰写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云:“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何为“亘古亘今,亦新亦旧”?为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文化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而不同,奠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叶小文)

  【独特道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规制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为: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构成中华文明的先进性特征,同时也规制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与现实基础。

  现代化是随着工业革命开始的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结构性转型,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最先完成现代化的国家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基于欧美现代化经验形成了西方现代化范式,在西方话语叙述下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被视作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仿效。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创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特色,是我们党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出发,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练探索现代化的经验总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文化标识。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完成现代重塑的蜕变过程,也是实现中华文化当代传承的体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是我们国家、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底蕴,是我们从过去走向现在、迈向未来的智慧源泉;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让我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携手共进,在大一统的空间格局下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和平发展为底色,以和合共生为特色,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为亮色。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规制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精神特质在现代化探索中的中国显现,体现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对基于资本逻辑、殖民特性、零和博弈的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彭雷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