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复苏,英雄凯旋。各路援鄂力量中,一个特殊群体受到关注,那就是以个人身份自发加入战“疫”的志愿者。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与整建制的“国家队”“正规军”相比,他们也许有些“小众”和“非主流”。在他们的归途中,或许没有太多的鲜花掌声,没有高规格的优待礼遇,但他们同样是值得我们称颂的英雄。他们义无反顾、无畏逆行的身影,值得我们感念和铭记。
︱个体医生莫仁云︱
自带两大箱中药奔赴武汉战“疫”最前线
“如果我倒下,不再回来,请不要难过,不要悲哀,我死你生,这是我对生命真正的热爱;如果我回来,请不要庆功,不要厚待,杏林门下,救死扶伤责无旁贷……”
3月13日,圆满结束援汉任务的广西医生莫仁云,在自己的抖音账号里发布了这样一段视频。动人的诗句配上医护人员艰苦奋战的画面,引得数千网友泪目和点赞。
今年35岁的莫仁云,是广西来宾市思练镇的个体诊所医生。从事全科医疗工作10余年的他,深知救死扶伤是自己的神圣天职。疫情发生以来,他每天通过手机关注武汉动态,迫切希望能到前线做点什么。2月8日凌晨1时45分,夜不能寐的莫仁云,在朋友圈写下请战誓言:“自愿报名参加一线救治工作,不计报酬,不计个人安危,全力以赴……”。
对于丈夫的决定,妻子韦小丽坚决反对:“太危险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办呀。”但她也知道,医者仁心的观念在莫仁云的心中根深蒂固,最终还是同意了丈夫的决定。
克服了沟通联系不畅、防护物资不足等重重阻碍,莫仁云2月15日终于抵达武汉。自带两大箱中药的他,被安排在武汉市第七医院六病区纯中医病房,当日就投入紧张的工作。
刚开始那几天,莫仁云面临不少难题,他总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防护服紧缺,他穿戴好后就尽量延长工作时间;N95口罩不够,他就多戴几个普通口罩支撑;人手紧张,他就一人分饰多角,先在药房煎药,再进病房诊疗……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莫仁云后来被委任为病区负责人,主管病区医护人员排班及协助专家诊治疑难病患。整日忙碌奔波的他,偶有休息时间都用来和患者拉家常,为他们作心理疏导,和不少患者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个广西小伙很不错!”患者黄先生一提起莫仁云就禁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
在莫仁云和团队成员的精心施治下,第六病区多数患者病情在1至3天缓解。病区共收治68名患者,66人痊愈,2人转院,达到了预期目标。
4月1日,结束了隔离观察的莫仁云,独自登上返程列车,一如当时只身前往武汉。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刚一出站,就看到家乡忻城县卫健局局长和好友们手捧鲜花迎接。14天后,县里举行隆重仪式,来宾市委常委、忻城县委书记为他戴上抗疫英雄绶带,上千名乡亲父老自发前来为他接风。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从没想过接受这样的待遇。”表彰过后,低调的莫仁云匆匆回到镇里,重新开张自己的小诊所,“乡亲们还等着我看病呢!”
︱养老护工王义秀︱
留下仅有的3000元和遗书,义无反顾冲锋向前
王义秀今年41岁,是安徽巢湖市一家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2月中旬,得知武汉市洪山区社会福利院工作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后,她主动请缨前往一线支援。从事护理工作的她深知病毒危险,在决心抗“疫”的同时,也做了最坏的打算,甚至提前写好了遗书。
回忆临走的那天,王义秀至今记忆犹新:“平时很少做饭的儿子,起了个大早,特意给我烧了两道菜,告诉我虽然很舍不得,但他坚决支持我的选择。我一边吃一边流泪,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国家有难,咱们能出一点力就不能袖手旁观。”
熟悉王义秀的人都说,她照顾老人是一把好手,既有爱心,又肯吃苦,没有什么活是她干不好的。然而在武汉,王义秀还是碰到了未曾料想的难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安全防护。和以往工作不同,王义秀在照料老人之前必须“全副武装”,防护服、隔离衣、口罩、眼罩、防护靴……“穿脱一次需要两小时。每次刚穿好,里面的衣服就已经湿透了”,王义秀说,虽然不好受,但一点也没有耽误她为老人送餐送水、打扫房间、消毒物品。
“刚开始挺害怕的,一听到楼下救护车的声音,心里就打战。但是怕也没用,我既然主动报名了,就必须坚持下来,必须完成任务!”王义秀说,到后来她对救护车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心里只想着怎么把老人照顾好。
对待老人无微不至,对待自己则一切从简。在武汉期间,王义秀和其他志愿者的生活条件非常有限,但没有人为此抱怨。“开始几天只有泡面和饼干,后来条件改善了,大家就用电饭煲烧点简单的饭菜。”王义秀说,“每天都能吃到一点肉,已经很知足了。”
工作之余,王义秀最惦记的还是家人。80多岁的公婆身体怎样?儿子有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王义秀觉得对他们充满了亏欠。在她临行前匆匆写就的“遗书”里,除了留下仅剩3000元的银行卡密码外,更多的内容是对家人的歉意,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的选择。
如今,结束支援任务的王义秀已经重返工作岗位。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给久违的老人们一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有老人说她是大英雄,她笑着说:“什么英雄啊,我就是去干了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那个小王,大家有事就喊我,随叫随到!”
︱“雨衣妹妹”刘仙︱
前线医护人员顾不上生死,让他们吃上热乎饭菜就是我最大的贡献
近日,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办公室在联合国网站推荐了全球10位年轻人参与抗“疫”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四川青年党员刘仙。
刘仙之所以备受关注,缘于她在抗疫前线表现出的勇敢、大爱和善良。得知武汉医护人员常常吃不上一顿温热的饭菜后,2月3日,她带着厨师和200多斤猪肉、300多斤大米和19套雨衣,从成都“逆行”十几小时前往武汉。第二天就开工做饭,免费为武汉的医护人员送餐。
初到武汉时没有防护服,只能穿着雨衣“勇闯”各大医院,大家亲切地称她为“雨衣妹妹”。“当时只考虑离自己做饭的门店近一些,选住的小区有24例感染,很多人问我怕吗?怕,很怕,真的很怕,但是根本没有时间去害怕。”刘仙告诉记者,按照平均每天500份盒饭来算,差不多每天需要一头猪,而疫情初期武汉买肉非常困难。于是她想尽了各种法子,联系爱心协会、志愿者、媒体等,通过各种途径“化缘”,猪肉才有了保障。
在武汉的40多天里,刘仙和她的团队一共送了2万多份爱心盒饭,还募集了350万元的医疗物资。买菜、做饭、送餐、帮助医院募集物资,每天都如同旋转的陀螺。当时武汉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有一次刘仙募集到十几吨物资,在志愿者群里发出求助后,不到半个小时,便有30多辆车集结在高速路口帮助转运物资。“相比医护人员,我们的困难算不了什么。”刘仙回忆说,有一次她给医护人员做了两种口味的饭菜,问他们喜欢哪一种。医护人员却说,“不挑,都很好吃,可能过几天就不一定吃得到了。”这句话深深击中了刘仙,她和同事在回去的路上哭了一路。
回到成都后,刘仙发起成立了“雨衣公益”。令她气愤的是,“雨衣妹妹”这个名称被人恶意申请抢注了商标。“我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进行了投诉,现在正在走流程。”刘仙讲到,“雨衣妹妹”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做公益的人,她会把公益一直努力做下去。“黑龙江绥芬河N95口罩、防护服、一次性医用口罩告急,请大家踊跃筹集……”这几天,刘仙和“雨衣公益”志愿者们又开始忙起来了。
︱“山东兄弟”孙吉国、许德强︱
吃着自带泡面坚守在武汉街头传递温暖力量
“当时也没多想,只想去武汉帮点忙。大的贡献咱做不上,抬抬扛扛的活还是可以的。”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和朴实,孙吉国和许德强开着面包车,每天奔波在武汉街头,接送医生、运送物资,55天行驶2万多公里。看似平凡的付出,脉动出的是坚韧而温暖的力量。
孙吉国和许德强都是山东沂水县人,两人是多年的好友。1月30日,他们带上护目镜、防雾镜布等防疫物资和2000斤橘子,自驾车前往武汉捐送。“把带去的物资送给医院后,听说当地有个志愿者车队叫‘守护医者’,我们就留下来做起了志愿者。”孙吉国告诉记者,爱心车队成员最初只有20多人,后来发展到近300人,大家都在力所能及为武汉尽点力。
去武汉时,他们带了十几箱泡面,打算在车上吃住。留下来当志愿者后,当地政府帮他们解决了吃住问题,可这十几箱泡面还是被他们吃完了。许德强笑着说:“晚上要吃宵夜,山东人比较能吃。”能吃,是因为劳动强度大,装车、运输、卸货、分发物资、接送医护人员,经常从早上一直忙到深夜,有时累得都弯不起腰。5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几乎跑遍了武汉各大医院和社区。听到一声声“谢谢”时,他们总是回答:“都是尽自己一份力!”
在武汉的日子里,温暖往往无时无刻不在。有一次,晚上六点多,孙吉国着急要送一批货,而手机却没电了,无法导航。看到路边有个人在充电,他就上去想求着充一点儿,但那人害怕传染,本能地拒绝。当时孙吉国委屈地落了泪。就在这时,值班民警跑过来问什么事。一听孙吉国是志愿者,给他打了个敬礼,帮他充了电,还给他送来了热乎乎的盒饭。民警的举动让孙吉国泪眼婆娑,心里顿时觉得无论多少付出都值了。“虽然现在回到山东了,但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参加公益活动。能帮到别人,是件快乐的事。”孙吉国说道。
重疫无情,人间有爱。平凡的个体,力量或许微小,但汇聚到一起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文中提到5人只是千百来自民间的志愿者代表,他们胸怀家国、无私奉献,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集结,让我们看到新时代中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他们的壮举,让我们坚信,再大的风险挑战也击不垮英雄的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