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阻碍贫困人口脱贫最凶猛的“拦路虎”之一。数据显示,我国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因疾病致贫、返贫的占40%以上。如何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切实履行责任,积极担当作为。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鼎新彝族苗族乡家庭医生入户为贫困群众体检。徐雁/摄
切实扛牢推动“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政治责任
3月29日,中央作出“本土疫情基本阻断”的重要判断已过去将近一周。
然而,身处武汉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等相关负责同志,却并没有暂缓忙碌的节奏。
当天下午,马晓伟视频连线北京,远程主持召开委党组会议。除了当务之急的下一阶段疫情防控,这次会议还重点研究部署了中央脱贫攻坚巡视“回头看”整改和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
“将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30种,基本覆盖因病致贫返贫的重大疾病,巩固‘应治尽治’”“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一项项温暖、务实的健康扶贫举措持续放出,力求消除疫情对贫困群众的影响,巩固脱贫成果。
对这样特殊的场景,委扶贫办专职副主任曾云光并不惊讶。“抓好健康扶贫,让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是我们委里工作的重中之重,委党组一直高度重视,特别是十九届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后,齐抓共管、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了。”
去年初,根据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提出的“强化组织保障,完善体制机制”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及时调整委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成员架构:
委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原来的党组书记、主任,副主任,分管委领导和司局负责人,调整为所有党组成员;扶贫办则由原来挂靠财务司、向直属单位借调干部维持运转,调整为专设机构,由各司局负责人任办公室成员,从委机关各司局选调优秀干部充实力量。
领导重视、机制理顺、人员到位,工作效果自然立竿见影——对内,党组书记、主任亲自抓,分管委领导具体抓、加强日常调度,实行委领导分区包片工作机制,责任层层传导,推动全委上下一心、攻坚克难。
对外,落实健康扶贫牵头职责更加自觉主动,持续加强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推动部门间协调配合、合力攻坚。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国家医保局。驻委纪检监察组一位同志向记者介绍,2020年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后,经请示中央巡视办批准,组里充分发挥综合派驻的优势,把巡视反馈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部分问题抄送国家医保局党组,要求对照整改。
医保局党组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领导,优化调整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明确各司司长为成员,构建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局尽锐出战的工作机制。全面排查医保扶贫薄弱环节,研究细化攻坚举措,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梯次减负功能,有效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
“作为2018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设立的新单位,建章立制对我们来说意义特别重大”,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医疗救助与补充保险处二级调研员徐娜说,“扶贫工作内部机制的调整,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工作导向,让我们把困难群众医疗保障相关政策放在更突出、更重要的位置。”
千方百计让困难群众方便看病、看得起病
2019年10月24日晚10点左右,急促的电话铃声,让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的乡村医生卜春松打了个激灵。
打电话的是县底镇荣塘村的贫困户韦大爷,他是卜春松所在村卫生室的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了解到老人突然血压增高、头晕,卜春松急忙赶去,为老人测血压、送药品。
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这些让困难群众得实惠的事,曾云光如数家珍,“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是‘网底’,是基本医疗可及性的重要指标。基本医疗有保障,首先就是要让困难群众看病有地方、有医生。”
按照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除了立足部门职责职能,加强政策供给,国家卫生健康委还积极协调中央财政加大投资,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创新机制,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2019年,中央投资72.5亿元,支持贫困地区196个县级医院建设项目。全国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采取“组团式”支援,派出6174名医生赴贫困县医院进行蹲点帮扶。全面加强贫困县医疗卫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2019年累计为贫困地区培养医技人员1.2万名。同时,各地加强“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上级医生下沉一级服务,有效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就医便利性、节省了开销。
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更要让他们看病有制度保障。采访期间,驻委纪检监察组一位同志向记者展示了两张去年在基层调研监督时随机调取的贫困群众诊疗费用结算单——89岁的李奶奶,住院花费6086.05元,基本医保、医疗救助综合补偿后,个人自付424.81元;67岁的韩大爷,因治疗关节炎住院花费50636.47元,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费用仅5000余元。
一张张医疗费用结算单据,用实打实的数字反映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这三重制度,在减轻贫困人口看病费用负担方面的支撑作用。据国家医保局介绍,2019年全国核准身份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覆盖率达到99.9%以上,全年医保扶贫政策惠及贫困人口就医2亿人次。经三重制度综合保障,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近80%,帮助418万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实现脱贫。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在三重保障之外还通过财政补贴、慈善帮扶等方式,进一步降低个人自付水平。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医药卫生系统紧急行动,国家卫生健康委落实精准防控策略,指导做好贫困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医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新冠肺炎医疗保障专项政策,努力解除包括困难群众在内参保人员看病就医后顾之忧。据介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有1225人确诊,均免费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协同监督,让好政策真正落实
好的政策,要有好的落实,才能真正惠及困难群众。
为全面掌握基本医疗有保障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找准落实中的问题,在汇总分析“全国健康扶贫管理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基础上,2019年上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务院扶贫办对贫困地区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排查。
排查发现,在832个贫困县中,还有59个县没有二级及以上服务能力的县医院,46个乡镇没有卫生院,1022个行政村没有卫生室,666个乡镇卫生院和6903个村卫生室没有合格的医生,主要集中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另外,“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重点传染病、地方病问题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去年7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制定印发了《解决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工作方案》,明确主攻方向,从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能力、医疗保障制度等四个方面划定了10条标准。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还以“三区三州”为重点区域,针对包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和地方病,一地一策、一病一策开展综合防治,从人财物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扶支持。
立足监督的再监督,驻委纪检监察组秉承“驻在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纪检监察组的监督就跟进到哪里”,突出政治监督,加强日常监督,紧盯党中央关于健康扶贫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盯巡视“回头看”整改等重点工作,通过采取专题调研发现问题、监督建议反馈问题、跟进督促问题整改的方式,形成推动工作的监督闭环。
2019年3月,在案头调研的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驻委纪检监察组组长马奔带队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定点扶贫县进行调研监督。轻车简从、直插现场,交流座谈、不用材料,跟班体验、深入实际,调研组以扎实的作风查真情、听真话,查找归纳了“远程诊疗设备使用率不高”“扶贫资金拨付慢且缺乏有效监管”等9条突出问题。
随即,在4月初的党组会上,问题被原汁原味地反馈给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照单全收,抓好整改”,党组的鲜明态度,让问题迅速被司局认领、并进行整改落实。
无论是主责部门的主动监督督促,还是派驻机构和驻在部门关于监督的良性互动,都体现了监督对于保障执行的积极作用,受到党组、纪检监察组的充分重视。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的监督与主责部门的督促,都是为了把党中央要求的‘基本医疗有保障’真正落到贫困群众身上,在这一点上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共通的,是协同发力、相互促进的。”驻委纪检监察组二级巡视员、纪检监察员张鹏涛的一番话,无疑道出了监督与落实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