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 研究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赵乐际在甘肃调研

新时代 新指南

思想导读铆实主体责任,推进全面从严

学者视点以刚性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

        推动“三种责任”贯通联动一体落实

学知躬行在履行协助职责和监督责任上持续用力

坚强保障 决战决胜

写在开栏之际

从“1”到“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词速览

做实摆脱贫困的“核心指标”

编者按

以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圆安居梦 暖百姓心

千方百计保障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

明德风苑“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奉献

郭明义:人人都可以成劳模

杨雨:苏轼诗词中的劳动赞歌

武歆:向防疫一线的劳动者致敬

段怀清:赞美劳动的五部小说

评论

自以为是的蠢事别再干了

培养现代文明人格是标本兼治的题中之义

燕阁观察

1840-2020——看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化难兴邦

专题战“疫”进行时

战“疫”勇士英雄不问出处,共同书写光荣

“疫”线观察科学精准,靶向监督护航疫情防控

一线手记入党愿望从没像今天这么强烈

巡视巡察

驻中央统战部纪检监察组

延伸巡察村(社区) 助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推动巡察与其他各类监督贯通融合

书记说纪

以改革助力案件查办提质增效

实证纪法

解读如何把握和落实《规则》有关实名检举控告的处理规定

实务一起性质复杂的金融腐败案是这样拿下的

一得之见

精准施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做实监督当好参谋 协助党委扛稳主体责任

实招集萃

一组

名城话廉

西安:长安月色映廉清

追溯“官箴碑”历史足迹

七七草杂谈

作始也简 将毕也必巨

知行话题

疫情防控中实施规范问责精准问责

视点辑览

一组

 
杨雨:苏轼诗词中的劳动赞歌
首页
1

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特邀嘉宾。

 

从《诗经》开始,劳动是诗人们关注民生疾苦的重要窗口,劳动带来的甘苦滋味、哀乐情绪成为中国古诗词的主题之一。在“五一”劳动节来临之际,漫卷诗书于苏轼诗词中,劳动人民的身影在他笔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美丽。

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次年,徐州遭遇春旱,苏轼去城东石潭祈雨,写下《徐州祈雨青词》和《起伏龙行》。诗中描述徐州大旱的情景:“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大概是心诚则灵,祈雨后不久,徐州普降甘霖,旱情缓解,百姓生活恢复正常。

此后,苏轼一连写下5首《浣溪沙》,反映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之后的徐州,尤其是农民虽然艰苦却也充满欢乐的劳动生活场景。第四首尤其脍炙人口: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当苏轼信步走进一个小村庄,迎接他的是一连串动态的声音,先是簌簌飘落的枣花,这是来自自然的天籁之声;接下来的“村南村北响缲车”就是人的活动制造出来的声音了。“缲车”即缲丝车,是从蚕茧中抽丝出来的一道工序,“村南村北”当然只是一种互文见义的写法,并不是只有村子的南边和北边有缲车运转的声音,而是指整个村庄到处都传出缲车不停工作的声音。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简简单单三句词,从乡村的自然风光,到村民的劳动生活,最后落到了村庄最简单的“旅游服务业”。最后一句画面感极强,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简朴的乡民坐在古柳树下,面前摆着一篮子刚摘下不久的新鲜黄瓜,乡民则倚着树干——对乡民来说,卖黄瓜不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只不过正好是黄瓜成熟的季节,又还没到农忙之时,趁闲卖掉一些家里吃不了的黄瓜,贴补点儿家用。所以他并不像集市里的专业小贩一样,卖力地吆喝推销,而只是在树荫下乘着凉,甚至半闭着眼睛打着盹儿,有路过的行人口渴了,买一两根解解渴,如此而已。

词的上半阕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既繁忙又宁静的劳动场景,而苏轼作为父母官的欣慰也暗含其中。劳动的繁忙说明老百姓的经济来源是有保障的,村庄的整体经济状况是比较稳定的,随性随意的状态说明老百姓的生活颇有安全感。

词的下半阕则讲述了“苏市长”微服私访的个人感受。夏日中午,苏轼在乡村小道上走得又热又困又累,几根黄瓜吃下去还是不解渴,只想大口大口灌几碗凉茶痛快一下。于是他信步走到一户农家门口,敲敲柴门“试问野人家”。在古代的语境中,“野人”指农夫、居住在村野里的村民,苏轼曾说,他出身于农村,原本就是个“田间野人”,所以当他随意敲起一扇柴门时,是真的把“野人”当成了“家人”。

当苏轼漫步在自己治下的小乡村,闻到农家煮蚕茧的香味弥漫整个村庄,看到生长茂盛有望丰收的农作物,听到村民们一边劳动一边闲聊的欢声笑语,亲身体会到农民简朴甚至有些辛苦的生活,那种与田园生活的亲近感让他陶醉其中。虽然身为“使君”,但他从未忘记自己起于乡村田野,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在苏轼的文字中,一直闪亮着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美好身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