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人民论坛》刊文称,中国的贫困治理可以理解为政府、市场以及社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下,协调调动各项资源,合力帮助贫困人口实现消减贫困目标的过程和状态。即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由政府主导,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针对具体的贫困问题采取相应的减贫举措,从而消减和摆脱贫困。在宏观层面,贫困治理涉及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关系和责任,为消除贫困所采取的战略和政策工具以及贫困治理过程中的责任和问责;在微观层面,则涉及对贫困的识别、分析、监测和评估等一系列行动模式。因此,从本质上来看,贫困治理是一个社会再动员、再组织和再塑造的过程,内在地蕴含于国家治理体系当中。与此同时,脱贫攻坚实践和贫困治理进程中形成的相应制度安排、实践策略和有效经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的创新案例和经验示范。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理念,更是一种政治经济秩序
《湖南日报》刊文称,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理念,更是一种政治经济秩序。同样实行市场经济,欧美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而欧美国家是以资本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以人民为中心是一套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政治经济秩序:经济上有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公共资产,而非纯粹的私有制;政治上有为人民服务的政权,而非财阀政治;社会上有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形态,而不是推行市民社会;文化上保障劳动者主体尊严,而不是用金钱作为衡量社会价值的最高标尺。
中国越是崛起,越是要攥紧话语权
《北京日报》刊文称,舆论战从来都是国际政治的一部分。历史证明,失去了话语权,就失去了“第一定义权”,甚至能够直接颠倒外界对是非曲直的认知。具体到这次疫情中,一些人始终想要构建这样一种暗黑叙事,即“民主国家”总是对的,“非我族类”全是错的。我们该回击就要回击,捍卫公允地记录、定义这段大历史的权利。某种意义上,舆论阻击战的激烈程度和重要意义并不低于“战疫”本身。以更大视角看,围绕疫情而起的是是非非,是中国所处国际环境和舆论生态的直观反映:有明眼人客观肯定我们的成绩,也总有别有用心者抹黑泼污。中国越是崛起,越是要攥紧话语权,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展示一个更加真实立体的中国。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提升自身的实力耐力。一个更强大的中国会让外界的纷纷扰扰都显得苍白无力。
忧患意识是必备的政治素养
《学习时报》刊文称,忧患意识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治国理政内在规律的科学思维,是对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科学判断,体现出党员干部对事物发展的驾驭能力和各种思维的统筹能力。忧患意识是现实客观的底线思维反映,矛盾客观存在,忧患就客观存在,所以不能抛开现实空谈忧患,也不能无中生有、风声鹤唳。忧患意识是科学的预见,也是党员干部能力本领的重要检验。增强忧患意识不是一句空话,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对待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上,要有对风险的预见性和对隐患的洞察力,做到不忽视一个风险,不放过一个隐患。时刻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谋要谋到最坏的情况,干要干出最好的结果,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本领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让群众受损失。
新基建加速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
《人民日报》刊文称,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型基础设施最突出的功能是支撑数据收集、存储、加工与运用,满足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其特点和作用包括为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提供基础;广泛拉动新经济发展;支撑新业态成长等。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当前经济增长、打牢长远发展基础的重要举措,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