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社论

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助力新时代“中国之治”

要闻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 

赵乐际在海南调研

新时代 新指南

思想导读发扬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

深度学习新时代怎样进行伟大斗争

学知躬行坚定斗争意志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以斗争精神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学习之我见把斗争精神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

让新思想的旗帜在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飘扬

以增强“四力”打造纪检监察宣传尖兵

聚焦主责主业 讲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故事

深刻领悟新思想的内涵特质

用积极有效的纪律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专题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三项改革”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监督之路——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在蹄疾步稳中深化推进

改革故事“继续当好施工队长是我的职责所在”等

亲历者说履行再监督职责, 推动主体责任落实落地等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十九届四中全会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大事记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

坚守人民立场 回应群众关切

专稿

初心与责任同在 生命为使命而歌

我眼中的李夏

采访手记平凡岗位上的英雄

封面故事 河南:聚焦高质量发展

在围绕中心中找准方向 在服务大局中体现价值

亮点做法以做实做细监督促责任落地落实

有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以案促改,“改”出新气象

在补短板强弱项中提高队伍素质

特稿

北京聚焦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

实证纪法

解读如何把握《规则》有关处置违规违纪违法所得财物的规定

探源监察建议从“软权力”到“硬权力”的嬗变

七七草杂谈

至巧者出于至平

书记说纪

用纪法尺子量准“亲”“清”边界

“小清单”盯住基层“微权力”

“四风”监督哨

基层减负有实招清理政务APP、整治微信工作群

实招集萃

一组

广角

地方动态

一线撷英

知行话题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得之见

一组

 
我眼中的李夏
首页
1

  生命的重量,并不以时间论短长。李夏,把年仅33岁的生命定格在风雨中,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念、深沉的思考。

  李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听一听近距离接触过他的人的感受、感悟。

 

  绩溪县长安镇党委书记高道飞——

  我打心眼里敬佩他

  我是眼看着李夏这个年轻干部一点点成长历练起来的。在平时,我就打心眼里很敬佩他,虽然我是他的领导。不仅是我,同事们也是这样,因为他的为人正派,因为他的言行一致,因为他的责任担当,大家都很佩服他。

  从李夏身上,你会对信念坚定有一个直观的体会。记得2017年春节前,我们按惯例开一个青年干部座谈会。在会上,他的发言没有老生常谈,而是与众不同。他说青年干部要学什么?首先就是政治理论,没有政治观点就没有政治灵魂,要不断提高政治素养。他提醒青年干部们要想三个“什么”:为什么来这里工作,在岗位上干什么,将来留下什么。他的发言联系实际,站位高但又让人感觉到真情实感。我也深受触动,这份发言提纲,至今我还保留着。

  要知道,在乡镇基层工作,很容易陷入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但李夏却非常注重学习理论知识,办公桌上和房间床头都摆放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报告、全面从严治党等相关理论书籍,上面还写了很多学习笔记。我们常讲要理论联系实际,李夏他就是把学习的感悟、修养的提升、信念的坚定,体现在了一项项实际工作中。

  谁都喜欢有担当、能负责的干部。工作上有什么任务,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李夏,因为将任务交给他,我很放心。还记得在负责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期间,他一方面从严把关,挨家挨户地审核每一个申请对象,了解农户家庭情况、房屋状况,一方面为老百姓着想,凡是符合政策规定的,他都抓紧时间一一落实,不仅帮助农户一起商定维修方案,还要现场验收,亲自把质量关。我清楚地记得,房屋验收时,坦头村一个农户家的屋顶是翻建的。我们一般验收可能就在下面看看,但是李夏不放心,他搬来梯子,爬到屋顶上看看改造是不是真的到位了。换位思考,不是谁都能这样想到、做到,我就在心里为李夏这种认真责任的精神暗暗竖起了大拇指。

  我曾经问他。“像你这么优秀,想不想进城去?”李夏说:“我还是喜欢在基层做工作,与老百姓打交道。为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当时,我对他说的话,心里是打了一个问号的,但他用行动甚至生命验证了,他说的不是大话、套话,他说的是实话、真心话。

  长安镇高阳村村民王秀萍——

  他就像自己家人一样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见李夏的场景。那会我正挑着一担米,迎面走来一个小伙子,脸圆圆的,戴着眼镜,他问:“大妈,您到哪里去啊?”那时候我还不认识他,他就主动拿过挑子,帮我挑了一段路。当时,就觉得这个小伙子人蛮好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人就是李夏,并逐渐和他熟悉起来。“您吃饭了吗?今天都干嘛?”每次他和我们打招呼、拉家常,都让人感觉很亲切,就像自己家里人一样。

  这个“家里人”,真把我们的事当成他自己家的事。之前我们这里种菊花,产量不好,李夏来了以后专门请技术专家来教我们。有一次晚上8点多了,李夏带着技术员到我家里看菊花,我看天色晚了,想留他们在家里吃饭,可李夏他们水都没喝一口就走了,急着回去给我们想办法、拿方案。还有一次,家里种的菊花长虫子了,如果控制不住,一年收成就没了,一家人急得团团转。李夏知道后,跑到家里和我说:“大妈你别急,我们想办法。”他听说有一种农药,药效特别灵,但是村里还没有卖,他第二天就跑去县里买了农药回来给我。药一打下去,2个小时虫子都被杀死了。我高兴坏了,对他说:“小夏,今年收成好我们一定要感谢你。”当时李夏说的话,我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暖暖的,他说“不用谢,只要看见大妈脸上的笑容,我比什么都高兴。”

  后来李夏要调走了,去荆州乡上班前他来和我告别,我们都非常舍不得,心里好像空了一块。但他说,“我还会回来的,要带你们种菊花,让你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我还要跟你扭秧歌咧!”现在说起来,他好像还站在我身边一样。我其实不愿提起这些,因为感觉心里空的那块地方再也补不回来了。我只是这样想象着:他可能走亲戚或者调到哪里了,还要回来的,我怎么也不愿相信他已经不在了。

   

  李夏(左)在荆州乡下胡家村贫困户汪云安家中走访。程伟/摄

 

  荆州乡人大主席王全胜——

  他总是那么朴实

  “工作最重要,生活简单一点就可以了。”李夏牺牲后,同事们常说起李夏的这句口头禅。他很少计较个人生活上的事情,总是那么朴实。

  我记得荆州乡机关干部岗位公示牌上的那张相片里,李夏穿的是一件灰色圆领衬衫。这件普通的衬衫,已经洗得略显发白了,可见已经穿了很长时间,还一直穿着。如今,这件衣服时常勾起我的伤痛,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李夏同志牺牲当天穿的衣服就是那件灰白的衬衫。

  2018年12月,李夏来荆州乡报到上班时,原纪委书记使用的那张办公桌子已经破了,前面的一块挡板脱落,基本无法使用了。乡政府分管后勤的汪龙山同志准备安排给他换个新的办公桌,可李夏说:“没事,这个桌子修修还能用,作为纪委干部,我要带头做到勤俭节约”。他请汪龙山同志看看附近有没有木匠,找个人来修修,能用就行了。可不巧的是,不知是板材店缺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最后钉上去的挡板是暗白色的,与桌子主体的黑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来,乡里调整办公室,将李夏从里间调整到外面办公,那张修理过的桌子也随之搬到外面。有一次,我到他办公室商量联村工作,看到他那张桌子,就跟他说,“小李,这张桌子也该换了。”他说,“能用,没事。如果感觉不协调,那我换个方向。”他抽空把桌子换了个方向,让暗白色的挡板不那么明显。以我对他的了解,我知道他心里想的是自己能节省一点是一点,这样就能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其他急需用钱的地方。

  一件洗得发白的衣服,一张色彩不协调的桌子,从李夏的朴实,就能看到他的真实,也能感受到他的情操、情怀。

  荆州乡干部胡圣子——

  他务实认真的劲头是我努力的方向

  我和李夏书记曾在一个办公室工作,他在里间,我在外间。虽然共事时间不长,但他一直是我的榜样,是我努力学习的方向。

  李夏书记是个不求“面子”、很务实的人。记得有一回,九华村要召开低保评议会,会议由民政所牵头组织,纪委履行监督职责。那天我跟着李书记去开会,到村里时,村支书已经把村民代表组织起来在村委会等我们了。村长拉着李夏,让他坐在前面,坐主席台中间。李书记摆摆手说,我今天是来监督的,我们就坐最后吧。于是我们坐在最后一排听完了整场会议。我有些不解,为什么不坐前面坐中间,不说刷一下存在感吧,也可以突出一下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嘛。

  看出我的心思,李书记跟我讲,坐前面、坐后面这种事情不重要,工作多做一点、把工作做到位就可以了。那一刻,我真体会到了一名党员干部应有的胸怀,体会到了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其实,我很想再和李书记一起工作,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是他的话时不时地在我耳边响起,还在督促着我、激励着我。

  李夏书记身上有一股认真劲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李一博同志对此的感触,比我还要深。一博同志是2019年7月底开始担任乡专职监察员的,8月8日那天,他跟着李夏书记一起做执纪监督办案笔录。据他回忆,李夏书记的笔录准备细致充足,大到整体框架,小到询问的每个问题,他都提前准备好了笔记,完全掌握住了节奏,每个问题直击关键,又不拖泥带水。

  笔录从下午2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6点多。5点半时,涉嫌违纪的当事人问,你们是不是快下班了?李夏摇摇头说,我们基层干部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您不用急,想向组织说什么就说什么。您现在要是真的回忆不起来,可以随时来乡政府找我们补充。当事人说到激动地方,往往语速加快,普通话夹杂着方言,李夏一直耐心倾听,安抚当事人的情绪,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也是不急不躁,温和地询问……从他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学到了很多。我想,这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宋梁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