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溪采访的日子,虽然忙碌,但很充实。
李夏,一个85后的年轻人,宁愿抛弃舒适的生活,从城市考到偏僻的乡镇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千条线”“一根针”中,锻炼和磨砺自己,做着自己喜欢做、认为值的事情。他的牺牲,固然出乎意料,让人难舍,但了解他的事迹后,却又感到这偶然之中,透着意料之中的精神力量。可以想见,倘若生命重来一次,他定然会作出类似的选择——用生命诠释对事业的赤诚。李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他选择扎根基层却又乐此不疲?又是什么力量让他能够面临危险义无反顾?
李夏其实就是“李夏”。正如母亲给他起名时考虑的,出生在夏天干脆就叫“夏夏”吧,简简单单,做个普普通通的人。的确,2011年刚到绩溪县长安镇工作的李夏,话语不多,憨憨地笑,为人热忱,随叫随到,做做记录,整整档案,同大多数城里出生的孩子一样,一开始也分不清花生苗与地瓜秧,平常得就像个邻家男孩;2017年当上乡镇纪委领导以后,负责和分管的事务多了,访贫问苦,谈心谈话,今天帮这个贫困户开个小卖店,明天去那家给种植经济作物出谋划策,今天找这个党员干部了解情况,明天去回访那个受处分的村组负责人,没有豪言壮语,也谈不上轰轰烈烈;日常生活中,他好清静,爱看书,喜欢和家人在一起,会和女儿一起玩游戏,偶尔也和同学聚个会,有好的资讯也发发朋友圈,帮村民挖花生也要照个照片给妻子晒一下,看不出跟普通人有什么两样。
李夏同时又不是“李夏”。对工作,他吃得了苦,只要是组织安排的事情、他无论难易繁简都认真去做,只要有情况没了解清楚、他就几次三番地实地察看,只要有干部思想不通、他就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登门造访,吃闭门羹也不在乎。对群众,他耐得了烦,只要看见老人挑担子、他就主动接过来,只要看见贫困户在地里干活、他就会过去帮忙,只要哪里有困难甚至有险情、他二话不说招之即去。对做事,他下得了劲,在“十里不同音”的皖南山区,愣是用“标音法”(汉语拼音标注土音)几个月就过了语言关;群众说他的字不好认,他买来字帖临摹用去半麻袋纸;新到荆州乡工作,为了解情况,一个月时间跑遍联系的乡村、36户贫困家庭……这样的坚持,不是为了图表现、装样子,只因为“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喜欢和基层干部打交道”“和群众在一起感到很亲切”。从李夏琢磨出的“四四五五”工作制度里,从采访中受访干部“他一直是这样”的赞许里,从困难群众“他一点也不嫌弃”的肯定里,可以看出他的那种忠诚与真实。“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能够发自内心,把平常的事情坚持下来、做到极致,这种平凡就是伟大。
没有李夏,还会有“张夏”“王夏”“刘夏”。采访的几天里,无论是在乡镇机关,还是在村社组织,真诚、忙碌、无怨,几乎是采访组对基层干部的共同感受。“现在在基层,干部队伍整体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想干事、会干事的人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进村串户的多了,扯闲篇的人少了”“这主要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推进,让有为的有位,无为的让位,干部的精气神明显有了质的变化”“像李夏这样的干部,代表了我们身边干部的形象,有他们为我们办事,我们放心”……“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基层干部群众的表达最简单,也最真挚,最直白,也最清晰——如果不是真正满意和服气,大可以不说,谁也不会去违心夸扬。或者说,李夏只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一个代表,没有李夏,也会有更多的张夏王夏刘夏涌现出来。
回过头来看,李夏是个什么人,又为什么能够不畏艰难困苦,一心扎根基层,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可以说,是他对组织的忠诚,对群众的真情,对工作的担当,让他能够关键时候站得出来、豁得出去。新时代是一个产生英雄、崇尚英雄,也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在自己的岗位,说到做到,始终如一,每个党员干部都可以成为英雄。“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姜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