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9期

社论

为新的长征提供坚强保证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参观“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主题展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的文件

王岐山出席中央单位巡视工作座谈会

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在北京设立

学习体会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让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专题  深入正风反腐 推进全面从严

深入正风反腐 推进全面从严

系列述评

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

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

扎紧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

改革,为正风反腐提供强劲动力

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拭亮党内监督的利剑

打造党的建设亮丽名片

决不让腐败分子有任何藏身之地

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干群感受

八项规定精神,在这里日益深入人心

深切体会到组织“治病救人”的苦心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党内政治生活 窦克林

群众点赞:“党中央是腐败分子的克星、人民群众的福星”

燕阁观察

以全面从严治党回答“我是谁”

中国共产党正风反腐的世界回响

特稿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 讲好正风反腐故事

半月杂谈

心若向阳,前路明亮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领导干部谋事当着眼“森林”

乐见名企深挖内部“蛀虫”

召回干部关键是唤回初心

专业精神让监督执纪之剑更锐利

纪律建设

以案说规

下属连续违法,领导就该被问责

书记说纪

“你不收敛,我不手软”

一套“组合拳” 破解“零立案”

释疑答问

纪律审查中如何中止和恢复党员权利

“四风”监督哨

不把报备当回事 挨了处分才醒悟

顶账酒水变福利 任性干部受处分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警示

关于30起“小官巨腐”案件的分析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古语今悟

“三字铭”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家训品读

高攀龙告诫子孙:重行义 慎择友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劝阻奔袭打鼓新场,毛泽东不计个人得失

跑步十五里,为还一根针

 
高攀龙告诫子孙:重行义 慎择友
解扬
首页
1

  圣贤教人,莫先穷理。道理不明,有不知不觉堕于小人之归者。可畏,可畏。

 

  高攀龙,江苏无锡人,明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理学家,历任大理寺右少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高攀龙一生虽然在朝为官时间不长,但清正耿直,一心为国,不惧个人安危,敢于跟扰乱朝纲的宦官、权臣魏忠贤等人作斗争,甚至最后为留清名在人间而蹈水赴死,其气节赢得了当时臣僚的敬仰,也为后世史官所认可。

  高攀龙一生著述颇丰,写下的十二卷本《高子遗书》也被收录进《四库全书》,得以流传后世。在他的传世著作中,有一份文字不长却通俗易懂的二十一则《家训》,广受后人推崇,被视为教育子孙的经典,经常出现在童蒙训导中。

  做人须明理识义

  高攀龙为官的时代,皇帝长期不理朝政,朝中党派纷争、宦官横行。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人正直的高攀龙不仅仕途坎坷,也对世道人心有了深刻体悟。在《家训》中,高攀龙特别注重教育子孙要先学做人。更因为作者自身的言行符合其《家训》所说,而令这番训导的核心价值“做人在行义”更具说服力和榜样性。

  在《家训》开篇,高攀龙就告诫子孙要按照朱熹《小学》中对洒扫进退等关系到人之性格养成、世界观形成的日常生活规则来行事。他说:“做人的道理不必多言,只看《小学》便是。依此作去,岂有差失。”但《小学》提及的基本人伦规范,明显不是终极目标。接下来,高攀龙指出,求学的目的是经邦济世,“圣贤教人,莫先穷理。道理不明,有不知不觉堕于小人之归者。可畏,可畏。”

  那如何避免成为小人呢?高攀龙认为,方法只有一个,便是读书。他提到的第一部该读的书,就是朱熹的《小学》,除此之外,还应该精读宋明以来理学家的经典论著。阅读这些儒学经典著作,就是为了从人生的第一步开始,做到明理、识义,避免成为小人。他坚信自己所认定的即是儒学正统,对肆意诠释经典的歪理臆说,勇于批评,不遗余力。当时有位四川按察司佥事张世则曾上疏批判程朱理学,还将自己写的一部《大学初义》呈进,请求颁行天下学宫。高攀龙迅即上疏驳斥,认为张世则穿凿虚幻,危害正道,其学不足道,其书不当传。明神宗万历皇帝认可高攀龙的意见,张世则的书最终未能获准传刻。

  在高攀龙眼中,君子所共有的重要特点是善,因此“积善”最关键。他在《家训》中说:“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可不畏也!”在明确了明理识义、积善行义这两条人生准则之后,高攀龙还在具体事情上做了指导,以方便子孙能读后照做,达到明理有义的境地。例如他说,“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这是说做事要留有余地,与人经济往来,也不要过于严苛,要留后路。这无疑是施人以善的义举。

  交游最要审择

  高攀龙的《家训》非常注意择友问题。他告诫儿孙们:“言语最要谨慎,交游最要审择。”为此,他甚至有些悲观地说:“多说一句,不如少说一句;多识一人,不如少识一人。”他的理由是如果朋友是贤人,当然愈多愈好,他担心的是“人才难得,知人实难”罢了。究其本意,无非是为了强调谨慎交友,坚持宁缺毋滥的谨慎态度。

  高攀龙之所以对子孙交友要求十分慎重严格,是因为他注意到了有一种俗人,“其所知者势利,所谈者声色,所就者酒食而已”。与他们交往,不仅白白浪费了读书时光,还会因为所谈论的内容格调不高,影响自己蹦出思想的火花,甚至与之同流而无法自拔。这是高攀龙极为担心,屡屡提示儿子要“急宜警觉”的重要事情。

  择友,不仅是对别人的要求,更是对自身素质和眼光的考验。因此,高攀龙特意告诫子孙要自省修身。他指出君子往往更看重自我省察,挑自己的毛病,唯有小人才光看别人的问题。对此,高攀龙有一句名言:“见过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祸。”意思是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反省自己的问题,是避祸求福的好办法,遇到问题,不妨“姑且自认不是”——这没有坏处,反而有好处:“如此则吾心愈细密,临事愈精详。一番经历,一番进益,省了几多气力,长了几多识见。”相反,小人就缺乏这样的眼光和勇气。在高攀龙眼中:“小人所以为小人者,只见别人不是而已。”

  不做财色的俘虏

  高攀龙还告诫子孙,不要做财色的俘虏。“世间惟财色二者最迷惑人,最败坏人。”他以自身经历告诫儿子:“吾见世人非分得财,非得财也,得祸也。积财愈多,积祸愈大,往往生出异常不肖子孙,作出无限丑事,资人笑话,层见迭出于耳目之前而不悟!”在高攀龙看来,这不仅是未能行义,根本是无法做人了。他对这类行为异常鄙视,说:“吾试静心思之,净眼观之,凡宫室饮食、衣服器用,受用得有数,朴素些有何不好?简淡些有何不好?人心但从欲如流,往而不返耳!”究其根本,是人心的根基不正确,正念不立,邪念自生。

  生活中,高攀龙对待金钱财产也是十分淡然、洒脱。高攀龙生父母去世时,曾专门立遗嘱将财产分他一份。但高攀龙却说自己另有嗣产,不肯接受。最后实在推脱不过,他便把所分得的那一份拿出来设立义田,救济亲族和乡亲。

  正因为高攀龙崇尚正人君子之风,坚持正义,他才能做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敢于同宦官及其党羽作斗争;才能在罢官居家之际,听闻朝中奸党派人来捉拿自己,为了保存尊严,而蹈水自沉。高攀龙以做人行义为原则的家训及其行止,在传统社会树立了言行一致的典范。

 

  卜宪群点评

  早在中国儒家文化产生的初期,就形成了许多应当如何做人行事的看法,这在《论语》中多有表述。如:做人应当讲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话要谨慎,做事要敏捷,行事要端正,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接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又要善于择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无友不如己者。”“道不同,不相为谋。”要重视读书学习和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些思想都被秦汉以后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成为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成为历代家训的重要内容。

  高攀龙所生活的明代晚期,政治黑暗,社会风气直下,但他仍然保持着一个读书人的正气,不仅政治上敢于抗争腐朽势力,还力图通过“遗书”“家训”的方式“教天下万世做人的方法”,改变“书自书,我自我,都不相关”,读书只为“求取富贵”的状态,可谓字字珠玑!高攀龙不畏强权,以身赴死,也实现了他“以身立教,非以言教”的追求。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