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9期

社论

为新的长征提供坚强保证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习近平参观“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主题展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拟提请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的文件

王岐山出席中央单位巡视工作座谈会

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追逃追赃研究中心在北京设立

学习体会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让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专题  深入正风反腐 推进全面从严

深入正风反腐 推进全面从严

系列述评

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

让纪律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

扎紧管党治党的制度笼子

改革,为正风反腐提供强劲动力

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拭亮党内监督的利剑

打造党的建设亮丽名片

决不让腐败分子有任何藏身之地

努力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干群感受

八项规定精神,在这里日益深入人心

深切体会到组织“治病救人”的苦心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党内政治生活 窦克林

群众点赞:“党中央是腐败分子的克星、人民群众的福星”

燕阁观察

以全面从严治党回答“我是谁”

中国共产党正风反腐的世界回响

特稿

聚焦全面从严治党 讲好正风反腐故事

半月杂谈

心若向阳,前路明亮

锐评

一组

清风时评

领导干部谋事当着眼“森林”

乐见名企深挖内部“蛀虫”

召回干部关键是唤回初心

专业精神让监督执纪之剑更锐利

纪律建设

以案说规

下属连续违法,领导就该被问责

书记说纪

“你不收敛,我不手软”

一套“组合拳” 破解“零立案”

释疑答问

纪律审查中如何中止和恢复党员权利

“四风”监督哨

不把报备当回事 挨了处分才醒悟

顶账酒水变福利 任性干部受处分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标题新闻

关键词解

警示

关于30起“小官巨腐”案件的分析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古语今悟

“三字铭”小议

话先贤彰美德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家训品读

高攀龙告诫子孙:重行义 慎择友

历史回放

长征“纪”事

劝阻奔袭打鼓新场,毛泽东不计个人得失

跑步十五里,为还一根针

 
领导干部谋事当着眼“森林”
首页
1

  人生如木,社会如林。“树木”与“森林”,是对个体与整体或局部与全局关系的形象表达。研究分析问题时,有人习惯于从个体之“树”出发,忽视对整片“森林”状况的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顾其一点、不及其余。若是应对日常琐事,倒也无关紧要。但领导干部背负党和人民的厚望,谋划推动一地一域的发展,对“森林”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就极易陷入被动。

  “森林”,通俗讲就是总体形势或状况。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准确把握形势,是谋事之基、创业之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全面准确判断敌我双方、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写出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为全民族抗战指明方向和路径。被誉为“商圣”的范蠡,是个善于把握大势、捕捉商机的高手,“人弃我取,人取我予”,三次累积家财巨万,三次急流勇退,留下千古佳话。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88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覆盖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部门。落实“全面从严”的要求,尤需强化“森林”意识。古人说:“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如果对党员干部队伍这片“森林”的整体状况都不甚了解,眼里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对党员干部成长规律不掌握,该严的时候不严,该紧的时候不紧,怎能有效地管和治?

  能否了解和把握“森林”,事关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时变,道亦变。”拿过河来说,如果不随时掌握河水的涨落、流速、水文等情况,因应选择渡河的地点和方法,想要完成任务是很难的。管党治党亦然。1993年,我们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做出“形势依然严峻”的判断,十八大以后,又在“严峻”后面加上“复杂”二字,并根据这一判断,做出有针对性、指导性的决策部署,在较短时间取得了“为之一新”、“为之一振”的阶段性成效。可以说,如果没有一系列适应形势和任务变化的思路和部署,是不可想象的。

  能否了解和把握“森林”,取决于领导者的能力和作风。了解“森林”,离不开扎实学习和深入调研。不学习就不了解中央精神和相关政策,容易自以为是、断章取义;不调研就不掌握实际情况,可能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实践中,有的领导干部学习理论、政策和知识颇有些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无心也无力有效运用;有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走马观花,调研就是为了出出镜、露露脸,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不看“后院”和“角落”,群众说是“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隔座山”。这些都有百害无一利,有时甚至是十分危险的。

  能否了解和把握“森林”,体现境界和格局。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负责地区、部门和单位的全体成员就是“森林”,部长有部长的“森林”,处长也有处长的“森林”,不在人数多寡,只要着眼全体就是胸怀“森林”。领导干部的大格局对应整片“森林”,千万不能囿于局部、少数的“小树林”。思考问题、做决策,是着眼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森林”,还是局限于小集团、小圈子利益的“小树林”,高下立判,结果迥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切为了“森林”,如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人民永远铭记。相反,狗苟蝇营于“小树林”,朋比为奸、党同伐异,如周永康、令计划等,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集体力量,强调“大河有水小河满”,相当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森林”。领导干部坚定文化自信,应从中汲取传承千年的精神养分,谋事当着眼“森林”。(南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