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学习体会
专题 深入正风反腐 推进全面从严
● 系列述评 ●
● 干群感受 ●
燕阁观察
特稿
半月杂谈
锐评
清风时评
纪律建设
● 以案说规 ●
书记说纪
释疑答问
“四风”监督哨
广角
警示
文化传承
● 习近平用典摘读 ●
● 古语今悟 ●
● 话先贤彰美德 ●
● 家训品读 ●
历史回放
● 长征“纪”事 ●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要闻
学习体会
专题 深入正风反腐 推进全面从严
● 系列述评 ●
● 干群感受 ●
燕阁观察
特稿
半月杂谈
锐评
清风时评
纪律建设
● 以案说规 ●
书记说纪
释疑答问
“四风”监督哨
广角
警示
文化传承
● 习近平用典摘读 ●
● 古语今悟 ●
● 话先贤彰美德 ●
● 家训品读 ●
历史回放
● 长征“纪”事 ●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
——2016年1月12日,《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出处】(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释义】新松朴实挺拔、四季常青,恨不得它能长到千尺之高;恶竹随处乱生、肆意钻营,斩去万竿也不嫌多。寓意对于美好的事物要努力维护、不断完善,而对丑恶现象应当究其根源、斩草除根。
【阐释】
古之良吏周任有言:“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意思是,治理国与家的人,看到坏事就要像农夫看到杂草一样,务必除去它;把除去的杂草积聚起来用做肥料,锄去杂草的根,不使它生长,那么好事就可以发展了。这实际上讲的就是除恶务尽、抑恶扬善的道理。
《史记》记载,春秋魏文侯时期,邺县县令西门豹遇到了当地官僚勾结巫婆搜刮民财、强抢民女的事件。他们每年假借给河神娶媳妇,不仅强征暴敛百姓钱财,还把为河神挑选的新娘置身河中。结果县里百姓都带着女儿逃跑他乡,邺县因此越来越空虚、穷困。又到了给河神娶媳妇的日子,嫉恶如仇的西门豹来到河边,命令手下将巫婆及其弟子,还有与之勾结的官员一个个投入河里。从此,再也没人敢以给河神娶媳妇为由行恶了。
《商君书》上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利用严酷的惩戒手段铲除恶人最具震慑力,所谓“以刑去刑” 指的也是从重量刑,使人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人之所以行恶,往往因为心中有贪欲,而又经受不住财色名利的诱惑。如果人不能达到一定的道德修养,就必须用有效的措施制约其行为。子产担任郑国之相时,制定了严密的法令制度,结果三年大治。他病重将死时嘱托大臣游吉说:火的形象十分严酷,可是很少有人烧伤;水的样子十分柔软,可是很多人被淹死。所以你执行刑罚一定要严厉,不要让人因为你的懦弱而溺毙。但是游吉没有严厉地实施刑罚,结果郑国的年轻人开始拉帮结派偷盗行窃,最终成了郑国的祸患。由此可见,设计合理的制度来防范、节制人们的恶行十分必要,义无反顾地严格执行,更加重要。稍微放松一下要求,不良后果就会产生。
惩恶的目的是扬善,只有善的力量强大起来,恶的势力才能被压制下去。更何况恶是可以转化为善的,《周易》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遏制恶言恶行的同时还要张扬善言善行,也就是顺着人性追求美善的自然规律转恶为善,才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顺着人的天性而修美,就需要善言善行的引导。《史记》记载,大舜年轻时在雷泽以捕鱼为生,当地民风恶劣,年轻力壮的人都去争抢鱼虾丰足的深潭厚泽,而老弱之人没有能力与他们争抢,只好冒险去急流险滩中捕鱼。大舜看到这种情况,就将自己捕鱼的地方让给老弱,渐渐地,有人开始效仿他。对这些人的善行,大舜极力称赞,让大家都跟着学习。时间久了,雷泽的人慢慢都不再争抢,而是相互谦让、尊老爱幼,于是民俗大化。
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德法相依、德治礼序,惩恶与扬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际上人人都有好善恶恶的本能,但是难免被诱惑冲昏头脑。因此施以崇善好德的教育和社会引导,同时辅以严格执行的法律法规十分必要。这样一来,一方面让人明了善的美好而坚定向善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让人畏惧恶的后果而从内心深处不敢为恶。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为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如若让横行一方欺压百姓的恶势力逍遥法外、对贪婪成性欲壑难填的腐败分子心慈手软,必定导致社会风气败坏,最终失去民心,带来灾难性后果。这也是我们今天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决不“养痈遗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