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新时代 新指南
准确把握增强党性要进一步到位的重要要求
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学术研究
一得之见
正风深一度
正风反腐在身边
书记说纪
实招集萃
广角
名城话廉
知行话题
评论
社论
要闻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新时代 新指南
准确把握增强党性要进一步到位的重要要求
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学术研究
一得之见
正风深一度
正风反腐在身边
书记说纪
实招集萃
广角
名城话廉
知行话题
评论
拳拳为民心让 “山沟沟” 变“幸福窝”
本刊记者 赵哲 通讯员 杨晓华
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东部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曾经是陕北民歌中传唱的“山沟沟”。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延川县“化茧成蝶”,成为了如今的“幸福窝”。2019年,延川县打赢了摆脱贫困的“翻身仗”,摘掉了“穷帽子”,还在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殊荣。如今的延川,接续脱贫攻坚的可喜成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刀阔斧推动乡村振兴。记者踏上这片热土,通过亲身感受的鲜活事例,讲述这片土地新的变迁和发展。
多管齐下——用心用情助推“拳头”产业腾飞
金秋飒爽,时和年丰。走进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的高标准果园管理示范园,成片的果树郁郁葱葱,一颗颗沉甸甸的苹果将枝头压弯了腰。看着眼前的“金果果”,上大木村村支书刘文明笑得眯起了眼,“很多外地的果商早就来蹲点了,有的苹果还在套袋阶段就被预订一空,一斤苹果普遍售价3元至4元,直径85mm以上果型好的能卖到5元一斤。”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延川县立足当地海拔高、土层厚、光照长、昼夜温差大等符合优质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发展壮大苹果产业。为了苹果产业提质增收,延川县政府在大方向上把关,结合分析市场数据,引进新品种,打造以富士为主,瑞雪、瑞香红、维纳斯黄金等为辅的“早中晚”“红绿黄”多元化产品发展格局;杨家圪坮镇政府则在细微处下功夫,一方面组织技术员现场培训,教果农修剪果树、防治病虫害,力争种得好,另一方面则通过产销座谈会,开拓代售代卖等方式,确保卖得好。
回忆起推广苹果种植遇到的困难时,刘文明说道,“村民的思想比较保守,‘种粮食富不了但是也饿不着’老观念根深蒂固。”当时上大木村有些村民态度比较消极,规划好的果园宁可撂荒也不种,有的甚至把村里发的树苗扔在院子里任由其枯死。为了让村民尽快适应,刘文明先是立下了“军令状”,村干部和党员先带头种,接着跑去和村里的亲戚朋友“攀交情”,请一批村民把苹果种下来,最后的“钉子户”,被刘文明坚持和种苹果带来的收益触动,终于“松了口”。
郁郁葱葱的树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刘文明久久无言,他的思绪仿佛飘回了当初,“那时候工作开展不顺利,我一个人蹲在地里发愁,总会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咱梁家河插队时的故事,一个外地后生把这么难的事都能弄开,我一个本地人,村里都是亲戚朋友,没啥可怕的。”刘文明眼中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仿佛要将上大木村的致富路照得更亮。据统计,2025年,延川县苹果种植面积达22.69万亩,预计全年苹果产量可达25.2万吨,产值约16.6亿元。这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成功打响了“延川苹果”的品牌。
发展产业,既要育新,也要带旧。延川县种植红枣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红枣之乡”。现有红枣种植面积11.5万亩,是县里主要产业之一。然而,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红枣采收期总是撞上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秋淋天气。
连日的降水,使得素有“铁杆庄稼”之称的红枣成了“歪瓜裂枣”,每斤收购价不足1元。许多枣农曾在采收期的大雨中,看着满地的裂枣放开声嚎哭过。雨停了,只能一锨一锨把烂果埋进枣林当肥料。
看着日渐荒芜的枣园,想起另谋出路、外出打工的枣农,延川县的党员干部们急红了眼、愁白了头,但他们并没有向天灾低头。乾坤湾镇伏义村的一位村干部想起自己的爷爷曾用枣叶泡茶,结果在互联网购物平台发现了五花八门的枣芽茶、酸枣茶、枣叶茶。紧接着,县红枣技术推广和营销产业服务中心等部门率先调研产业可行性,提出发展枣芽茶的构想,并组织学习团赴安康市平利县等地取经。
真正开始在黄土高原上制茶,才知道这小小的枣芽茶有多熬人。202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建筑商刘岗岗决定返乡创业。新舍科村党支部书记刘建平一听老朋友要回来,立马拉着他开始投身枣芽茶产业。“刚开始从浙江请了一个制茶专家,花了25万元,结果还是做不成。”回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刘岗岗感慨地说道。“后来建平鼓励我接着干,一边去县里给我找政策,一边陪我泡在40多度的窑洞厂房,好不容易炒出一锅茶型完整的枣芽茶,满心欢喜地冲泡,却喝出了青草味。”刘岗岗刚想放弃,延川县政府就从汉中请来了有四十年制茶经验的“老把式”陈孝钧,手把手传授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尝试,他们终于研制出了枣芽绿茶、枣芽红茶。
为了使枣芽茶产业能挺直腰杆发展,县政府先后推动枣芽茶通过药食同源产品认定,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SC(食品资源目录)认证。“有了这个认证,枣芽茶就能摆上超市的货架,甩掉‘土特产’的标签。”刘建平兴奋地对记者说。
现在,枣农不用在“枣蛋蛋”上悬着心,“芽尖尖”就能保本了。据统计,谷雨前后的嫩枣芽一斤能卖50元,一亩地就能给农民增加劳务收入6000元。
延川县杨家圪坮镇的高标准示范果园内,精心套袋的果实挂满枝头。
抓点示范——“红绿融合”发展优化人居环境
延川县干部除了为当地群众用心用情谋发展,同样也为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升“操碎了心”“跑断了腿”,力求让老百姓多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提起以前的关庄镇太相寺村,年近70的村民吴大娘打开了话匣子,“村子是污水乱排、杂物乱堆,院墙也是破破烂烂,出门是泥泞土路,那景象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可现在的太相寺村“大变样”,成了“千万工程”示范村:村口是规划整齐的康养中心,家家户户的外墙都修葺一新,平坦的水泥路取代“泥土黄”,村里还出资为91户群众修建了杂物间,按照村民的话说“整个村子展堂堂的”。
“当时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我和副镇长吴飞几乎跑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坐在每一户人家的土炕,把乡亲的痛点、诉求一一记录在册。”太相寺党支部书记张毛毛说道。为了改造能早点完成,吴飞时不时就跑到村子里当起了“监工”,盯着工人和水泥,跟着垒院墙、建杂物间。太相寺村一名村干部说,“天蒙蒙亮,吴飞就要从镇里往村跑,当初的土路颠簸得很,有时他都不敢吃早餐,生怕在路上吐了。”
太相寺村的“千万工程”不仅着力于乡村环境整治,也带动了当地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据统计,太相寺村共修缮毛主席旧居等老窑洞92孔,其中27孔窑洞用于布展陕北民俗特色展馆。为了村子的旅游业能打响名头,吸引学生们来研学,以张毛毛为代表的村干部,有的跑遍村子收集老照片、老物件,用以布置窑洞;有的联系剪纸和布堆画艺术家,邀请他们将作品在展馆中展出;还有的发动自己朋友圈,请外地的朋友带着小孩来研学,回去后给太相寺村做宣传。
太相寺村除了有“红色经济”,更有“绿色经济”。近年来,太相寺村紧紧抓住“大棚经济”这个牛鼻子,全面提升大棚种植规模化水平,共改建新型日光温室大棚15座,为62座传统大棚改造安装智慧化设施,全村大棚规模达到157座,单棚产值从5万元增至6.5万元。吴飞向记者介绍道,“以前大棚的草帘要手动拉,浇水也要人浇,现在大棚是全自动的,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在手机上就能控制。”大棚的富硒西红柿长势喜人,映红了种植户卫清的脸庞,他摘下硕大果实说道,“多亏了吴镇长,是他手把手教我们这些庄稼汉怎么用手机控制操作,现在种5个棚比以前种1个棚都轻松!”
协同联动——严防乡村振兴资金“跑冒滴漏”
拳拳为民心也体现在守护上,乡村振兴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量大、监督监管难度大,延安市纪委和延川县纪委上下一心共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以有力监督护航乡村振兴。
“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国家的补贴啥时候能到位,最怕的就是‘糊涂账’。”提起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督情况,延川县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申彤感慨地说道。为了确保每一分乡村振兴资金都落实到位,延川县纪委创新建立了“分管县级领导+纪委班子成员”双包抓、“派驻机构+责任部室”双监督工作的机制,对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以纪审联动的方式进行专项检查。
今年,延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专项整治,市县纪委监委上下联动,建立“常态化监督+点穴式督导”机制,运用“室组”联动监督等方式,督促农业农村部门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整改整治。此外,明确由1名副书记包抓一个整治任务,并由1名协管常委协助配合,力争打出效果。延安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朱博介绍,“领导包抓可不是只挂个名,而是直接带队深入各村进行实地调研和案卷评查,实行一村一评,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移交相关乡镇处理。”
“近年,我们发现老百姓对财政惠民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反映强烈。这本来是个好事儿,政府能通过‘一卡通’管理系统,将各项财政补贴统一发放到群众指定的银行卡,每一笔钱的发放时间、发放金额都清清楚楚,但很多老年人文化水平有限,压根就不会办理银行卡。”申彤对记者说道,“那时候我们党风室只有四五个同志,还要开展其他工作,为了给老百姓解决问题,我们和镇政府的包村干部用了‘最笨’的办法,就是挨家挨户地收集老人们的相关信息,帮助他们统一办理。”现在,延川县关于“一卡通”的问题线索已经减少到了1条。群众提起“一卡通”,都竖着拇指说道:“这不仅是及时发放的‘高速卡’,同样是党和我们的‘连心卡’。”
干部躬身为民,百姓自然安居乐业。漫步延川的乡野,茶果的清甜弥漫田间,村居的新颜映入眼帘,群众的笑脸淳朴自信,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