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20期

社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要闻

习近平出席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新时代  新指南

准确把握增强党性要进一步到位的重要要求 
努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敢于善于斗争的纪检监察铁军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湖北: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政治监督  

护航中部领跑  挺起长江“龙腰”

协同联动“圈”出发展新动能 

助力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 

综合发力守护一泓清水奔流北上

精准有力开展政治监督 

绝不让“一亩三分地”思维拖慢都市圈建设  

监督跟着工程“进度条”走  

学术研究

入党誓词的百年变迁和启示 

一得之见

查改治一体发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做实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增强以案促改促治实效 

正风深一度

“以优良作风奋进新征程”系列报道·之一  

扎根黄土地的为民情怀

拳拳为民心让 “山沟沟”变“幸福窝” 

把“为人民做实事”入脑入心落在实处

正风反腐在身边

让老年生活有质量有尊严  

一餐热饭暖银发 

为老人打造温馨舒适的家 

医养结合让养老更安心

心情舒畅的养老是这样的

全面从严治党·县乡行
监督随人“进城”  村民守护“到家”

书记说纪

做深做实思想政治工作  

抓住“第一次”杜绝“下一次”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帮助干部从“跌倒”处站起

实招集萃

公开接访察民情听民声  

带案下访将矛盾化解在一线  

明察暗访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宝鸡  周礼传千载  廉风起陈仓

知行话题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评论

以强化监督责任带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实

宝鸡 周礼传千载 廉风起陈仓 

张华刚

1

  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在华夏文明曙光初现的黄河流域,陕西宝鸡宛如一颗镶嵌在关中平原西部的璀璨明珠。作为华夏始祖炎帝的诞生地、周秦文明的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宝鸡不仅蕴含着华夏文明的早期基因,也是廉洁文化的溯源地。周礼秦制,礼法相济,垂范后世。千百年来,廉洁文化的根脉深深植入这块古老而文明的土地,贯穿于宝鸡的山川河流和人文古迹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宝鸡儿女。

  宝鸡石鼓山景区

  周秦肇基 廉脉起源

  宝鸡古称陈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历史典故便发生在这里。唐天宝14年,因“石鸡啼鸣”之祥兆而改称宝鸡。在距今约5000年前,华夏始祖炎帝诞生于宝鸡姜水流域,他教民稼穑,为民“尝百草”,被尊为中国上古时代的英雄和领袖。

  3000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古公亶父带领部族迁徙到宝鸡岐山周原一带。“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经·大雅》中记载了亶父率领族人在岐山下定居之事。这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周人在此开垦田地,营建宫室,休养生息,励精图治,经历多代苦心经营,终于克商建周。在西周时期,周人创建礼制,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等一系列德治理念和民本思想。

  位于岐山县凤凰山上的周公庙,是为纪念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而建。周公是周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周武王姬发即位后,周公便佐助其处理政务。后武王早逝,周公又辅助幼小的成王平定叛乱、营建新都,谋划周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制度、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尚书》之《无逸》《立政》等篇,都是关于周公言论的记载。周公的胞弟康叔负责管理朝歌,周公给康叔写下《康诰》《酒诰》《梓材》三篇文告,告诫康叔要勤勉尽责,不可贪图安逸;要珍惜粮食,禁止酗酒;要明德保民,精于治理,如同匠人加工良材。《周礼》中“六廉”施政对为官者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体现了西周以德为先、以廉为本考核官吏的思想和原则。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的周文化,彰显出崇德尚礼的治国之道,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周公也成为孔子等人推崇的古圣。

  雍城,是东周时期秦国的都城,在今宝鸡凤翔境内。在秦国“九都八迁”的历史中,宝鸡占据了“四都三迁”。从秦襄公迁都到汧邑开始,秦人先后在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四处建都,其中,在雍城建都长达294年,历经19代国君,是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如今,在凤翔有秦雍城遗址、秦穆公墓、秦始皇加冕地蕲年宫等诸多历史遗迹。秦人不仅有开拓进取精神,而且广纳贤才、重视民生、制定官吏行为准则。秦穆公用人唯以贤能为依据,他用五张黑公羊皮从楚国人手中赎回百里奚,开启了秦国任用客卿制度的先河。秦简《为吏之道》阐述了秦国的官吏守则,其中“清廉毋谤”明确要求官员要清正廉洁,不被非议。

  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因相传凤凰在此饮水而得名。北宋年间,初入仕途的苏轼被任命为凤翔府签判。他四处走访时,看到一个年久失修的池塘,了解到“古饮凤池”的典故,决心予以修治。他设计修治工程,引凤凰泉水入池,由池扩湖,并称之为东湖。湖边广种垂柳,绿树成荫,既是凤翔百姓休闲之地,也成为周边农民防治旱灾的水库。苏轼在凤翔三年,体察民情,改革“衙前役”;坚决免除积欠,释冤减负;为民祈雨,留下名篇《喜雨亭记》,被百姓誉为“苏贤良”。

  宝鸡眉县横渠镇,曾是北宋关学宗师张载著书讲学之地。他十分重视对家族子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创立以“横渠四句”为代表的家规家训,言简意宏,为后裔子孙确立了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传遍关中平原、三秦大地。跨越千年的岁月洗礼,这些箴言在今天仍然焕发着独特的精神能量。

  宝鸡岐山周公庙周公雕像

  革命洗礼 红廉共铸

  宝鸡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在烽火岁月中,这里见证了无数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红色基因已深深融入这片土地。

  岐山县南溪沟畔,有一座红砖灰瓦的关帝庙,1926年,革命先驱李琦、曹永丰等人在此处创建了宝鸡地区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岐山支部,革命的火种在此点燃。在支部创建过程中,李琦等人在岐山县职业学校校长雷星阶的帮助下,以该校教师的身份向学生宣讲马克思主义。他们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开展革命活动,采用讲故事和编歌谣等形式,深入农村宣传革命主张,启发农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在他们的影响和帮助下,麟游、凤翔、扶风等地都纷纷成立了党组织。

  抗战时期,在宝鸡扶风县城隍庙内曾召开了一场近万人参加的扶风县抗日救国动员大会。当时,共产党员李特生等回到扶风成立陕西救国会扶风分会,他们在县城街头发表演讲,将抗战标语贴满大街小巷。在党组织的领导下,1937年1月,来自全县各乡镇的农民群众、学生等近万人齐聚县城,参加抗日救国动员大会,从此掀起了更高涨的抗日救亡热潮。随着日军侵略加剧,民族企业西迁,武汉申新纺纱厂落户宝鸡长乐塬。为避日军空袭,工人们开挖窑洞作为生产车间,顶着轰炸坚持生产,支撑了整个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工厂制定廉洁规定,节省资金支援抗战,展现了工业救国精神,如今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眉县常兴镇,庄严的扶眉战役烈士纪念碑,静静守护着2160名烈士的忠骨。宝鸡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战役——扶眉战役的主战场,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第一野战军1兵团2军第4师11团政委赵存仁壮烈牺牲,没来得及看到多年未见的妻子给他寄来的一封家书;第6师18团独立营营长栗政通多处中弹,他将自己的钢笔和照片交给战友,鼓励战友们继续战斗直到胜利。这些战斗英雄、人民功臣所铸就的革命精神永载史册。

  凤翔东湖苏文忠公祠

  牢记嘱托 传承文脉

  宝鸡被誉为“中国青铜器之乡”,累计出土商周青铜器2万余件,其中带有铭文的700余件。在石鼓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件件青铜瑰宝,讲述着中华礼仪之邦的渊源,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镇院之宝“何尊”是一件西周青铜礼器,其底部铭文中的“宅兹中国”4字,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宝鸡时,来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在何尊前驻足良久。他指出,我国青铜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宝鸡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宝鸡重要指示精神,出台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的实施意见,从深化拓展文物研究和价值挖掘、健全文物保护管理体系、提升古文化遗址保护展示水平、推进文物宣传利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16项具体任务。

  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窑洞车间内景

  宝鸡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纳入专项监督,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督导完成356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信息清查。严查文物保护项目审批、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等环节中的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以及文物保护单位因管理不善、失职渎职导致文物受损等问题。深化行业治理,督促完善不可移动文物点保护和安全管理办法、群众文保员绩效考核办法、文物保护点定期巡查制度等相关制度。将廉洁文化建设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有机融合,加大宣传阐释力度,联合中央电视台制作了6集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策划摄制了《何尊,从此有了中国》《西周禁里话廉政》等百余部廉洁文化微视频,组织编排了《县令张载》《铁胆御史》《天地粮仓》等20余部廉政历史秦腔剧,并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出80多场次。打造宝鸡市廉政教育中心、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等24个廉政教育基地,以及78个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形成了覆盖市、县、镇(街)、村(社区)全域的廉洁教育矩阵。

  赓续文脉,廉润陈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宝鸡正以周秦文化的浩然之气、红色基因的赤诚之心书写着新时代清廉宝鸡的崭新篇章。(作者单位:宝鸡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链接】甘棠清风润周原

  召公姬奭,周文王之子,采邑于召地 (今岐山县召亭村),故称“召公”。召公一生辅佐周武王、成王、康王,备受尊崇。他崇德立德、亲民爱民、勤政俭朴,被誉为“廉吏始祖”。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诗经·召南·甘棠》中记载了当地百姓对召公的怀念,诗的大意是:茂密的甘棠树,你不要砍伐它,这是召公曾经歇息、办事的地方。召公在巡行乡野、探察民情时,拒绝下属官员和百姓的接待,只在甘棠树下听讼断案,就地解决民间纠纷。他公正无私,上至侯伯,下至百姓,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岐山民众将甘棠树称作“召公树”,并爱护有加。这种对清廉贤明官员的怀念和爱戴,形成了“甘棠遗爱”这一成语典故。

  召公在辅佐武王期间,西戎旅国送武王一只獒,召公担心武王玩物丧志而作《旅獒》,劝谏君主慎德安邦、专心治国。他也曾多次告诫成王,应有仁德,要做天下的榜样。商周时期,祭祀是举国大事,每次祭祀都要用去大量肉类、粮食,召公建议在祭祀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祭品数量和种类,以免造成浪费。民众纷纷响应。

  在岐山县召亭古村,有清光绪年间所创建的召公祠遗迹,原址有甘棠树一棵,被百般呵护。周公庙内召公殿前存有《召伯甘棠图》石碑,图文并茂,拓本广为流传,使召伯甘棠之名远近皆闻。(贺建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