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纪念馆,即哈军工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展示哈军工创建、分建发展历程及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的专业性历史陈列馆。该馆现有馆藏史料2万余件、国家级文物530件(套),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坐落于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在一栋栋中式建筑风格的大楼掩映下,一幢红瓦黄墙的平房显得格外清雅。这便是依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校址原有建筑打造而成的哈军工纪念馆。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的第一站,便是这里。总书记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这里,不仅是一段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的见证,更是无数爱国赤子的精神家园。透过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处处场景,人们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72年前,哈军工在战火硝烟中应运而生,在筚路蓝缕中淬炼成钢,成为我国国防科技史和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走进哈军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幅油画《运筹》。这幅油画还原了1952年周恩来总理组织召开哈军工筹建工作会议的场景。会后不久,陈赓大将奉命从朝鲜回国,担负起哈军工首任院长兼政委的重任。第二年8月,毛泽东主席在为哈军工签发的《训词》中写道:“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们的陆军、空军、海军都必须有充分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复杂的专门技术。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此后,新中国国防科技高地上的诸多“第一”相继在这里诞生。如展厅内图文并茂展示的第一个风洞群、第一艘水翼快艇、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第一台舰载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导弹靶场数据处理电子计算机、第一台核动力潜艇的研制等。这些“共和国第一”的背后,正是哈军工人坚守初心、攻坚克难、矢志奋斗的真实写照。
油画《运筹》
1955年11月,陈赓见到来哈军工调研的钱学森,问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斩钉截铁地答道:“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陈赓说:“好!我要的就是你这句话。”纪念馆中的另一幅著名油画《经典问答》,生动再现了陈赓与钱学森在哈军工教学楼里对话的情景。钱学森的这句话,彰显着他以军工科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开启了他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也激发出无数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爱国豪情。
细微之处见作风。一张泛黄的报纸,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红色记忆。这是1963年出版发行的《工学》报,报纸第三版《沿着又红又专的大道前进——介绍59-111班的先进事迹》一文,讲述了陈毅视察哈军工时号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和学院掀起学雷锋活动高潮后,哈军工涌现出的先进集体的故事。文章提到,这个班的同志注意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几乎每个人的作业本上的批语都是“工整、认真、思路清楚、计算准确”。有的同志棉军衣是1958年发的,穿了整整四年,补了又补,洗了又洗,直到颜色变白,有碍军容,才换了一套新的。仅1961年春季换装,他们班就节约军装19.5套、衬衣21件、胶鞋8双、布鞋5双、线袜4双、毛巾20条……这些小事小节,无不体现他们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展厅内一份用日、德、英、俄4种文字记录的科研笔记,出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杨士莪之手。这份笔记,不仅蕴含着杨士莪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更印证了他面对“大我”和“小我”时作出的坚定选择。1952年,杨士莪奉调来到哈军工。几年后,他被学校派往苏联学习国家急需的水声学,从此便从天文学转行探索这个陌生领域。回国后,他牵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他说:“国家受欺负,是因为你不行,得自己想办法站起来,把国家发展起来。”
1970年,杨士莪带领的科研团队接到一项重大国防任务——“东风5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落点水声测量。可以想象,在数千公里外的茫茫大海上准确测量弹头落点位置,在当时的难度之大。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他们终于研制出船载水声测落点技术方案。10年后,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5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飞行半小时后,到达8000多公里外的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很快被船载水声系统准确捕获,这意味着我国打破了超级大国对洲际战略核武器的长期垄断。新世纪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等所用的国产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都可追溯到这一项目的研制。2024年3月,93岁的杨士莪逝世。同年国庆前夕,他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
时至今日,哈工程校园还流传着杨士莪只讲奉献、不慕名利的佳话。他生前向哈尔滨工程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南开中学捐款上百万元设立教育基金;面对科研项目奖项申报,他把机会留给他人;为了节省科研经费,做海洋试验时,他租住在简陋的民船上;出差坐飞机,他总是买最便宜时段的机票……
杨士莪的一生,是无数老一辈哈军工人的缩影。他们对党绝对忠诚,一生为军向战,敢为人先、甘于奉献,始终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纪念馆内,“两弹一星”哈军工溯源主题展区无声诉说着哈军工与“两弹一星”的故事。1958年,中央批准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青海大草原金银滩。哈军工原子工程系第一批学员因国家需要全部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基地。在西北内陆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有一座誉满中外的航天城,这便是被称为“东风基地”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哈军工学子是东风基地的第一代拓荒者。而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距马兰基地30多公里的红山核武器研究所,是核试验基地研究机关。1963年,哈军工原子工程系核爆炸杀伤因素测试分析专业38名学员提前毕业,被分配到研究所……从导弹、原子弹到氢弹,从草原、大漠到戈壁,哈军工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用忠诚为祖国铸就国防盾牌。钱学森曾说:“中国的‘两弹一星’,军工是立了大功的。”
杨士莪四国语言笔记
精神跨越时空,历史昭示未来。哈军工纪念馆中的展览展陈,无不彰显着中国军工人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把忠诚刻进基因、融入血脉、化作行动的风骨与脊梁。他们,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从榜样身上汲取信仰力量,把对党忠诚转化为“让我来”的担当、落实到“跟我上”的行动,以实干笃行擦亮忠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