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4期

社论

坚定打赢反腐败这场持久战的如磐恒心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仍然”的重大判断
——深入学习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充分认识“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特稿

省委书记谈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

专题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在深入贯彻落实四次全会精神上走在最前列当好排头兵

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  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

一步不停歇  半步不退让  坚定不移把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

准确把握形势  保持战略定力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新春走基层

春风送暖入万家

无人驾驶的新春“智”行

古街非遗唱响时代“新声”

盐碱地开出致富花

暖屋暖心过暖年

一袭华裳织就“双循环”

诗圣故里“点亮”千万诗心

木鼓敲响幸福来

新楼新家新生活

图说纪事

为有源头碧水来

纪检监察学

纪检监察学的基本特征与学理内涵

书记说纪

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

“以案开路”深挖水利“硕鼠”

“查”“治”贯通阻断风腐演变

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正风反腐在身边

河南信阳   不让学生“平安符”变成“摇钱树”

化“险”为夷记

“一减一增”治“险”象

助力探索“普惠式”学平险新模式

实招集萃

剑指“三资”顽疾  严惩“蝇贪蚁腐”

监督下沉落地 守护群众获得感

惩治防齐发力 看好村集体家底

名城话廉

韶关  丹山碧水蕴廉脉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行为进行分类处置

如何根据《条例》理解把握领导干部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放任不管行为

如何从主观要件入手认定以借为名型受贿

走进展览

赤子丹心铸忠诚
——探寻哈军工纪念馆中的红色密码

西子湖畔泛“清”舟
——从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看士大夫的廉洁风骨

监察史话

从“戊午科场案”看晚清监察制度之弊

知行话题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三)

评论

着力解决风腐交织突出问题

从“戊午科场案”看晚清监察制度之弊    

李  喆

1

  科举制自隋唐发展至清朝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中国古代王朝取士的重要途径,也是大部分平民实现阶层跨越的重要渠道,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监察制度以防止作弊。到清代时,科举各项制度已经十分完善,并颁布《钦定科场条例》等法典,此后又陆续增修。但科举中式带来的现实利益促使许多人铤而走险,科场舞弊时有发生。咸丰朝发生的“戊午科场案”牵涉人数之多、层级之高及处罚力度之大堪称最甚,是清代监察制度史上浓重的一笔,为后世监察制度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钦定科场条例》是清代专门性的科考规章条例,始颁于顺治二年,此后陆续增修。图为清代杜受田等撰,清咸丰二年礼部刻本,故宫博物院藏。

  弊窦丛生:晚清科场积习难改

  咸丰八年八月,顺天府在举行乡试时发生了重大的科场舞弊案,堪称咸丰朝第一大案,又称“戊午科场案”。顺天是京畿重地,咸丰帝任命协办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柏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官,兵部尚书朱凤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为副主考官,可见对此次顺天乡试之重视。顺天府乡试结束后,柏受到咸丰帝嘉勉,晋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和军机处领班大臣,可谓位极人臣。九月十六日顺天乡试揭榜,有一位叫平龄的考生荣登榜单第七名。现场就有人指出,平龄才学平平,喜欢登台唱戏,是伶人身份,依律不能参加科考,遑论中举且名列前茅?一时间舆论哗然,引起诸多流言蜚语。

  监督科考乡试是监察御史的重要职能之一。御史孟传金于十月初七上奏,顺天府科场有违规舞弊行为。咸丰帝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人详查顺天科场有无舞弊行为。柏感到事态严重,请求面见咸丰帝当面解释,但咸丰帝拒绝接见,并给柏传话:科场舞弊案尚未查清,暂时不必来见,若真有舞弊行为,朕决不会宽宥。载垣、端华立即提审平龄,但平龄不久就病死狱中。礼部尚书肃顺、载垣、端华等人与柏政见不合,此时正需借查办“戊午科场案”之机会,找出柏的问题,于是复核平龄的墨卷(考生答题试卷)和朱卷(誊录试卷),发现朱卷内有七处错别字被改动过的痕迹,竟是同考官邹石麟所为。同时,肃顺查出新中式举人罗鸿绎考前向同考官浦安“递条子”。据罗鸿绎供述,他通过同乡兵部侍郎李鹤龄转求浦安,并约定试卷“关节”。罗鸿绎依约标记,最后果然中举。

  古代防止考官徇私、科举舞弊的常见方式有:将考生姓名遮挡的“糊名”,及考生交卷后由誊录员重抄考生考卷的“易书”,但在封建统治秩序下总会有许多制度漏洞。清朝后期科场最通行的作弊方式是“递条子”,使“糊名”和“易书”于无形中失效。“递条子”也就是考生事先与考官约定,在考卷特定的几处地方使用特定字眼作为标记,并将这一套字眼写成“条子”送至考官手中,考官在判卷时就拿着这套暗号仔细比对,以徇私舞弊。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科场风习深受官场旧习影响,科场风气的好坏,实际也就是官场和吏治的好坏。然而,“自道光中叶以来,科场弊窦日滋”,有的考官甚至公开奚落落榜士子称:“何以不递条子?”晚清时期吏治之腐败、监察之松软,由此可见。

  案中套案:顺天乡试乱象惊人

  然而,事实远比同考官收“条子”复杂得多。罗鸿绎的“条子”由李鹤龄转交给浦安,浦安在批改考卷时见到与罗鸿绎“条子”相符的试卷,便打算判为合格。柏批阅后认为此卷不合格。浦安于是请托柏的心腹家丁说情,柏闻言亦乐于送人情,于是将罗鸿绎录取,而将另一名上榜的考生撤下。发榜后,李鹤龄从罗鸿绎处得银二百两,浦安得银三百两。随后浦安又向柏送贽敬银十六两,罗鸿绎向柏送银十二两。在科场潜规则中,中式举人敬谢主考官已成风气,柏对“所送之银两,心安理得收留”。案情至此,柏的舞弊行为昭然若揭,但罪不至死。问题在于,此次科场案之舞弊行为远不止于此。

  十月二十四日,咸丰帝派刑部尚书赵光、翰林院编修郭嵩焘等人复勘顺天乡试全部试卷,结果发现问题极大极多。中式试卷中有五十余份有突出问题,甚至一份有三百多个错别字的试卷也被判为合格。用复勘人员的话说:“本年乡试主考、同考荒谬已极”。咸丰帝闻言大怒,下令将柏革职,朱凤标、程庭桂解任听候查办,并要求专案组成员“认真研鞫,按例从严惩办”,不得含混了事。在严查深究之下,“戊午科场案”涉事官员愈查愈多。咸丰九年一月,程庭桂交代:他的儿子程炳采收到京师高官之子或官员递送的数张“条子”后,交由家丁借机交给他,他收到“条子”后即烧毁,并未舞弊。

  咸丰九年二月,科场案基本调查清楚,案涉人数甚多、层级甚高,暴露出此次科考舞弊之严重,真是令人触目惊心。咸丰帝极感失望,也极为痛心,在对柏量刑时陷入了法理与人情不能兼顾的境地。清朝的科举戒律极为严格,《钦定科场条例》明确规定,一旦士子和考官交通关节作弊被查实的,皆斩立决。柏作为顺天乡试主考官和直接责任人,对乡试舞弊行为不察,已属严重失职,而且以堂堂一品大员之身份,接受请托,不啻以身试法,藐视科场规制,酿成科场大案,引起社会舆情,严重影响了朝廷威信。但柏是道光、咸丰两朝重臣,为官三十余年,工作能力出色,享有很高的声望。咸丰帝欲免除柏死罪,且有清一朝,极少一品大员被处斩。然而,载垣、端华等人于二月十三日上奏案情,并呈报涉案人员罪名及处理方案时指出,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至关重要的渠道,柏的舞弊及失职行为不可饶恕,“非正法不足以儆在位”,力请将其“斩立决”。

  重典治乱:监察体系漏洞难填

  事实上,在当时腐败至极的官场及潜规则盛行的科场,柏的行为并不算稀奇。然而此时清政府正值多事之秋: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和黔、桂等地农民起义,冲击着清朝统治;外有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耀武扬威,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乱世须用重典,面对性质如此恶劣的科场舞弊案,咸丰帝表示“情虽可原,法难宽宥”,终于痛下决心将柏“即行处斩”。二月十三日下午,柏在菜市口被斩,浦安、李鹤龄、罗鸿绎等人也被同时斩决。柏成为自科举取士以来因科场舞弊而被斩首的最高级别的官员。此后,程庭桂因对其子的舞弊行为隐瞒不报被发配边疆,朱凤标因失察科场被革职,其他相关官员也依例作了处理,涉案考生被革去举人或罚停会试。本案共有九十余人受到革职、流放、降级、调职、罚俸、捐输赎罪等处分,堪称清朝最大的科场舞弊案。

  咸丰帝对“戊午科场案”涉案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处理,但不可否认,“戊午科场案”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场权力斗争,暴露了政治斗争的严酷和血腥。柏年老持重、大权在握,肃顺、载垣、端华等人与之不和,不可避免地产生权争。肃顺等人揪出柏失职舞弊等行为,并坚持从重处理,自然有打击政敌的需要。柏被斩后,以柏为首的保守派失势,肃顺所代表的激进派揽得大权。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展至清代已臻于完备,不仅颁布《大清律例》《大清会典》《钦定台规》等综合性和专门法典,从立法和制度上进一步完善监察职能,而且在中央和地方分设都察院等监察机构和监察御史等监察职位。然而,“戊午科场案”恰恰暴露了封建制度下监察制度难以弥补的漏洞。古代监察制度中,皇帝有最高的监察权、惩戒权。当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清明时,监察制度和职能往往较为有效,而当吏治腐败、弊窦日滋之时,监察机制本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功能,在实际上却往往走样,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皇帝在处理诸如此类监察案件时,需要考虑和权衡诸多因素,而时常难以情理与法律兼顾,人治大于法治,在监察、量刑的力度和程度上,或者失之过宽,或失之过严,大大降低了监察机制的严肃性、权威性,自然也会影响监察效力,陷入政治腐败加剧与监察机制失效的恶性循环。(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