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刻阐述了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汪朝光。

汪朝光,著名民国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著有《中华民国史》第四、十一卷,《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十卷等。
记者: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探索了道路。请您谈谈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汪朝光: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制国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以来,以鸦片战争为开端,帝国主义列强挟坚船利炮入侵中国,割我领土,辱我人民,使中国成为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并有沦为殖民地国家的“亡国灭种”危机。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发展的障碍。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高举起革命的旗帜,提出“恢复中国”“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和救国主张,推翻了清政府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从而在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书写了建立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的壮举。
辛亥革命通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撼动了这个旧制度的根基所依赖的旧思想和旧观念,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人们开始了新的思考,如何才能挽救中国于衰败,这些思考从革命党人延伸到社会大众,大大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但并未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仍然深陷于半殖民地的深渊。但辛亥革命先辈的探索和奋斗,值得后世永远尊敬和纪念,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辛亥革命的意义所在。

武昌城楼的一声枪响,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作为武昌首义爆发当晚湖北革命党人首先控制占领的地方,武昌起义门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被历史学家称为“首义胜利的开端”。起义门原名中和门,是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
记者:辛亥革命先辈们用汗水和鲜血阐释了高尚无私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忠心赤诚的家国情怀。请您谈谈辛亥革命先驱理想主义情怀的现实意义。
汪朝光:想想当年的中国,风雨如晦,时势艰难,有人因此而沮丧颓唐,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无望。但也总有人奋力前行,为民族而奋斗,而支撑他们这样做的,恰恰是理想主义和家国情怀。孙中山先生的论著和谈话中,随处可见理想主义精神情怀。虽然大多始终停留在理想阶段,甚而从未有过付诸实践的可能,但理想主义的光芒,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因素之一。革命是需要付出甚而是牺牲的,辛亥革命的多次起义中,众多志士为此不惜流血牺牲,以他们的碧血震撼着无数中国人的心灵!其中最为壮烈甚或惨烈的一次,就是广州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为此血洒羊城。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牺牲前的绝笔《与妻书》,以大气凛然的情怀、动人心魄的文字,道出了那个年代饱含理想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革命先辈的心声:“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宁愿“牺牲百死而不辞”,这样“泪珠和笔墨齐下”的文字,谁又能读之而不动情!而就在林觉民烈士牺牲的同时,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志士在奋斗和牺牲。
这样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可以说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历史而从未中断的象征之一。电影《长津湖》所书写的志愿军战士的壮怀激烈,是其表现之一;那些为国家建设而辛勤付出的普通劳动者,也是其表现之一。虽然时代不同了,当年那样的壮烈牺牲场景可能并不多见。但今天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同样需要我们有理想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而不能单单局限在那些无谓的小情小调和无限的个人私利中。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110年来的历史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有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坚强力量,这个坚强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如何理解从辛亥革命起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汪朝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共和制取代君主专制,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了思想的解放。随后发生的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思想解放,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为国人开启了全新的视界。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手鲁迅先生,以文学创作的方式,对封建旧礼教的“罪恶”作了极为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五四运动开启了对帝国主义列强说“不”的历史,经过民众的斗争,国家主权得到了一定的维护,当政者不敢再轻易对外妥协让渡利权,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顾及中国的民意。更重要的是,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的历程,经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先进分子的组织,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追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源流,从辛亥革命起始,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及至1921年建党,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历史演进的逻辑进程是历史的必然。
毛泽东曾参加辛亥革命时的湖南起义新军,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辛亥革命时任云南起义新军排长,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都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加者,也都曾回忆过辛亥革命对他们的影响。他们参加辛亥革命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而辛亥革命未能解决的那些国家问题,又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求解放、中华民族奋斗求复兴的推动力。辛亥革命之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辛亥革命虽然已经过去了110年,但其历史功绩永存,在当下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中,在历史的新时代,辛亥革命及辛亥革命先辈的革命精神,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的精神情怀,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象征,也激励着后人以此为楷模而不断奋斗,为民族复兴和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当下功利现实主义有所泛滥之际,重温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理解孙中山先生及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主义精神情怀和情操,更有积极的正面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数典忘祖、背叛祖国、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必将遭到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审判!” “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这些重要论述,掷地有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追求国家统一和进步的思想与实践,在反对“台独”、实现国家完全统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