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深刻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问题,也是党性强不强问题”,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最需要解决的是党性问题”,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把实事求是作为党性的重要体现,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有过精辟论述。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1941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中指出,“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而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则是一个党性坚强的党员的起码态度”。2012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一切以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我们党长期以来都把能否坚持实事求是,作为衡量党员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准。
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探索前行。党成立初期,一度简单套用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使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我们党相继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跨过一道道沟坎、取得一个个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老一辈革命家以坚如磐石的党性立身做事,把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工作作风、领导方法,身体力行、带头示范,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邓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但始终把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文革”结束后,他以无私无畏的政治品格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在他指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刘少奇同志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认为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要有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五不怕”精神。习仲勋同志把实事求是看作“最大的党性”,在绥德分区部署干部审查工作时,始终保持对党的事业忠诚负责的态度和担当,如实向上级反映审查干部中的偏差并建议及时纠偏,保护了大批外来知识分子干部。“讲实话、干实事最能检验和锤炼党性”。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才能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勇于坚持原则、敢于求真务实。
从1927年中央监察委员会诞生起,实事求是就成为纪检监察机关一贯坚持的重要工作原则。1950年,时任中央纪委书记的朱德同志在中央直属系统党、政、军、群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联席会议上强调,“提出和处理别人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根据,要慎重”“反对惩办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同志当选恢复重建后的中央纪委第一书记,他指出,“要提倡坚持原则,提倡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把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情况中去考察,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进入新时代,实事求是被提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务必以对党忠诚、对事业担当、对干部负责的党性觉悟,坚持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上、证据为王,坚持纪法情理贯通融合,用好党的政策策略,做到全面、历史、辩证看待问题,精准量纪执法、追责问责,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