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1年第20期

社论

聚焦“国之大者”加强政治监督

要闻

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新时代 新指南

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立足职能职责 服务保障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坚持实事求是是党性问题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垂管单位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把党的领导和监督一贯到底

改革“绣花”促执纪效能“开花”

找准抓手推动监督下沉落地

把脉症结增强改革针对性

缩短链条加大监督“压强”

拢指成拳助力严守外防输入第一关

凝神聚魂换来监督胆气足

上下协同深化以案促治

坚持标准答好监督必答题

以深化改革推动监督效能提升

学习党史 跟着总书记学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抗美援朝精神

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特别关注

“三不”一体推进提升国资央企治理效能

吹尽狂沙始到金

深入整治“靠企吃企”问题

在凝聚监督力量上提质增效

扎实开展警示教育和以案促改

经验交流

推动制度创新释放更大治理效能

图说纪事

看好百姓的“饭碗”

机关党建

提升机关党的建设质量的制度机制途径

一得之见

把握党内法规建设的经验和规律

把“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做细做实

纪检监察干部要做学史力行的表率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书记说纪

突出政治监督 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抓住“关键少数” 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坚持“三不”一体推进 守住校园一方净土

名城话廉

景德镇:瓷韵悠悠 清风徐徐

明德风苑

汪朝光 辛亥革命:振兴中华的历史丰碑

知行话题

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

评论

让行贿者赔了夫人又折兵

封三 

沈阳 全面加强自身建设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景德镇:瓷韵悠悠 清风徐徐

廖良生

首页
1

景德镇位于江西东北部,被誉为千年瓷都,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就列为京师外四大名镇之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就了高超的制瓷技艺,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守护窑火千年不熄,瓷器形意中蕴含的廉洁文化基因奠定了景德镇清明朴拙的城市底色。

因瓷得名  荣耀千载

景德镇,春秋时属楚东境。秦为九江郡番县地。汉属豫章郡鄱阳县。唐武德四年,置新平县,镇为县属。据《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此时烧制的器物虽称之为“陶”,质粗而糙,且只作为日常用具,但已大抵属于原始瓷器或早期瓷器。景德镇的冶陶史由此定格在2000多年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向南迁移,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经济因此发展迅速,景德镇的制瓷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生产陶器转为生产瓷器。到唐高祖武德年间,新平瓷业有了长足进步。据《景德镇陶录》记载:“唐初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钟秀里人陶氏所烧造。”“瓷色亦素,土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 。《浮梁县志》记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霍仲初等制器进御。” 历史发展到宋代,对于景德镇来说,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代。彼时,景德镇家家制瓷,仅烧窑口就有300多处,可谓是“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据《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二景德窑》记载,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烧制的瓷器,瓷土白腻,颜色滋润。宋真宗闻之,便要为皇家烧制御用瓷器。当时烧出的影青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宋真宗颇为喜爱,于是颁诏将新平镇改为景德镇,景德镇的瓷器款识也换成了“景德年制”。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馆陶瓷民俗展示区

因瓷而盛  蜚声中外

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创新。景德镇瓷业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制瓷技艺上,宋代创烧了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元代创烧了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结束了我国只能烧素瓷的历史。明、清两代先后创烧了斗彩、五彩、甜白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等一系列名瓷。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于陶瓷装饰,一领风气之先。在生产管理上,元朝设立“浮梁瓷局”,开创了瓷政先河。明朝创办御窑厂,对陶瓷生产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分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按照流水线作业完成,催生了我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清朝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用瓷放入民窑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的较快发展。

《天工开物》有言,陶瓷制作“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很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明清两代,为确保景德镇御窑厂瓷器质量,朝廷有严格的挑选标准,稍有瑕疵便打碎掩埋。瓷器堆成的“珠山”屹立至今,被视为陶瓷界的“珠穆朗玛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快陶瓷工业的发展,实现陶瓷生产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广大陶瓷职工克服文化水平低、技术资料不全、钢材等金属材料匮乏的困难局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土洋结合,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取得了重大成绩。据统计,仅1958年至1960年共有1100多项革新成果,被推广的有880多项。正是这种“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景德镇瓷业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南宋时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景德镇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元代时,引进并采用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借鉴了欧洲油画装饰技巧。在陶瓷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陶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远销到欧洲、非洲,形成“陶舍重重依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壮观景象。开放包容的博大情怀,促成了来自祖国各地的陶瓷创业者们和谐共处,大家互通有无、求同存异,形成了创业者们共建美好家园的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景象,最终汇成源远流长的景德镇陶瓷文化。

匠人正在制作瓷器

因瓷生廉  穆如清风

景德镇有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千年窑火,犹如凤凰涅,催生出灿烂的陶瓷文化。2000余年陶瓷文化所孕育的质朴的廉洁文化,也让人耳目一新,为之惊叹。景德镇瓷器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于世。这四大特点,自古以来,就被形象地诠释成从政为官之根本,指引着景德镇各时期的官员一路前行。白如玉,意寓为官清白;薄如纸,警示如履薄冰;声如磬,旨在言信行果;明如镜,隐喻政治清明。

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是景德镇的四大名瓷,其中青花瓷以其瓷色釉素雅、输出范围广、存世数量大而成为四大名瓷之首。青花有莲,谐音清廉。古时一些精神高洁之人士把清正廉洁当成做官之根本,在其把玩、收藏的古玩器物之上,经常有以清廉为标榜的主题,其中在青花瓷中绘以莲花图案最为常见,寓意就是清廉、高洁。如明宣德时期的青花束莲纹大盘,盘沿内敛,圆唇,弧腹,矮圈足,细砂地无釉,盘心画有一束莲纹,寓意“一品清廉”。再如清康熙时期青花缠枝宝相花纹大盖罐,唇口,短颈,圆肩,深腹,浅圈足,盔式盖,造型高大挺拔,身通体绘画青花缠枝莲纹,因“罐”谐音“官”,故寓意“为官清廉”。另如清乾隆时期青花缠枝莲纹花盆,敞口,口沿外折,直腹,平底,下接五个长条形矮足,通体饰缠枝莲纹,寓意“一身清廉”。

景德镇制瓷技艺、陶瓷文化在明清两代达到顶峰,专为监督瓷器生产设置督陶官,在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传承景德镇陶瓷文化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共有督陶官109人。作为朝廷官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勤政廉政的典范,为后世所称道。其中,主持窑务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成绩最卓著的就是唐英。

唐英,字俊公,雍正六年任督陶官。身为五品钦差大员,他褪下官服,换上窑工衣衫,“杜门谢交游,萃精会神,苦心戮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很快熟悉了制瓷的各种工艺,由一个完全不懂陶瓷制作的门外汉变成了精于此道的陶艺家。乾隆八年,六十二岁高龄的唐英编成了《陶冶图编次》,图文并茂,将繁杂的制瓷工艺梳理为二十项流程,全面介绍了陶瓷生产的过程,这是我国有关陶瓷制作工艺过程的第一部系统著作。

作为内廷京官,唐英有直接面圣的特权,地方官员自然逢迎亲近,但他始终以廉律己。他在自己撰写的《陶人心语》中这样告诫自己“忍为天下古今之美德……忍于货利则清心寡欲,可以立节全名”,可见其立志清廉之心。“操故清洁,囊无余资,所得养廉自办公而外,由手足以迄亲党故旧之贫乏者,群沾余润焉。历外虽久,不植家人生业”,清代名士沙上鹤对唐英身居要位却无产无业的品行钦佩不已。

近年来,景德镇市充分挖掘陶瓷历史人文、人才技艺等优势资源,通过文艺景观、文乐活动、文创产品,有效推动了廉洁文化与陶瓷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廉洁文化陶瓷艺术固化于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中国陶瓷博物馆为依托,设立陶瓷廉洁文化展室;以御窑厂遗址为载体,打造御窑廉勤史话长廊;经常性组织陶瓷艺术大师,创作了一批廉政茶杯、保廉灯、百廉钟等青花瓷精品,拍摄微视频《“桠杷”说理》等,通过小小陶瓷工具“桠杷”讲述廉政大道理,先后打造了珠山区德磬园等13个青花色廉洁文化示范点,使廉政文化建设如芳香淳朴的陶泥陶器一般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灵气、更显正气。

千年窑火不熄的景德镇,已经迈入重塑辉煌的新千年。瓷都人民将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努力答好“建好试验区、打造新平台”的时代问卷,书写新千年的华彩篇章。(作者: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代理主任)

 

|廉瓷新风|从陶瓷回归寻常看正风反腐成效

瓷器,由于价格“含糊”,升值空间可观,又颇具“风雅”气息,一度成为商界与官场的“雅贿”媒介,广受灰色礼品市场的欢迎。一个时期以来,国家级大师的景德镇瓷器开价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孕育了一个疯狂增长的非正常艺术陶瓷时代,滋生了大量的仿品、赝品、劣品,同时也催生了一批追名逐利的伪大师。在鼎盛时期,各行各业的人纷纷投身艺术陶瓷行业,有的一天画也没学过,摇身一变就成了大师,陶瓷市场一时间龙蛇混杂。

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力度之大、成效之巨,中国历史未有,世界历史罕见。景德镇陶瓷市场摒除了浮躁拜金之风,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们回归到艺术创作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以前抢手的大师瓷不好卖了,真正质量好、有创意、有水平的瓷器开拓了市场。虽然钱赚的少了,但也说明急功近利的市场逐渐回归了理性。景德镇的瓷器之所以有收藏价值,就是因为其中凝结了艺术家们的心血。回归理性的市场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和“景漂 ”族们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天地。

近年来,景德镇市坚持查、改、治一体推进,从治理公款吃喝、收送礼金礼品等入手,把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作为监督执纪重点,紧盯“雅贿”等隐性腐败问题,开列国家级大师等三类名瓷种类清单,严肃查处了一批公款购买名瓷、收送名瓷的腐败问题,着力扎紧制度笼子,公款购买、赠送陶瓷礼品行为无处遁形,全市公务接待费用急剧下降。(景德镇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毕萌)

 

浮梁县古县衙远景   刘定远/摄

|链接|一座县级衙  半部官文化

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的旧城村,坐落着目前我国保存官品最高、规模最大、年限最早的一座县级衙门——浮梁古县衙。

浮梁自古地处皖浙赣交通要道,自唐以来以瓷茶两大贡品及税赋贡献大而位于望县之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深得朝廷重视。县衙内存有一块乾隆年间的“奉旨碑”—— “特调浮梁正堂加五级”;明间背檀坊下书有“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权知浮梁事张,毛公建”,钦赐五品,为中国品位最高的县衙。

在12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浮梁古县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匾额楹联文化。现存的七十多副楹联从各方面折射了古代政治生态、官吏作风及世态民情,也表明了知县为官的品德修养和政治抱负。古县衙楹联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告诫官员要勤政廉政。如县衙大门对联: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第二类告诫官员要亲民爱民。如三堂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第三类告诫官员要执法严明。如在衙院二堂的檐柱下,有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惟重,罚疑惟轻。浮梁古县衙所代表的那个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古县衙的文物遗存和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却“长留人间作史鉴”。(景德镇市浮梁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冯云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