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8年第16期

社论

以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重要论述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要论述摘录

理论纵横

牢牢坚持“两个维护”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学习体会

着力推进新时代巡视巡察工作向纵深发展

学有所悟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自觉承担“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责任

专题 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亮点集萃

河南:“以案促改”助力“三不”机制一体推进

山西:监察向乡村延伸,打通全覆盖“最后一公里”

福建:探索建立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移送起诉工作机制

湖北:精准发力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杨宏斌

江西:动真碰硬 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

河北:做好深化政治巡视大文章

云南:着力提升巡视巡察全覆盖质量

安徽:履行好第一职责 让监督“长牙带电”

贵州:提升“四种形态”运用精准度

甘肃:“八问八查八报备”让日常监督有的放矢

吉林:精准发力 重拳惩贪治腐

山东:严格监督执纪 护航脱贫攻坚

北京:强化监督管理,打造坚强 “纪律部队”

深圳:探索建立受贿行贿一起查工作机制

西安:重拳扫黑除恶 坚决打掉“保护伞”

燕阁观察

党历史上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需警惕这五类问题

练就“真功夫”,方能用好“传家宝”

从半年数据看反“四风”越往后执纪越严

清风时评

让人生这桶酒越陈越香

时刻把组织放在心中

莫让“工作留痕”沦为形式主义

责任面前莫当“老赖”

视点辑览

一组

纪法讲堂  “实证”监察法

● 解读 ●

监察机关强化自我监督的有力举措

民主集中制的具体体现

● 实务 ●

查办国企管理人员受贿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打好“攻心战” 瓦解“攻守同盟”

两个责任

用好问责这把利器

卫士风采

尽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一得之见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物见证

一份吹响改革开放号角的讲话提纲

文史经纬

● 古语今悟 ●“人生之学”小议

● 说文解字 ●“士”:社会文化精英

● 读史偶得 ●把握好“审势、谋势、夺势”三部曲

悦读·书香

永远的楼兰

 
永远的楼兰
高洪雷
首页
1

  楼兰是一个谜,她的惊艳面世与悲戚转身,如同一阵风般神秘与诡异,她从哪里来,走向了哪里,始终是一个千古悬疑;楼兰是一份缘,当我走进新疆博物馆,看到那具被称为“楼兰美女”的木乃伊的一瞬间,就被她那蒙娜丽莎般高贵而永恒的微笑所陶醉,追寻这个远古美人的身世,从此成为长埋我心底的一大夙愿;楼兰是一颗星,作为丝路明星、关外驿站、绿洲城国,她的显赫与绚烂只有长安、敦煌、撒马尔罕可以比肩。

  截至目前,书写楼兰的著作尚不多。上世纪初,西方人对楼兰的书写,多为探险笔记,如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等;上世纪中叶,日本学者试图还原楼兰,但其中明显掺杂推测的成分,如长泽和俊的《楼兰王国》等;而中国学者重点关注与介绍楼兰,则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了,其中的代表人物是林梅村、王炳华等,他们都有着考古学家的职业身份,对楼兰的书写极具史学价值。但稍显遗憾的是,这些著作不是偏重考古学,就是偏重地理学,因此我下决心从人类学的角度透视楼兰,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复活楼兰,力争奉献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楼兰。

  楼兰不是传说,她有三个名字,分别是3800年前的“小河”,那是由古印欧人种中的吐火罗人,在罗布泊西部180多公里的库姆河支流建立的文明;汉代的“楼兰”,存在时间不足百年,那是由古印欧人种中的塞人,在罗布泊西北岸的绿洲上建立的文明;后来的“鄯善”,由楼兰更名而来,存续了500多年,中心位于罗布泊西南部的若羌绿洲上。

  我们应该特别感谢司马迁、班固、范晔,是他们让后人知道了关外有个楼兰,那是个美女如云的所在。在那里,班超提出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还应该感谢豪情满怀的唐代诗人,在楼兰消失200多年后,王昌龄仍吟咏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句,李白也发出了“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迈誓言。

  如今,楼兰没有消失。她的光辉还在,她的遗址还在,她的后代罗布人还在,她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也将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中的美丽影像,更是一个世界性符号。

  解读楼兰,也是思索历史与人生的过程。楼兰史告诉我们:

  其一,位置很重要,态度更重要。从地理位置上说,楼兰具有天然的优势。远古丝绸之路从中原进入西域的第一站,就是楼兰。丝路在楼兰分出南北两条通道,如庄子笔下在高山大漠间展翅翱翔的鲲鹏的两个翅膀,经丝路南道向西南,可以到达巴基斯坦、印度;经丝路北道向西,可以进入中亚,进而抵达地中海,最远可以到达罗马。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著名的通道,世界四大文明千里迢迢而来,30多种语言在这里喧响交流,肤色各异的商旅在这里握手作揖。西域的葡萄、良马,中原的茶叶、丝绸,最早都是通过楼兰交易的。因此,楼兰很快就成为塔里木盆地中6个人口上万的国家之一。

  但利弊相随,位置重要,自然成为强权势力争取的目标。因而,能否把握好自身地位,制定相应的国策,成为摆在历代楼兰王面前的生死签。历史一再证明,当楼兰顺应历史潮流的时候,她就和平安定;当楼兰与文明进步对抗的时候,她就会遭遇挫折失败。

  楼兰王安归当政时,采取了亲近匈奴,截杀汉使,封闭丝路的一边倒策略,结果被汉朝派出的刺客取走了脑袋。鄯善王休密驮在任时,专程赶赴长安朝觐前秦皇帝苻坚,苻坚不但没有为难他,还命他都督西域诸军事,使得鄯善在烽火硝烟中顽强生存了下来。

  而最后一任鄯善王真达,面对如日中天的北魏,为了防止暴露本国的虚实,居然掩耳盗铃,采取了阻断丝路、闭关锁国的战略,结果导致北魏发兵灭掉了鄯善。就这样,因为一个国王的愚蠢决定,这个伟大的绿洲城国在历史舞台上黯然退场。

  其二,发展很重要,生态更重要。楼兰历史上的第一次生态灾难,发生在三国时期,魏国将军索劢奉命率屯田士卒进入楼兰,然后组织数千人在孔雀河拦河筑坝,引水开荒,结果导致下游的楼兰绿洲水源断绝,楼兰古城只能遗憾地废弃。

  第二次生态灾难,接踵而至。楼兰古城废弃后,屯田士卒只得在罗布泊西岸建设新城——西域长史府。而建设新城,又使得大量树木被砍伐,罗布泊的生态灾难再次在屯田官兵的无意识中降临。孔雀河的流水越来越少,罗布泊的面积越来越小,楼兰古城周边的绿地、游鱼、飞鸟、老虎在慢慢消失。到了这个地步,鄯善国王和西域屯田官兵才意识到保护生态的极端重要性。

  一份近代出土的佉卢文书上写道:“法律严禁砍伐活树,砍伐者处罚一匹马;如果砍伐树杈,则要处罚一头母牛。”据说,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森林保护法。可是,这太晚了。当人们意识到要生存下去必须保护生态环境时,大自然已经失去了耐心,楼兰被沙漠吞没的脚步已经无法停下。

  诸如此类的灾难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一个沙埋古城的历史,就是一部生态灾难史。

  其三,文物是人类的,首先是民族的。斯坦因、斯文·赫定等世界级探险家从楼兰及其它沙埋城市和石窟中掠走的文物,可以说数以吨计。有一种声音认为,历史文物是全人类的财富,不应该纠结于国籍。但历史文物记载着一个民族文明演进的历程。因为每一件文物都是这个民族的有形遗产、文化家谱和精神寄托,承载着这个民族历史长河中一段不能抹去的文化基因、伦理基点和思想坐标。

  “长河边只看了你一眼,一眼就是千年。”楼兰,太值得珍视、钟爱和眷恋了。

  作者: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著有《楼兰啊,楼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