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 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李克强强调放好权管住钱抓落实惩贪腐 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 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李克强强调放好权管住钱抓落实惩贪腐 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说起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不得不提它的主人范钦。这位曾官至兵部右侍郎的明代藏书家,生性耿直,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当时的皇亲国戚郭勋,遭到廷杖之罚,并含冤下狱。可出狱后范钦依然秉公执法、正义凛然。他辞官归隐后,在宁波月湖营建了这座私家藏书楼,并制定了严格的家规予以保护,使得“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天一阁可谓中国古代文化的奇迹。范钦是奇迹的缔造者,更是这座藏书楼能存续至今的绝对意志所在。
范钦酷爱典籍,为官多年,每至一地,广搜图书,其他藏书家不屑的地方志、诗文集等都是他的心头好。所以当范钦辞世时,天一阁的藏书已达7万余册,数量和种类都堪称翘楚。
范钦极其理性,洞察世事,善于管理。他将家族管理和藏书传承结合起来,立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严格家规,采取环水筑楼、芸香避蠹、石英吸潮等防火防虫防潮保护措施,有效地保存了明代之后的大量珍贵刻本。
登临过天一阁的黄宗羲在《天一阁藏书记》中写道,“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藏书之难,是以范钦强大的个人意志及坚决贯彻的“家族纪律”来克服掉的。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范钦在经营这份家族事业上头脑极为清晰,立足长远,法度严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他首先将家族权力分解、“上锁”。为避免“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深知钱财和书籍不可平分各房,遂立下苛刻的遗产分割法,族人要么“守书楼”要么“得万金”,权利与义务完全分割,克服了家族传代的分裂与异化带来的消耗。范钦的家规还规定,外姓人不得登楼,各房未一致同意不得开阁门,阁门与书橱的钥匙由各房分别掌管,任何人都无法随意接触藏书,有效地防止了个人占有。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机制,使得各房同心协力护楼守书。
其次,建章立制,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刚性保障,订立诸如“忌烟酒后登楼”、“禁书下阁梯”等规矩及相关处罚规则,涉及借书规则、防火防潮等各个方面,避免禁止性规定落到“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命运。有“不准女性登楼”等不近人情的规则,更是有“子孙无故开门入阅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等严厉惩处措施。不予祭祀是家族惩罚中极为严厉的,是对被罚者血统的否定,远比罚站、鞭笞等体罚要严重得多。
最后是“绝对”地执行,没有例外。相传,嘉靖年间宁波知府的内侄女钱绣芸是个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登上天一阁阅书,便托知府做媒借婚配来实现愿望,可嫁入范家之后,森严的家规没有给绣芸一丝通融的可能,最后郁郁而终。虽然故事略显残忍,但不得不钦佩范氏族人对于家规的敬畏和无条件的遵循。任何制度、纪律的确立,没有严格的执行都将形同虚设,其所要保全、维护之物更无从谈起,唯有不折不扣、令行禁止,才可久久为功。
范钦定的家规也不是一成未变,在为实现藏书的终极意义上,改革在所难免。清代黄宗羲等数十位顶级大师获准登楼阅书,天一阁藏书传代普世的价值逐渐体现。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下诏修《四库全书》并向天下征书,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呈天一阁藏书638种,朝野震动。藏书楼最终是藏而不隐,束之高阁但不绝世独立。
范氏家规看似冷漠、严峻,甚至不合人情,最终给了天一阁大放异彩、千古流芳的荣耀。范氏子孙近几百年矢志不渝的承袭,不仅在于当年范钦以上率下树立了绝对的权威,更在于家规的“严”和“守”,约束了纷乱芜杂的人心,规范了代代承继的法则,抵御了时间无痕的侵蚀,给了天一阁更是范氏家族一个绵延长存的保证。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旧时,一个家族的家规便有力量如此,今天,严明的党纪国法必然是我们国家民族昌盛繁荣的有力保障。(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