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4期

社论        

强化党的观念 全面从严治党

 

要闻       

习近平强调党纪国法不能成“稻草人” 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 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李克强强调放好权管住钱抓落实惩贪腐 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特稿        

王岐山强调巡视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张军:深入开展分类专项巡视 扎实推进全覆盖

省区市和部分中央单位巡视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专题

专项巡视为国企反腐加码

访中央巡视组组长张化为

访中央巡视组组长朱保成

巡视监督倒逼国企改革 

国企不能成为从严治党的例外

2014年中央第三轮专项巡视部分反馈问题

从巡视看国企存在哪些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离不开强化党的观念

请牢记党员这个第一身份

访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黄一兵

 

时评

党内职务不是政治荣誉

国企领导别把自己当老板

亲自买菜丢脸吗

莫等问责再叫屈

 

理论

守纪律讲规矩系列谈编者按

守纪律讲规矩系列谈之一:用纪律和规矩“量”好党员干部言行

守纪律讲规矩系列谈之二:共产党员必须遵规守矩

守纪律讲规矩系列谈之三: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守纪律讲规矩系列谈之四:守纪律讲规矩是党一以贯之的要求

 

实践

筑牢维护公平正义的防线

硬措施赢来新风气

让标准成为“硬杠杠”

种好责任田

去官气 接地气

 

风纪

公开曝光:持续震慑“四风”的利器

公开利于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

通报曝光强化正风肃纪威慑力

公开曝光是对不良作风的“点刹车”

 

执纪

中央企业党纪处分权限和程序问题

 

警示

山西省运城市水工局原局长李正平案件剖析

短评:无视规制就得付出代价

福建省福鼎市市场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原主任易景曲案件剖析

 

环球

2014年国(境)外典型腐败案件盘点

 

新风

“人情”也是一道关

走错门

乡村的礼性

 

文苑

阎肃:听招呼,最重要!

回归本真的幸福生活

范钦和他的家规

 

请牢记党员这个第一身份
1

  党的观念是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息息相关。强化党的观念,就是要使党员干部始终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以新闻观察的形式,对强化党的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梳理剖析,目的在于提供几面“小镜子”,请党员干部以此为鉴,在党的观念问题上,也理一理思想、“正一正衣冠”,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

 

  娱乐化的“熔炉”炼不出好钢

  “要么到外地参观红色景点、聚聚餐,要么就在会议室读读报纸、念念文件。”在某街道办事处工作已三年的李明(化名)坦言,“这不是我理想中的组织生活。”

  经历并非独有。一段时间以来,以游山玩水、聚餐汇演等娱乐活动代替组织生活的现象并不鲜见。

  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锤炼党员、领导干部组织意识和党的观念的熔炉。党在90多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包括“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警示教育等严格组织生活的好制度、好做法。

  然而,当下,在执行这些好制度、好做法中,却出现了娱乐化等偏向。

  一些基层党组织对组织生活的意义认识不到位,热衷于用娱乐活动代替严肃严格的组织生活。“有的单位机关党组织生活变了味,就是看看电影、搞搞比赛,甚至以党日活动之名,行游山玩水之实。”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去年8月刊发文章,直指眼下组织生活“娱乐化”的倾向。“似乎不到革命老区,不拍几张照片,党的组织活动就没法开展了。”齐鲁晚报也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批评。

  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的自觉性不够,也是组织生活不能严格严肃,甚至走向娱乐化的重要原因。党章明确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然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并没有认真落实。新华社、宁波日报等多家媒体都曾指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爱找各种借口不参加组织生活。领导干部没做好表率,普通党员也就不重视。

  “组织生活一旦娱乐化,不仅不能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组织意识和党的观念,反而会起消解作用。”有党建专家不无忧虑地指出,这会引发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党员领导干部组织意识和党的观念淡漠,造成很多问题。

  组织意识和党的观念淡漠,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纪律性。曾有群众感叹,原来共产党员事事带头、追求先进,就像脑门上贴着标签,一眼能认出。现在则有些困难了。不仅如此,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在一些人眼里,当年的这种价值追求在今天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是向组织“讨价还价”的增多。

  更为严重的是,组织意识和党的观念淡漠还会导致纪律松弛,让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走向腐化堕落。近年来,一些落马的领导干部在其忏悔中多曾提到,正是因为疏离了组织生活,造成了组织意识缺失,党的观念淡漠,理想信念滑坡,无视纪律约束,变得利令智昏,最终因贪腐行为害了自己。

  对症下药,才能祛病强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对严格组织生活提出要求、作出指导。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包括组织生活在内的党内生活存在“不经常、不认真、不严肃”的问题,并提出必须“使之真正严格起来”的要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程指导并参加各自联系点的民主生活会,为严格组织生活做出了示范。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王岐山同志要求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加强监督执纪,以严明党纪来严格组织生活。

  中央的部署要求必将转化为各级党组织严格组织生活的新常态。

 

   请示报告是必须遵守的规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着重强调了守纪律、讲规矩的问题。对于如何做到遵守政治规矩,他明确提出“五个必须”,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决不允许擅作主张、我行我素,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不能先斩后奏。

  正式建立于1948年的请示报告制度,是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和组织纪律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有力举措。

  但一段时间以来,这项制度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不遵守请示报告制度的事例形形色色:有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处理一些应由上级组织统一决定的重要问题时,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搞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斩而不奏;有的党员干部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悄悄离开辖区,甚至跑出了国门……  

  事实证明,把组织纪律束之高阁,该请示报告的不请示报告,各行其是,必然导致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很容易造成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对组织和党员干部危害甚大。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萸不请示报告,擅自启动“统一换发药品批准文号”专项工作,降低药品审核标准,结果害国坑民,民怨沸腾;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在率团参加昆明世博会期间,不打招呼“开溜”,组织一查,挖出个腐败分子。“不请示,不汇报,无视党的组织,个人擅自作主,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是我走上犯罪的又一个原因。”这是因犯受贿罪等被判刑的湖南省水利厅原副厅长刘其业的忏悔。

  前车之鉴犹在,但一些党员干部依然不按规定请示报告。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个人主义作祟,习惯独断专行;有的隐瞒事实真相以逃避问责,或者化整为零、先斩后奏搞“既成事实”迫使上级就范;有的为了掩饰腐败问题,要不就是干了见不得光的事情;还有的嫌麻烦,对请示报告不以为然、满不在乎。

  “看似耍点小聪明、钻个小空子,规避组织监督管理,实质上是自由主义思想严重,对党组织的不老实、不忠诚,根子上是忘记党员身份,把入党誓言抛却脑后,党的观念淡化。”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一语道破问题的本质。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按规定向组织请示报告,是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检验一名干部合格与否的试金石。促使党员干部遵守请示报告制度,离不开党组织严格教育管理和纪检机关铁面执纪,关键还要靠党员干部自身的“不想”和“不愿”。

  怎么做到这一点,就是不断强化党的观念,固本培元、凝魂聚气,增强党性修养,头脑中始终绷紧“我是一名党员”这根弦,不仅要心中有党,还要能真正站在党组织的角度认识和考虑问题,自觉遵守包括请示报告制度在内的党的各项纪律,严格按程序、按规矩办事。

首页
<上一页
末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