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 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李克强强调放好权管住钱抓落实惩贪腐 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存量 用最果断的措施遏制腐败增量
李克强强调放好权管住钱抓落实惩贪腐 把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实践
风纪
执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老家的人好讲礼性。礼性是湘地流行的一个词,含义相当于礼貌、教养之类。
小时候去外婆家,母亲总要千叮万嘱:路上见了认识的人要喊;到了外婆家要边敲门边喊“外婆”;外婆煮了什么好吃的,不可光顾一个人吃,得讲点客气,多叫外婆吃……
在外面做客有规矩,在家里也规矩甚多。比如吃饭时声音不能太响,夹菜只能夹自己面前的;过年那两天,每餐都必须父母先动筷,孩子才可以端碗;来了客人,首先要打招呼;客人进门,必须接住其手中的东西;客人告辞,应该起身,近的送出大门,远的至少要送到地坪,必须喊“路上好走”。
世间事有果必有因,乡间好礼性与其特有的舆论场有关。乡人活得随意,讲话无拘无束。一个人不知礼性,大家会私下批评你,时间一长,别人批评的话就会传进你的耳朵,让你不觉间生出羞惭之心。为了避免非议,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跟大家一起讲礼性。
城市是人群聚合体,用过去的话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你在一个地方得罪了人,大不了搬到另一个地方。乡村却是一个熟人社会,许多人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因此,乡人比城里人更看重人缘。在乡人看来,一个人人缘好,遇了好事有人为你祝福,遇了不好的事有人替你分担,生活才有安全感。
由此想到礼性与文化水平的问题。从道理上讲,有文化的人应该是最讲礼性的,因为他们懂得规则的重要性,然而,生活却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懂礼性,与他拥有的文化还真没有多大的关系。我曾经的邻居有两个儿子,学业非常优秀,同事经常在我们面前夸赞他俩多么的出色,但两个孩子有个最大的毛病:不理人,见了谁都不喊。同事夫妇似乎也没觉得有何不妥。我却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他们有文化却不讲礼性。
而我湘中老家的那些农民,年轻的可能读了初中、高中,年长的许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们有礼貌,能使与之接触的人产生好感。孔子说:“礼失求诸野”,意思是当一个时代礼乐崩坏的时候,可以去偏僻的乡野寻找最初的那些礼仪。他真是一个对乡村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人。
我喜欢乡村的礼性,这样的礼性让我学会了善解人意,还有温暖他人。(游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