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4期

社论 

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 

要闻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坚强保障

新时代  新指南

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

坚决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正能量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驻国家发展改革委纪检监察组:围绕“国之大者”强化政治监督

聚焦“两个维护”持续推进政治监督提质增效

护航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坚持把查办案件作为最有力的监督

树牢系统观念凝聚政治监督合力

以有力政治监督推动政策有效落实

筑牢插手干预过问打探“防火墙”

“双向奔赴”的专题业务辅导

书记说纪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科技助力找准痛点

斩断伸向群众养老钱的“黑手”

织密“三资”管理防护网

一得之见

锻造铁军要着眼政治能力和斗争本领双提升

筑牢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

以有力有效监督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把廉洁理念植入人心 

正风反腐在身边

湖南长沙  管好物业这个城市居民最直接的民生

靶向监督护“三湘安居”

增“智”促“治”提“质”

打破多年消防安全困局

全面从严治党·县乡行   监督“组合拳”畅通城市“血脉”

实招集萃

锚定重点让监督更精准有效

压实责任打通发展堵点难点

完善制度机制实现常态长效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对在履职尽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进行认定处理

以审明理

结合主客观因素准确认定党员干部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

名城话廉

钦州  清风荡碧水  运河鉴廉心

走进展览

以史为鉴道清廉——走进河南博物院见证中原文明中的清廉基因

中华好家风巡礼

忠魂正气传千载  颜风廉韵润古今——颜真卿的家风故事

风节自持  勤廉传家——从欧阳修家风中汲取修身济世之道

廉洁文化

第二届“青未了” 杯廉洁文化作品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知行话题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评论

久久为功既是决心也是方法


以史为鉴道清廉 

——走进河南博物院见证中原文明中的清廉基因 

王文析

1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中原这片沃土上,有着近百年建院史的河南博物院文化厚积、收藏丰盛。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尊、“青铜时代的绝唱”莲鹤方壶、饱含楚风神韵的云纹铜禁……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不仅承载着历史沧桑和文明根脉,其中体现出的廉洁文化也为人称道。

  展厅内景

  商周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多样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步入《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展第2展厅,位于展厅正中的兽面纹乳钉铜方鼎无声诉说着商代早期的故事。鼎,自古被视为国之重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重要代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而在实际用途中,不仅是古代用以烹煮肉食和盛贮的器具,更是最常见且最神秘的礼器。兽面纹乳钉铜方鼎,又称杜岭方鼎,是迄今发现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器之一,也是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方鼎腹部呈斗形,鼎口与鼎腹的截面基本为正方形,口沿上有两个对称的圆拱形竖耳。承托器身的四根中空足,上粗下细,粗壮浑厚。鼎身纹饰以兽面饕餮纹、乳钉纹为主,使器物整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宗庙威仪。杜岭方鼎以它至高无上的王权象征,证实了出土地郑州就是商代国都所在地。如今,鼎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国家礼器,人们将其视为团结、统一、昌盛、吉祥的象征,追求国家民族的“鼎新”“鼎立”“鼎盛”。关于“鼎”的观念传承至今,这正是中华文化绵延亘久、生生不息的表现。

  玉者,石之美也。在基本陈列第3展厅,一支精美的青玉蝉纹管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青玉蝉纹管,西周玉器,长9.1厘米,直径1.5厘米,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发掘出土。玉管主体呈圆筒状,中空,浅冰青色,表面有光泽,局部受沁有白色斑块。器身外壁近两端处各饰一周蝉纹,中段饰两周相连续的菱形纹,在这些纹样之间界以相间的八周凹槽纹与四周凹弦纹,一端口沿有穿孔,构图对称,雕刻精致,富有装饰性并伴有神秘的艺术气息。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蝉的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饮露餐风”的生物特性经艺术升华,凝结为清高廉洁的人格隐喻。青玉蝉纹管作为西周时期的玉器佳作,虽其原始功能并非直接对应正风肃纪的具体实践,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与审美理念,却与当前倡导的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形成跨越千年的时代共鸣。

  商·兽面纹乳钉铜方鼎

  春秋·云纹铜禁

  丹淅流域是楚文化滥觞之地,楚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博物院主展馆四楼《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专题陈列,展出的淅川春秋楚墓青铜器,以富丽纹饰和精湛工艺,展现了楚文化独领风骚、彪炳千秋的魅力。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河南博物院的另一件镇馆之宝——云纹铜禁。云纹铜禁是春秋时期的青铜礼器,呈长方体,底部中空。禁面周围及四壁均以内外多层、粗细不同的铜梗盘绕而成错综复杂又玲珑剔透的镂空云纹;禁体四周有12条龙形怪兽,兽有大角,张口吐舌,挺胸扬尾,攀附于器壁之上,作窥探状,有欢跳欲活之感;底座四角为12个首饰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扬尾承器的虎形足承托器身,构筑起铜禁的庄严与神圣。云纹铜禁造型奇特,纹饰细腻繁缛,工艺复杂精湛,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在铸造工艺中使用失蜡技术与焊接技术的实物例证。

  禁,起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吸取了夏、商因酗酒无度而亡国的教训,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对王公饮酒做出了严格的规定,违者重惩。《酒诰》存在的意义并不是禁止人喝酒,而是强调对饮酒的节制和度。当时的酒案便以“禁”为名,成为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印痕。云纹铜禁的四周盘龙,昂首吐舌,大概是取神兽警示之意,劝诫人们慎饮杯中酒。这也意味着,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在用器物自省,要严以修身、严以律己。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位于博物院主展馆四楼的《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展出的是明清时期的工艺珍品,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其中展出的青花把莲盘以其干净洁美诠释着古人对清正品格的追求。明代宣德青花把莲盘,以“青莲”谐音“清廉”,将自然意象转化为道德符号。这件口径34.7厘米的瓷盘,以青花技法描绘莲花、莲蓬、莲叶束扎成把,构图严谨而意蕴深远。其釉质精细如玉,青花色泽浓艳中见雅致,恰如君子之德——外圆内方,刚柔并济。这件青花瓷托物言志,借青莲的习性和生长形态,来传达世人对廉洁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等高贵品质的赞赏之情。

  明·宣德青花把莲盘

  以史为鉴,察往知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几千年来,清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器物深处的哲学。自律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遗存,而是扎根于民族品格的处世之道。徜徉在中原文化历史中,照见的不只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更是中华文明对廉洁自律的永恒追求。(作者: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