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19期

  社论

  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斗志

  新时代  新指南

  领航·自我革命

  坚持依规治党  为推进伟大自我革命提供制度保障

  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迎接党的二十大

  足迹·全面从严

  奋力推进上海全面从严治党走在前列

  记录·金色名片   

  狠刹违规公款消费奢靡之风   

  感悟·监督向前   

  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纪检监察铁军

  故事·执纪为民   

  为了八百里洞庭清波再现

  特稿

  发挥改革的先导突破创立作用  推动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磨剑·伟大变革  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

  把政治责任担当起来

  区委书记的两次约谈

  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

  合力破除“中梗阻”

  把握好主责与专责的辩证统一关系 / 宋梁缘

  一次问责带来的“小题大做” / 吴春雨   孙和颖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 史梦宇

  纪检监察学

  以纪法思维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 / 詹复亮

  图说纪事

  铁纪守护葱翠祁连

  兰台论策

  如何精准有效发现问题·之七

  把力道延伸至后半程

  学术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一得之见

  规范线索管理提升处置质效

  明重点建机制擦亮派驻监督“探头”

  让警示教育成为真正的“清醒剂”

  构建大监督格局释放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活力

  完善监督机制保障权力公正廉洁高效运行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政务处分决定执行的细化规定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细化规定

  广角

  做实做细监督基本职责

  提升干部履职本领

  持之以恒纠治“四风”

  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系统施治一体推进“三不腐”

  一线镜头

   一组

  名城话廉

  长春  清风廉韵  浸润人心

  知行话题

  守好实事求是这条纪检监察工作生命线

  评论

  抓作风建设要乘势而上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周丹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发展观、现代化观这一根本属性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核心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而不是某些人某一集团某一团体某一阶层的现代化;是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化,而不是低质量低水平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到新水平,使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跃升到新层次。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章程》宣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作为两个“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根本内容。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回望我们党一路走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是党的一切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目标,是由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的。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质,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政体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实现自己的统治。国体决定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宪法》清楚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只有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根本福祉的现代化。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一体的;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化解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解放。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的实践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创造的主体。恩格斯说,如果要去探究“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广大群众即“整个整个”的民族或阶级,他们的动机和行动直接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也就是说,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方式,实现了哲学观的“实践”革命。进而,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既是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体,同时也是共享革命、建设和改革成果的主体。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还是在新时代,人民群众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普遍意义看,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的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对近代以来的中国来说,现代化最初是被动地纳入世界历史,处于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这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以争取民族独立为首要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中国的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民自发包产到户,开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国有经济、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们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世界历史正在发生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转变,呈现“东升西降”的总体特征。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 ”、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赖以依靠的主体力量是14亿多中国人民及海内外广大的中华儿女,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我们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要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时指出,这归根结底受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在西方话语体系中,现代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就是西方现代化,即资本主义现代化。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支配力量,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资本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属性。前者具有增殖性、竞争性、扩张性等特点,参与生产过程并创造财富;后者特指资本背后所隐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批判的重点是资本的社会属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只是资本的人格化,“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在西方现代化条件下,资本是用“物”的外壳、等价交换的抽象价值形式掩盖着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这种普遍的对象化过程,表现为全面的异化。并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在多轮科技革命的助推下,呈现“加速运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没有未来。

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共存,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两种现代化形态共存,围绕“资本”呈现出两种不同路向。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通过改变、调整生产关系,用公有制及其资本形态扬弃传统的资本逻辑,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西方现代化的内在性超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既不是西方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资本利润”逻辑;也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纯粹的“资本批判”逻辑,而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相适应的“驾驭资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驾驭资本、利用资本为人民创造价值、创造福祉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这表明从根本上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变革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换言之,现代化的“大前提”和“基础”发生了彻底改变,完全能够“防止”和“斩断”资本的社会属性,完全有条件、有能力驾驭资本。从实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激活了“资本的文明面”,同时资本惯有的“坏毛病”也有所显现。由于认识不足、监管缺位,一些领域出现资本无序扩张,甚至干预政治和影响舆论的现象。党中央明确强调为资本设置“红绿灯”,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对资本干预政治和舆论的冲动要设置“禁区”。规范和引导资本,更好地发挥资本的自然属性,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生产要素的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辩证统一,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和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走出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困境,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战略部署上,现代化要有步骤、分阶段进行,防止“一锅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正经历从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短板在农村,弱项在农村。彻底消除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十二万八千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丰碑,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传奇。我们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二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人类福祉改善做出了卓越贡献。彻底消灭绝对贫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彰显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追求。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伟大成绩,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独立自主地继续往前推进创造了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一方面要创造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更丰富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体现更高级的社会理想、价值旨趣。改革开放以来,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经历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合理平衡效率和公平,再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演进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