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武陵山脉斜贯全境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享有“神秘湘西”盛名。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首倡“精准扶贫”,湘西儿女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怀着赤诚之心,弘扬廉洁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摆脱千年贫困,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富美、民风淳美、社会和美的壮丽画卷正在湘西大地徐徐展开。

凤凰古城映沱江 张迪平/摄
吉首:千年廉韵润无声
吉首,苗语意为“养活繁衍、繁荣昌盛”。秦属洞庭郡,宋置镇溪砦,明设千户所,清有乾州厅,新中国成立后为州府驻地,亦引申为“吉祥首府”。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楚、濮、巴文化在这里彼此碰撞、交汇合流、包容共存,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纵观史遗,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湘西人彪悍顽强、精忠报国,他们的名字留在了历史长卷中,刻在了武陵大地上。
民族英雄罗荣光,在国家危难之时接到调任提督的圣旨,但为抗击八国联军的入侵,他请求留守大沽,终与将士们共赴国难;晚清湘军水师统帅杨岳斌,先后官授湖北提督、福建提督、陕甘总督,在年迈之时仍率湘西勇士协助左宗棠作战闽台,为收复台湾立下赫赫战功;明嘉靖年间,朝廷下旨征调湖广土兵平倭,彭荩臣、彭翼南率湘西勇士远涉赴东南沿海抗倭,捷报频传,威震海疆,明史誉称“东南战功第一”;年逾花甲的民族英雄郑国鸿,与英军血战六昼夜,击沉击伤英舰十余艘,炮台被破后以身殉国……
独特的廉吏群体更为千年廉韵作了最好的注脚。“志洁行廉”的屈原,在湘西一带写下了楚辞《悲回风》,表达了贞节孤高的志向;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这里写下“山水清晖远,俱怜一逐臣”,抒发了空抱建功立业志向的哀叹;著名书法家、唐殿中侍御史李邕,曾临危受命溪州司马,其廉洁从政、励精图治的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以史为鉴,修德养廉。近年来,作为湘西自治州首府,吉首注重廉洁文化建设, 丰富廉政教育内容,凝炼廉洁文化元素,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弘扬廉洁社会风尚,廉洁文化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一言一行,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凤凰古城
凤凰:如诗如画如边城
凤凰古城,素有“中国最美的小城”美誉和“画乡”之称,成为游人心中的旅行圣地。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江绕水城,一条红红石板街,一排小巧吊脚楼,一道风雨古城墙,一座沧桑老城堡,一个奇绝夸梁洞,一座雄伟古石桥,一群闻名世界的人……正如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绘的“湘西世界”,这里风景优美,名贤辈出。
凤凰古城深处有一座“将军府”,诞生了田兴恕、田应诏、田景祥“三代将军”,祖孙三代分别在抵御外侮、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中立下丰功伟绩,是当地最富传奇色彩的军门世家。清朝名将田兴恕痛恨洋人欺侮中华,两次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清政府慑于洋人淫威将其革职查办,史称“青岩教案”和“开州教案”;其子田应诏参加民主革命,在武昌起义时任“敢死队”队长,后任湘西护法联军第一路军司令;其孙田景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成为陈纳德将军“飞虎队”成员,参加对日空战,名扬一时。
湘西在哪里?在沈从文的书里、在黄永玉的画里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享誉世界的沈从文用文学构建起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给世界留下了人性美的典范和极致;“鬼才画家”黄永玉浪迹天涯却情系梓里,“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我都为它骄傲。它实在太美了,以至以后的几十年,不论我走到哪里,也会觉得还是我自己的家乡好……”
永顺:红色人文践忠诚
在跟随中国共产党捍卫祖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斗争中,从不缺少湘西土家苗家儿女的身影。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迅速传播,湘西涌现出了米世珍、姚鉴雪、姚彦、钟干卿等一大批热血青年,他们勇立时代潮头,成为革命运动的先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
红色湘西,亦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摇篮, 205位开国将帅从这里走出,3万多人参加红军投身革命,20余万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被誉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
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他们吃苦在前、克勤克俭、清正廉洁,不搞特殊,与普通干部、战士同吃一锅饭,同穿一样衣。他们在这里带领红二、六军团浴血奋战,召集发起湘西攻势,粉碎了10万余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冲破了敌人130多个团的封锁,扭转了革命形势,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染红了中国革命的史册。
赓续历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如今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在湘西大地上播下了信仰的种子、留下了胜利的密码。
湘西儿女以担当诠释忠诚,红色脉动生生不息。这段历史血脉和红色基因,孕育了湘西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催动着一代又一代湘西儿女迈出坚实的步伐,让这片红色沃土始终展现着蓬勃生机。
花垣:精准扶贫翻新篇
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腹地的花垣县,几乎占全了“老少边穷”所有选项:红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成为花垣和湘西各族人民心中最为期盼的伟大梦想。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垣县考察,在十八洞村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湘西自治州以首倡之地首创之为的使命担当,全州各级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实干担当,各族人民脚踏实地,用辛勤和汗水谱写脱贫攻坚的辉煌篇章。全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围绕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惠民政策落实、基层群众信访举报,开展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十八洞村为样本的精准扶贫“湘西方案”,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贡献了智慧力量。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分享借鉴了中国减贫经验。
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独特的苗家饮食,浓郁的苗族风情,保存完好的苗族原生态文化,每到春节,这里便有抢狮、接龙、打苗鼓等传统习俗展演。牛年来临,十八洞村正以全新面貌与全国人民一同欢度新春佳节,喜迎新年。
湘西儿女浸润在中国梦里,人民生活和美安康。经过7年持续奋斗,全州8县市全部脱贫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千年区域绝对贫困,创造了精准脱贫的“湘西样本”。精准扶贫的种子洒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脱贫之花在贫困地区精彩绽放——全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交给人民的满意答卷,这是新时代中国人写给世界的民族史诗,这是在人类发展史上书写的伟大奇迹。(作者:湘西自治州委常委、州纪委书记、州监委主任)
里耶简牍载廉史
2002年6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一口古井内,出土了秦代简牍3.7万枚,被誉为“中华第一井”,成为21世纪初重大考古发现而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
《管子》等先秦典籍中提到的“九九”运算法,一直缺乏实物佐证。在里耶考古中发现的一枚简牍上,完整记载了九九乘法口诀:“一二而二、二二而四……九九八十一”,比西方最早记录早600多年,乘法口诀从阿拉伯传入的说法不攻自破。
里耶秦简中还记载了秦朝“以法治吏”的历史,其中涉及勤政、廉政、法治、吏治的简牍数不胜数,全方位记录了秦王朝实施廉政建设和御史监察制度的鲜活案例。
据秦简记载,政府工作人员15人以上,每10人配1伙夫,每15人配1辆牛车和1个看牛人;官吏上班为早上7点,下班为下午5点……这些内容,清晰地回现了秦律关于公车配置和上下班的严格要求。
在里耶秦简廉政文化专题馆内,参观者可以通过观摩秦简、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了解熟悉秦简中关于秦代以法治吏、实施勤政、践行廉政的记载,深切感受现行巡视制度、纪检监察制度与两千多年前秦朝御史监察制度的历史渊源。

里耶秦简博物馆 贾高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