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0年第5期

社论

疫情防控监督不放松 正风肃纪反腐不停步

要文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新时代 新指南

思想导读强化政治监督,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思想解读政治监督的内涵要义与实现路径

深度学习坚持以初心使命作为政治本色和前进动力 不断增强“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坚定性

学知躬行聚焦“两个维护” 强化政治监督

专稿以实际行动落实全会部署

省委书记谈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落实全会部署

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推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紧扣高质量发展 突出高素质锻造把全会精神落实到审查调查全过程

加强对纪检监察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一体推进追逃防逃追赃 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特别关注确保“战疫”“战贫”双战双捷

导语确保“战疫”“战贫”双战双捷

思考体会坚定不移强化新时代政治监督

一线报道攻坚克难,扛起时代重任

        精准发力,下足“绣花”功夫

“工防”统筹巴中:在“大仗”“大考”面前交上满意答卷

        中江:加强检查督导 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

        德格:严查“肠梗阻” 推动复工复产

        马边:党旗飘扬在小凉山

        雷波:“明目行动”让扶贫项目“阳光推进”

先锋战士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藏寨里来了个“牟扎西”

采访札记既要能“打仗”也得会“绣花”

专题战“疫”进行时

战“疫”,在坚持中向胜利挺进

各司其职,推进战“疫”与发展两手抓

书记说战“疫”以履职尽责书写忠诚担当

致敬武汉

战“疫”卫士最是危难显担当

同事眼中的杨荣

火神山医护人员向本刊读者表达心声

明德风苑

林雪儿:脱贫攻坚,让北京到马边不遥远

知行话题

斩断“围猎”和被“围猎”利益链

评论

战“疫”,须统筹防控监督和四次全会精神落实

提高个人能力是党员干部讲政治的表现

 
林雪儿:脱贫攻坚,让北京到马边不遥远
本刊记者 曹雅丽
首页
1

 

林雪儿

中国作协会员,四川省乐山市作协副主席,著有《妇科医生》《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等。乐山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文章合为时而著”,为时代而歌,是文学的使命和担当。《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在内一系列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的涌现,正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扬“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本期,我们对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的作者林雪儿进行了专访,请她谈谈创作感受及创作背后的故事——

“感动是最好的写作动力”

记者:请您谈谈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及以纪检监察扶贫干部为主人公的创作初衷。

林雪儿:2017年初,四川省作协和省扶贫局发起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号召全省作家参与文学扶贫。我写了一个关于马边扶贫的中篇小说,因缘去了马边调研。正好认识了在马边扶贫的中央纪委干部帅志聪和穆伟,还有省纪委的张军乐和市纪委的李谦,他们看了小说,给我回了信,让我很感动。也因这个小说,当年9月,临时受命写中央、省、市三级纪委定点扶贫的马边柏香村。进村的几天,天下着雨,到处塌方泥石流,和“第一书记”一起走访,听他们和村民交谈,也听他们谈村庄的变化,路修好了,新房有了……村民特别热情,招呼着这书记、那书记。有人说:“没想到还能活着看到今天的生活”“感谢国家”,还有老人感慨道:“日子这么好,真想活久一点。”

感动是最好的写作动力。本来要回乐山,因村里要给张军乐开话别会,我们又冒雨进了村。说是话别,其实是他们离开后村子应该怎么做的务实会。不舍的眼泪打动了张军乐,也打动了我。

位于小凉山深处的柏香村的巨变是中国许多贫困落后村庄的缩影,我想写出这种从外到里的改变。于是有了《深山柏香》这篇二万多字的报告文学。因为这部作品,我接触了更多的纪检监察干部,他们的抱负与担当,眼中有星辰、胸中有家国的情怀,让我觉得应该用长篇小说的形式来书写这个时代的巨变。

记者:《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这个书名有哪些含义与深意?

林雪儿:在小说未动笔之前,书名先有了。后来发现这个名字很好,寓意深刻。北京这个地名自带光芒,主人公林修也来自北京,小说设置了太爷爷、林修、表哥马格及他的女朋友渊歌等形象,让林修丰富的内心世界有了依托,也有了对比。马边地处大小凉山接壤处,属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过的深度贫困地区。从万历十七年马边营的成立到今天,这个过去的边塞小城,来来往往者不计其数,过去封建朝廷想的是统治,今天中国共产党想的是摆脱贫困、改变与美好。

北京到马边到底有多远,我从没去算过,文学表达的远无法用算术来解。马边丰富的高山和森林,让自然有了神性,是人们想象的远方;又因为交通闭塞,贫穷也不可想象。山里的青年向往远方的北京,北京来了人,带来北京的“阳光”,山村变得温暖,共产党的扶贫政策让北京到马边不再遥远。

“我只是一个记录者”

记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在您心中这些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的群体形象是什么样的?

林雪儿:我在峨眉山半山的七里坪创作这部小说,正对一座云来云去的青山,这山像我在马边看到过的一样。每天写累了,抬头看山,就觉得林修会和他的同伴们从山里走出来。那个感觉很奇怪,好像他们就在那山里演绎着他们的日常,而我只是一个记录者。当然这是因为我脑子装着许多扶贫干部、“第一书记”的故事,比如帅志聪,他事无巨细,亲自教村民怎么晾晒衣服,个子很高的他总是半蹲着,倾听村民说话;比如穆伟,他先在自己头上练习剪发,再去给孩子们剪。比如张军乐,为了走访更多贫困户,在森林里迷路;比如李谦,刚刚从部队转业,又告别妻儿去马边,为了贫困户的尊严,发明扫描二维码了解相关信息。这些“第一书记”,在村民生病时亲自送医院,在孩子不会做题时当老师,在村民两口子吵架时当调解员……他们用情用心,关爱村庄的一切。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党和国家的关怀,还有现代的知识和文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奔走在扶贫一线的帮扶干部、“第一书记”们,不仅让村民摆脱贫困,还让村民开阔了眼界。

在我心中,小说里写的是马边及在马边参与扶贫工作的干部,但从中国脱贫攻坚伟大事业的角度上来说,也不仅仅是小说中的内容,而是想通过此,书写所有贫困地区的改变和所有参与这项事业的奋斗者们的担当作为与精神力量。

记者:从报告文学《深山柏香》到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在您眼中,这两个作品是一种什么关系?如何做到将一部非虚构的纪实文学,重新打磨创作成一部虚构的小说?

林雪儿:应该说前者提供的是后者的素材,从非虚构到虚构,小说的空间要大得多。小说的主角是许多现实生活中“第一书记”的缩影,我从这些“第一书记”的身上取得素材,并最终打磨成林修的形象。有几件事,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帅志聪刚结婚时,接到了村里的电话,他新婚的晚上是和省市纪委的驻村“第一书记”一起在车上过的;一个年轻人老婆难产时,第一时间先给穆伟打电话;村里一个青年要去当兵,穆伟也专门赶去武装部为这个青年送行,并送给了他一本书《高贵的品格》……我把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巧妙地融入小说里,比如,当林修接到阿约打来的电话,说林书记,我老婆难产时,阿约的声音是那么恐惧和无助,但林修耐心地跟他说:“别急,阿约,相信医生。”再比如,林修在为参军的村民阿鲁送行时,以书相赠,希望他在部队遇到更强大的自己。

 

“文学为时代而歌”

记者:通过脱贫攻坚题材文学作品创作,您如何理解国家的脱贫攻坚这项事业,您有哪些期望?

林雪儿:脱贫攻坚,是党的好政策。我看到马边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彝族聚居的地方,通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道路、新房、教育与医疗等,在历史上达到最好的水平。要说期望的话,我只希望人们能够珍惜、感恩并持续奋斗。

记者:您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如何做到为时代而歌,如何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

林雪儿:文学为时代而歌。面对今天这样的时代,听许许多多的人包括那些受过苦难的人,都发自肺腑地说:“日子好了。”我们正是这个日子慢慢变好的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作为一名作家,我见证着这个时代的巨变和人们的思想、行动及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要以更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作品实现文学对时代精神的礼赞,书写生机,彰显崇高。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应该是写作技巧上的成熟、语言质地的优美,还应该有一种情怀,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使读者读了这个作品,能够感动铭记并在心中升起一种崇高之感。这些天,经常有读者跟我反映,翻开小说,读到哪里哪里,鼻子发酸,说我写出了一个有情怀的林修。说心里话,写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写这个作品,我自己也获得了成长。许多年以后,我想我一定会像书中人物金雨生说的那样,庆幸自己没有缺席扶贫这项伟大的事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