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13期

社 论

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

要闻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  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八轮巡视金融单位整改进展情况的报告》

新时代  新指南

领航·自我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特别关注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有关情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迎接党的二十大

足迹·全面从严   

从守纪律讲规矩抓起

记录·金色名片

在真抓实干中摒弃形式主义

感悟·监督向前   

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故事·执纪为民   

如何助解“看病难”

风采·纪律部队   

以无私奉献擦亮忠诚卫士最美底色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磨剑·伟大变革  以“12个字”为指引服务保障现代化建设大局   

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把握职责使命

浙江省纪检监察机关:护航共同富裕先行之路

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监督赋能科研攻关跑出“加速度”

山东省纪检监察机关:守绿水青山护黄河安澜

特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第三批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一)

姚某使用“空白公函”报销案

吴某违规摊派案

坚持职责定位  完善体制机制  推动纪检监察派驻监督工作高质量发展

廉洁文化

让新时代廉洁文化在高校落地生根

丰富发展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对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进行责任追究的细化规定

一得之见

坚守初心使命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以提高规范化水平提升派驻监督质效

实招集萃

【贵州遵义】让群众感受到纪检监察就在身边

【广东佛山】整合力量织密基层监督网

【福建厦门】以监督破题促系统施治

广角

图片新闻

地方动态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昆明  正气越千年  清风沐春城

明德风苑

杜鸣心  让红色经典唱响时代主旋律

评论

用廉洁文化滋养身心

昆明 正气越千年 清风沐春城 

杨庆国  黄剑辉

1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昆明又称“春城”,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城市,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刚健有为、清廉持正的先贤名士,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

  昆明城市风光

  融合贯通  廉香阵阵漫春城

  云南位于亚洲中心区域,云贵高原西南部。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立体气候,众多河流湖泊、森林梯田、雪山峡谷分布其间,塑造着富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神秘悠久的人文历史。首府昆明与内地的交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楚国大将庄蹻率兵占领滇池地区, 因秦攻楚,断了归路,于是在滇地顺势称王,建立滇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兵征服滇国,设置益州郡,云南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元朝完成统一后,在云南设置行省,并以生活在滇池地区的昆明族为名设昆明县,作为行省治所。历经朝代更迭、岁月洗礼,昆明始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中央和内地保持着密切联系和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在西南边疆发扬光大,促进了民族融合、社会进步、国家统一;云南与内地相互交流,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如同北京什刹海、杭州西湖一样,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作为城市象征,被誉为“春城的眼睛”。翠湖西北边的武成路上,曾建有纪念明代宰相杨一清的祠堂。杨一清,别号石淙,昆明安宁人,明成化八年考中进士。他历经四朝,官至内阁首辅,是首位云南籍宰相,其忧国忧民、廉洁奉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杨一清在保卫西北、维护边疆稳定中“负才略,著绩边陲”;他为政通练、性情阔达、刚柔相济,智除宦官刘瑾,取得明代大臣弹劾宦官的标志性胜利。《明史》评价“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实非虚言”。如今,昆明金殿后山重建的杨一清纪念馆内游人往来不绝,杨一清故乡滇池出海口螳螂川,水流石间,仍淙淙作响,向人们生动传达着历久弥坚的家国情怀和廉洁自守的为人准则。

  每年五月,蓝花楹的紫色鲜花瀑布如约而至,开满昆明大街小巷。漫步街头,沿北京路走至中段可见一石碑,上书“大清御史钱南园先生故里”。清风拂过,花香弥漫,渐现在眼前的这座古朴建筑,正是凝聚春城城市气质之存在。房屋的主人名钱沣,号南园,昆明人,清代大臣。乾隆三十六年,钱沣进京赴考中进士,后由翰林院编修升为御史,担任监察纠劾官。出身寒门的他,政声清廉,高风亮节,为人刚正不阿,极富传奇色彩。《清史稿》中赞其“素以直声震天下”。又因常骑瘦马,擅长写字画马,被百姓称作“瘦马御史”。清乾隆年间,宠臣和珅及党羽权倾一时,朝廷内外贪腐成风。有御史因弹劾大臣先后获咎,谏官人人自危、装聋作哑。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冒赈案”发,总督勒尔谨被赐自尽,其他相关大小官员数十人被处死,掌两署陕甘总督、陕西巡抚毕沅却毫发无损。时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不足一月的钱沣上疏弹劾,毕沅最终遭到处理。乾隆四十七年,钱沣又上疏弹劾山东巡抚国泰、布政使于易简贪污府库银两,乾隆命和珅、刘墉以及钱沣前往调查,和珅暗中包庇国泰,要收买钱沣,却遭到拒绝。钱沣坚持封存府库,彻底清查。国泰罪行被揭穿,最终伏法。钱沣一生为官清廉、生活清贫、不畏权贵,其言行故事被后人争相传颂。

  云南陆军讲武堂

  时光流转  家国情怀赤子心

  翠湖西岸,一排高大雄伟的米黄色“走马转角”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国内保留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中国近代著名军事院校遗址——云南陆军讲武堂。作为清末新军编练热潮中创办的一所正规化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教学方面独具特色,设步、骑、炮、工四科和甲、乙、丙三个班,以“坚忍刻苦”作为校训。在完善的课程、严格的教学和高标准的纪律要求下,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教学质量远高于当时国内其他军事院校,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齐名,并称“三大军校”。从1909年开办到1935年停办,在26年办学历程中,云南陆军讲武堂共培养学员近万名,涌现出一大批军事统帅和军事将领,走出了包括朱德、叶剑英在内的300多位将军、数以千计的校官和尉官,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德在其《辛亥回忆》一书中称之为“革命熔炉”。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作为讲武堂的一员,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讨袁护国第一人蔡锷将军在云南期间留下了许多克己奉公、廉洁从政的故事。1911年,蔡锷响应武昌起义,在云南发动起义,宣布云南独立,此后又坚决与复辟势力进行斗争。治理云南时期,为整顿财政,他发布减薪令,制定具体减薪方案,要求从上到下依次减去八成、七成、六成、五成、三成官俸。在身先士卒的示范下,他的俸禄由原来的600两白银减至120两。同年6月,他再次发布减薪令,将自己的俸禄减到每月60两。此外,他严格规定各级政府的行政经费,公务人员不得任意宴请、请客送礼,不准公款吃喝、收受贿赂和侵吞公款,兼职人员不兼薪,不准滥行宴会,非星期日不得宴客等。蔡锷以身作则、抑贪扬廉的言行,让廉洁一度成为近代云南的社会风尚,为后来的护法运动、护国运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走进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8号西南联大旧址,一座长条形、东西向,土坯墙、铁皮顶的建筑静静伫立,这是唯一一间完好保存至今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原教室。置身其中,摆放整齐的“火腿椅”维持着原貌,见证着这间屋子曾经的人来人往。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原设平津的北方著名三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南京陷落,日军溯江而上,武汉震动,危及长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4月抵达昆明,奉教育部令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度艰苦简陋的环境中,叶企孙、吴有训、华罗庚等一大批名师巨匠,坚持为国育才,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翻看联大师生名录,在当年简陋铁皮屋和火腿椅的教育条件下,西南联大先后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和175位两院院士。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心神向往。西南联大在昆的八年,是极不平凡的八年。抗战烽火中,云南这片红土高原无私地接纳和滋养了联大师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刚毅坚卓;联大师生的到来,也为祖国边陲的云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导扬文化、恢弘学术”“一时文教之盛,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

  清廉风尚  青山绿水护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云南考察调研,作出了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昆明更好履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责任担当提供了遵循。

  既要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也要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昆明市委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打响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政治生态净化修复。因长腰山开发别墅、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而使滇池这颗高原明珠蒙尘的问题发生后,昆明市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统筹推进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等系列部署,着力推动昆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与此同时,昆明市通过建立机制完善、内容明确、主体清晰的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机制,绘制反映政治生态真实状况的“全景图”,明确净化涵养政治生态的“施工图”等有力举措,推动政治生态优化净化。

  以担当诠释忠诚,以实干践行使命。昆明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加强政治监督作为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实践,聚焦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生态环境保卫战推进情况,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着力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从严肃查处对修复净化政治生态有震慑效果、有促进作用的案件,到依规依纪依法处置相关问题和线索,再到持续开展“肃流毒、除影响、清源头、树正气”专项行动、深化警示教育;从严肃查处涉及滇池、阳宗海保护治理等方面违纪违法行为,到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全力以赴打赢滇池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违规建设、堆放弃土、破坏林地草地等问题对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昆明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闻风而动、闻令而行,下沉一线、靠前监督,着力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波光潋滟三千顷,莽莽群山抱古城。四季看花花不老,一江春月是昆明。”既涵养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又呵护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昆明这座春城必将实现社会清风正气充盈、生态青山绿水常在。(作者:昆明市纪委市监委宣传部部长;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彝族火把节活动现场。   李继华/摄

  【链接】民族文化中的廉洁基因

  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有汉、彝、回、白、苗、哈尼、壮、傣、傈僳等世居民族,各民族在漫长的交流交融中,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廉洁文化。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久负盛名,狂欢的节日也表达着各民族崇德尚廉的精神追求。如“火把节”“泼水节”,以熊熊烈火能燃尽污秽、圣洁之水能洗尽污浊,体现对污秽的驱逐和对圣洁的追求。昆明多样和谐的民族文化,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核心价值上保持高度统一,又各具民族特色,蕴含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展现了春城大地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价值追求。

  回望历史,昆明少数民族廉洁文化是昆明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是春城大地上最亮丽的标识。展望未来,春城儿女正不断汲取多样和谐的民族文化中的智慧以砥砺品格。近年来,昆明市深入挖掘和用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诗玛》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火把节”“密枝节”等民族节日庆典和斗牛、摔跤等民间活动,创作出优秀的民族廉洁文艺作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营造宣廉、讲廉、倡廉、展廉的大氛围;将廉洁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歌舞、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送廉下乡,聘请彝语、苗语等“双语”教师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纪律义务宣传员,重点对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就相关政策、违纪案例进行宣讲,把廉洁文化带到群众身边。(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吕艳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