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党中央发布减负通知,明令给基层干部减压松绑。半年过去,各地想了不少办法,狠刹会风、精简文件、减少督查,大为减轻了基层负担。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基层干部直呼“遭不住”。《半月谈》关于基层减负的年中观察将这些现象概括为“口号喊得响,获得感不强”。
个中原因,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敷衍应付。个别地方执行中央减负政策大打折扣,以前啥样,现在还是啥样。第二类是被诟病最多的“越减越负”。比如,有的地方发红头文件少了,通过电话、微信发通知的情况却显著增加;有的地方报表材料减少了,APP、打卡排名等项目却多出不少;还有的基层干部整天准备“减负材料”,不时应付减负督查,正常工作都干不完,还要忙着“减负”。凡此种种,堪称典型的以形式主义破除形式主义。第三类是变相加压。有的地方用简单化、泛化的问责落实减负,看似无形实则压力山大,基层干部叫苦不迭却又不得不为。
作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举措,为基层减负绝不是一道简单的减法算术题,不能通过简单对照清单来落实。那些占用基层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的无用功背后,既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的作风问题,也有治理方式单一、治理手段落后的能力问题,还有问责、评价、激励、考核等制度不尽完善,导致“宁滥勿缺”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可能非一日之功,但首当其冲的,无疑是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减负做实。这是提升减负获得感的当务之急,也是根本之道。
把减负做实,精准甄别是关键。举例来说,为减少开会,有的地方搞几会合一,但“合一”过程没有注重参会对象的精准性,“一锅煮”让一些基层干部反而凭空多参加会;有的地方搞“无会周”,但不明确什么会不开什么会必须开,攒到一起开的结果是会议冗长繁杂,而有些本该及时开会研究的事又因“无会周”而延误。这类问题提醒我们,必须上下联合会诊,哪些是纯属形式主义必须全部“拉黑”的,哪些是属于需要适量减少的,哪些是“一点都不能少”的正常程序和工作内容。只有先界定清楚,才能准确把无谓的工作筛出去,减负才具有实际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一针见血指出,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换句话说,很多形式主义现象暴露出的正是官僚主义祸根。有的领导干部放不下架子、扑不下身子,各种数据、素材都要基层提供汇报材料;有的领导干部不愿担当、不敢担责,甘当“二传手”,将工作打包下压给基层,将责任“甩锅”给下级。基层承载了许多超越职责权限的事务和责任,自然不堪重负、苦不堪言。难怪很多基层干部直言,官僚主义不除,形式主义难破。
基层减负的过程,就是一场直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持久战攻坚战。唯有革除作风方面的沉疴痼疾,才能真正让减负减在实处,减出实效。(湖北 吴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