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3期

社论

在看齐跟上中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要闻

习近平春节前夕赴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准确把握和抓好我国发展战略重点 扎实把“十三五”发展蓝图变为现实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和研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和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的综合情况报告》

中央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监督重要论述摘录

全面从严治党新实践

加强党内监督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踩着不变的步伐 深入推进正风反腐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 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

以上率下 引领新风正气——三年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工作综述

专题 

学习贯彻六次全会精神“知”与“行”

如何看待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

严明政治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

实践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把问责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

照方抓药,推进省区市纪委派驻全覆盖

打造专项巡视“升级版”

搞“隐秘聚会”,查你没商量!

聚焦纪律,体现执纪审查的政治性

紧锣密鼓推进国际追逃追赃

严惩“微腐败” 厚植党的执政基础

作风过硬才能担当重任

学习贯彻六次全会精神“热词”大搜索(上)

学习贯彻六次全会精神“热词”大搜索(下)

学有所悟

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千变万变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条决不能变

政治巡视要从政治上看问题

中国共产党不怕有问题,就怕有问题没发现

时评

反腐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

反腐败影响经济论是一戳就破的肥皂泡

“反腐败让干部不作为”是个伪命题

反腐败无关群众利益:罔顾事实的乱弹

“反腐缓缓手”,那只是妄想

观点集萃

强化监督防止一把手变成“一霸手”等6篇

纪检监察干部要做遵规守矩的表率

锐评

一组

巡视

2015年中央第二轮专项巡视整改扫描

省区市巡视工作专项检查情况综述

“四风”问题监督哨

福建省闽侯县峡南社区居委会挥霍浪费集体资金问题剖析

公务之余吃宴请 私企买单也不行

广角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一句话新闻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

“读书杂”小议

良知即天理 着实致良知

“规矩”:秩序与规则的统一

王阳明诫族人:抵恶俗 拒物诱

功高更须重名声

清风文萃

父亲留给我的甜与咸

功高更须重名声
刘绍义
首页
1

  近读元代文学家许名奎的《劝忍百箴》,其中的“陈留章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讲的是这样一件事情。

  北魏神龟、正光年间,“国家殷富,库藏盈溢”。孝明帝的生母胡太后见国库里的绢帛堆积如山,于是就赐给朝臣一部分,让他们随意拿。这时,因战功卓著被赐爵陈留侯的李崇,却露出了与名将身份不符的嘴脸,他和章武王元融都因“所负过多”而摔倒了。李崇闪了腰,元融断了腿。太后一看两人的贪婪之态,大为恼怒,命人夺下他们俩的绢帛,让他们空手而出。这件事传到社会上,成了一件“伤腰折股”的大丑闻。

  想想看,李崇也算是有功之臣了,他是北魏时期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的将军,可自身修养方面的缺陷,让他的一世英名终留笑柄。从史料记载里,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治荆州,还是理寿春,无论是其南征北战,还是东征西讨,李崇都功不可没,无话可说。但“负绢过任”的小利,暴露了他“营求不息”的本性。

  如果李崇没有贪婪之心,他在历史上的声誉肯定会是另一个样子。因为他不但打仗有一套,治理地方也是良方多多,妙法种种。李崇当年在兖州刺史任上时,为了杜绝劫盗之事,设计了一种安防设施——鼓楼。每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听到鼓声后,也都要各击鼓数千槌加以响应,“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之内”。同时,守住村中要道,险要地点增设埋伏。如此凌厉的群防群治攻势,令犯罪分子闻风丧胆,兖州的社会治安得到了彻底的改变,李崇的鼓楼之策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从此历史上便有了鼓楼。

  李崇在关键时刻也能尽职尽责,恪尽职守。北魏延昌元年,寿春大雨13日,大街游鱼密布,野鸭乱飞。洪水到处,房屋皆没。李崇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与大家一起抗洪救灾。有人劝李崇退下,被李崇果断回绝,并发出“吾必死守此城”的激昂誓言。就是这样一位才吏,最后却败在“所负过多”上,可见物质的诱惑有多大了。

  不论你的官职有多高,权力有多大,只要与“贪”沾上边,就前功尽弃,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因为人们对为官从政者“贪”的痛恨程度,远远大过对“功”的认知。李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党员干部不但要守住纪律和规矩的底线,还要确立道德的高标准,严以修身,不因贪图小利而自毁名节。尤其是那些为党的事业作出过一定贡献、身居要职的领导干部,更要珍惜自己的“名声”,一旦见钱眼开,就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