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9期

社论

为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要闻

习近平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努力建设团结和谐、
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论拟提请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的文件

李希对希腊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希对白俄罗斯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指导组暨中央层面
工作专班总结会议召开

新时代  新指南

准确把握对党的自我革命认识进一步到位的重要要求  不断增强推进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

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

特别关注

铁规矩锻造好作风

把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锲而不舍坚持下去

以优良作风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面子工程”整改记

闲谈声中察民情解民忧

政务服务更好更快更惠民

“比贡献”成新风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国际影响与世界意义

国际反响

一得之见

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 

铁军风采

笃行忠诚的“铁钉子”——追记四川省金堂县纪委原副书记、县监委原副主任晋兆东

在琐碎平常中一笔一划书写初心

兰台论策

纵深推进审查调查高质量发展·之一
解开审查调查工作中的一些思想“绳结”

在审查调查中用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有力武器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以案促改促治

正风反腐在身边

武汉12345:当好城市“总客服”

我们一直在坚持——跨越二十年的采访有感

12345热线与我们的故事

书记说纪

增强纪律教育针对性实效性

给年轻干部“量体裁衣”定制“套餐”

用好身边典型案例“活教材”

推动纪律教育从“纸面”到“心间”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对政治攀附等非组织活动进行认定处理

如何根据《条例》对主动上交违纪所得和经济损失赔偿进行处理

以审明理

股份是否实际转让是认定收受干股受贿数额的重要考量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走进展览

悬泉汉简中的丝路治理密码——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

方寸映家国  家风续华章——探访天府家风馆“邮票里的家与国”主题展

明德风苑

游本昌  丹心向党担起时代使命

评论

持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基层延伸

游本昌 丹心向党担起时代使命
1

  

  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出品人,代表作有《济公》  《繁花》等,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国家话剧院“终身荣耀艺术家”称号、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宣誓人,游本昌!”今年6月30日,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话剧院“终身荣耀艺术家”称号获得者游本昌作为预备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读入党誓词。他深情感言道,感谢党组织接纳自己,为了这一刻,已奋斗70余载,一定会珍惜党员称号,信守对党的承诺。这位塑造了济公、孔乙己、弘一法师、爷叔等众多经典舞台和荧幕形象、承载着几代人共同记忆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在鲐背之年宣誓入党的消息迅速冲上热搜,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称赞他“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围绕从艺经历、文艺为民、信仰追求等话题,本刊专访了游本昌。他表示,身为演员,要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以文艺化导人心,弘扬真善美,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殷殷嘱托落到实处。

  艺术的厚度:在小角色中淬炼匠心铸就非凡

  记者:上世纪80年代,您因在电视剧《济公》中饰演济公而家喻户晓,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能否谈谈您与“济公”的故事?

  游本昌:历史上的济公,俗名李修缘,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惩恶扬善的得道高僧,深受百姓爱戴。当接到出演“济公”的邀请时,我的内心激动不已,深感责任重大。济公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我必须尽力演好这个角色,绝不能辜负观众的期望。记得有一场拍济公吃肘子的戏,当时正值夏天,头一天下午把肘子等道具准备好,第二天白天拍完山上的戏,黄昏回到山脚下开始烤肘子,这时皮还在,肉已经臭了,但我必须坚持吃,而且要嚼得津津有味。表演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表达出演员心中美好的艺术,这是演员职业的必然选择。后来,我又在《济公活佛》《济公游记》等续作中继续扮演济公,我希望透过济公这一角色形象,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下去。现在,我正在思考如何用竖屏短剧这种新形式讲好老故事,筹备推出“新济公”系列,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娃娃们了解济公和济公精神的内核。

  记者:在出演济公之前,您曾多年默默无闻地担任配角,塑造过70多个小人物。您如何看待小角色?

  游本昌:命运引导我踏上演艺之路,但支撑我坚持下来的是我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艺术不是个人秀场,是照亮人心的火把。那些年,我演过没有台词的群众、没有名字的士兵,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需要全力以赴,用心去演。比如,我曾经在话剧《大雷雨》中饰演一位无名无姓无台词的农奴。当时我想起来看过的一本书叫《演员的艺术》,书中讲述的跑龙套经验给了我很大启发,无台词不等于没有声音,角色大有可为。后来,我查阅了19本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观察体悟,设计了患上痰喘病、眼睛瞎了一只、腿瘸了一条的老农奴形象,并借鉴传统京剧的出场形式,想体现出农奴制下农奴悲惨的生活。演出后,这个农奴形象的确成了经典“龙套”。所以说,作为一名演员,只要上了台,进了片场,就没有小角色。

  记者:从开启演员之路,到成为德高望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您始终以“拼命三郎”状态全情投入工作,请问您为什么如此拼命?

  游本昌:没有拼命,实际上我是在享受,因为这个过程太打动我、感动我了。我的很多感悟是从角色里来的,但更多是从生活中来,而且首先是从生活中来的。举个例子,1991年,我跟着中央代表团去各地演出,有一次在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几个藏族小朋友给我送了一条白色的小哈达,在我心中,这是最贵重的哈达。我当时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因为孩子们看了藏语版的《济公》非常喜欢,但一共6集,他们觉得太短了,提出很想看济公续集的愿望。我的内心沉甸甸的,同时又备受鼓舞,回到北京后便着手做续集。我想,我接受的是一个光荣的任务,这是我的动力源泉。

  游本昌剧照

  为民的温度:从艺术舞台到“济世”人生

  记者:有评论指出,您的艺术创作既是个人才华的精彩绽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您为什么执着坚守传统文化?

  游本昌: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本能和本分。我拍摄的电视剧《了凡》讲述的是袁了凡在面对命运波折、苦闷沉沦之时,通过积德行善、修正自己行为而改变命运轨迹的历程。2009年,我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议上,被一部关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话剧剧本所吸引,决定卖掉房产买下剧本,成立剧团尽快将这部作品呈现给观众。经过女儿一个月修改打磨,我们的话剧聚焦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前5年投身抗日救国的爱国故事,强调的是必胜信念。2010年,《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在杭州首演,第二年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全国戏剧文化奖”。我们带着剧团的演员前往全国各地公益演出120多场,大多去的是学校、社区、基层单位和偏远小城镇。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中华传统美德,我希望通过创作表现历史、观照现实,让观众真实地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扬下去。

  记者:“舍我利他”是您的艺术生涯传达出的观念,也是您多年孜孜不倦的行动,如牵头组织“暖心关照西部儿童行动”、创办济公公益基金会、与女儿发起“种子计划”公益项目等。请问您从事公益的初衷是什么?

  游本昌:我是做对的事情,是做好的事情。“舍我利他”所说的“舍”并不是舍掉,不是损失,“舍我”是我幸福生活的来源。做这些事情的动机不是刻意的,而是源于自身的虔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我们要传承下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文化力量的传导,也是一种自然规律。面对该做的事,内心要保持纯粹,只管去做,不要想太多,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结果来了,你可能会觉得巧上加巧,无巧不成书。其实道理并不神秘,这种因果实际上是吸引力法则,是你的心与客观世界的连接和对应。我觉得,年轻人在阅历等各方面不够的时候,很多东西不能去想要,你得有纯净的想法和真实的行动,去活出那个状态,结果往往便会不期而至。

  记者:您曾说,“我们从人民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人民中去,做人民的艺术家最重要”。如何理解您所言的“人民的艺术家”?

  游本昌:艺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立场问题、态度问题、感情问题。8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为工农兵的文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都强调了艺术究竟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人民艺术家”是荣誉、是肯定,但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做了文艺工作就应该成为人民的艺术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多问问自己,一言一行符合人民的需要吗?符合人民的利益吗?一切为了人民,艺术生命才有价值。如果初心改变或者初心不正,只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没有下限地谋取私利,不仅践踏道德底线,更伤害观众情感。所以,没有人民作定语,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

  信仰的纯度:七十余载赤诚追寻与坚守

  记者:今年党的生日前夕,您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此,您有哪些感受?

  游本昌:总书记的关怀和勉励,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这一生中,我多次萌生入党心愿,但始终藏在心里,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差得很远。如今我年过九旬,终于成为这个光荣集体的一员。这些年,只要不排练、演出,我几乎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党中央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出台新的文件,当下的各项要求,都会争取在第一时间学习。总书记对我的寄语,不仅是一种心心相印,更让我受之若命,这是命令的“命”,我会全力以赴,认真完成总书记和党组织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只要党需要、观众喜欢,我就一直演下去,用心打磨好每个角色,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竭尽全力为党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记者:您多次萌生入党心愿,在92岁高龄完成夙愿,这份坚守跨越了76年。能否谈谈您的信仰萌芽与成长之路?

  游本昌:在入党申请书中,我曾提起一个伟大的日子,那便是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那一天,当16岁的我看见解放军战士整齐地露宿上海街头,连喝碗水都坚持付钱时,我感觉共产党、解放军来了,天亮了。那天的经历,奠定了我一生对党的信赖基础,也成为我“一心跟党走”的信仰起点。后来,我靠着人民助学金的资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毕业后加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青年演员。这么多年的演艺生涯,让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是党和国家、人民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十分感恩,这份恩情必须用一生来偿还,我要把有限的生命贡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记者:您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哪些思考和建议吗?

  游本昌:反腐会撼动很多人的利益,很不容易。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做得真是好,不得了。过去很多人认为腐败是社会顽疾,积重难返,无法根治,还有人觉得反腐只是一阵风,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的人认为政治生态与自己无关,反正保证自己是清官就行。这些年反腐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我们党正风反腐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党员干部的作风有很大的改变,太有进步了。现在常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什么时候到不想,就真正从根儿上解决了,但这很难。怎样才是真的不想呢?不能是因为害怕而不想,应该是因为讨厌、厌烦而不想,这样思想境界就高了,觉悟就高了。“觉悟”这两个字本身告诉我们,“觉”的上头是学生的学、学习的学,你学多了就会产生见解;“悟”的左边是一个心,右边上边是我,就是我的心,下面连起来说的是耳、目、口、鼻、舌这五官通着我的心,就悟了。所以还是要扎根于学习,静下心学习,用心感悟,有了自觉性,有了觉悟,便会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发自内心地不愿意去贪、去拿、去占。(本刊记者曹雅丽采访整理)

  【采访札记】积跬步以至千里

  12岁首次登台演出,52岁迎来人生第一个主角“济公”,90岁凭借“爷叔”再创经典,92岁依然创作不辍,这是一场历经80年的艺术修行。16岁萌生对党的敬仰与向往,91岁提交21页手写入党申请书,92岁完成入党宣誓,这是一段跨越76年的信仰长跑。无论是演员职业,还是党员身份,都是游本昌久经岁月沉淀的坚定选择和执着坚守。

  积跬步,绘就了游本昌人生的底色。他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但哪怕在低谷期,他也从未放弃对艺术与信仰的孜孜追求。跑龙套29年里饰演的79个配角,每一个他都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为呈现最佳效果,年逾半百拍济公被施刑的戏时,板子足足打了12遍,最后他站都站不起来;耄耋之年拍摄《繁花》,他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为每场戏准备多套方案。此外,他还积极回馈社会,免费培训教师团队,为乡村孩子送去戏剧美育;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年过九旬每天学习4个小时是他的常态……在游本昌看来,人生如登山,只要还有劲儿,就应该继续前进,往上一步是一步。

  山高万仞,只需一步一个脚印。当提及如何看待所获得的多个终身成就奖时,游本昌说,这些荣誉和肯定,如同战鼓,催人奋进,让我沿着新起点接续战斗。采访中,游本昌爽朗笑声背后,透出一种“无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时时自省,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使他坚持原则,拒绝很多不符合自己艺术追求的角色邀请,也使他让荣誉、舍名利,主动退出白玉兰奖评奖,只为把机会让给他人。他说:“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自己是一个小我,是一滴水,要把自己的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永不干涸了。”

  一辈子丹心铸艺,一颗心追光向党。游本昌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最快的脚步并非短暂的冲刺,而是坚持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有笃定前行的信念与坚持,则不会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不会遇到问题走捷径,更不会飘飘然被糖衣炮弹所侵蚀。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以游本昌为镜子,立足岗位,心存敬畏,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气定神闲,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珍惜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机会。如此,“即使是小角色,也会大有所为,一定能焕发出独特的光芒”。(曹雅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