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出品人,代表作有《济公》 《繁花》等,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国家话剧院“终身荣耀艺术家”称号、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终身成就艺术家”荣誉。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宣誓人,游本昌!”今年6月30日,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国家话剧院“终身荣耀艺术家”称号获得者游本昌作为预备党员,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读入党誓词。他深情感言道,感谢党组织接纳自己,为了这一刻,已奋斗70余载,一定会珍惜党员称号,信守对党的承诺。这位塑造了济公、孔乙己、弘一法师、爷叔等众多经典舞台和荧幕形象、承载着几代人共同记忆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在鲐背之年宣誓入党的消息迅速冲上热搜,在党员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7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称赞他“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围绕从艺经历、文艺为民、信仰追求等话题,本刊专访了游本昌。他表示,身为演员,要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以文艺化导人心,弘扬真善美,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殷殷嘱托落到实处。
艺术的厚度:在小角色中淬炼匠心铸就非凡
记者:上世纪80年代,您因在电视剧《济公》中饰演济公而家喻户晓,角色形象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能否谈谈您与“济公”的故事?
游本昌:历史上的济公,俗名李修缘,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惩恶扬善的得道高僧,深受百姓爱戴。当接到出演“济公”的邀请时,我的内心激动不已,深感责任重大。济公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我必须尽力演好这个角色,绝不能辜负观众的期望。记得有一场拍济公吃肘子的戏,当时正值夏天,头一天下午把肘子等道具准备好,第二天白天拍完山上的戏,黄昏回到山脚下开始烤肘子,这时皮还在,肉已经臭了,但我必须坚持吃,而且要嚼得津津有味。表演时的每一个细节都要表达出演员心中美好的艺术,这是演员职业的必然选择。后来,我又在《济公活佛》《济公游记》等续作中继续扮演济公,我希望透过济公这一角色形象,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下去。现在,我正在思考如何用竖屏短剧这种新形式讲好老故事,筹备推出“新济公”系列,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娃娃们了解济公和济公精神的内核。
记者:在出演济公之前,您曾多年默默无闻地担任配角,塑造过70多个小人物。您如何看待小角色?
游本昌:命运引导我踏上演艺之路,但支撑我坚持下来的是我对表演艺术的热爱。艺术不是个人秀场,是照亮人心的火把。那些年,我演过没有台词的群众、没有名字的士兵,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需要全力以赴,用心去演。比如,我曾经在话剧《大雷雨》中饰演一位无名无姓无台词的农奴。当时我想起来看过的一本书叫《演员的艺术》,书中讲述的跑龙套经验给了我很大启发,无台词不等于没有声音,角色大有可为。后来,我查阅了19本书,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观察体悟,设计了患上痰喘病、眼睛瞎了一只、腿瘸了一条的老农奴形象,并借鉴传统京剧的出场形式,想体现出农奴制下农奴悲惨的生活。演出后,这个农奴形象的确成了经典“龙套”。所以说,作为一名演员,只要上了台,进了片场,就没有小角色。
记者:从开启演员之路,到成为德高望重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您始终以“拼命三郎”状态全情投入工作,请问您为什么如此拼命?
游本昌:没有拼命,实际上我是在享受,因为这个过程太打动我、感动我了。我的很多感悟是从角色里来的,但更多是从生活中来,而且首先是从生活中来的。举个例子,1991年,我跟着中央代表团去各地演出,有一次在海拔4500多米的西藏那曲,几个藏族小朋友给我送了一条白色的小哈达,在我心中,这是最贵重的哈达。我当时觉得自己受之有愧,因为孩子们看了藏语版的《济公》非常喜欢,但一共6集,他们觉得太短了,提出很想看济公续集的愿望。我的内心沉甸甸的,同时又备受鼓舞,回到北京后便着手做续集。我想,我接受的是一个光荣的任务,这是我的动力源泉。
游本昌剧照
为民的温度:从艺术舞台到“济世”人生
记者:有评论指出,您的艺术创作既是个人才华的精彩绽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望。您为什么执着坚守传统文化?
游本昌: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也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本能和本分。我拍摄的电视剧《了凡》讲述的是袁了凡在面对命运波折、苦闷沉沦之时,通过积德行善、修正自己行为而改变命运轨迹的历程。2009年,我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议上,被一部关于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话剧剧本所吸引,决定卖掉房产买下剧本,成立剧团尽快将这部作品呈现给观众。经过女儿一个月修改打磨,我们的话剧聚焦弘一大师李叔同圆寂前5年投身抗日救国的爱国故事,强调的是必胜信念。2010年,《弘一大师——最后之胜利》在杭州首演,第二年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全国戏剧文化奖”。我们带着剧团的演员前往全国各地公益演出120多场,大多去的是学校、社区、基层单位和偏远小城镇。这些作品反映的都是中华传统美德,我希望通过创作表现历史、观照现实,让观众真实地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扬下去。
记者:“舍我利他”是您的艺术生涯传达出的观念,也是您多年孜孜不倦的行动,如牵头组织“暖心关照西部儿童行动”、创办济公公益基金会、与女儿发起“种子计划”公益项目等。请问您从事公益的初衷是什么?
游本昌:我是做对的事情,是做好的事情。“舍我利他”所说的“舍”并不是舍掉,不是损失,“舍我”是我幸福生活的来源。做这些事情的动机不是刻意的,而是源于自身的虔诚,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这样的传统,我们要传承下来。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文化力量的传导,也是一种自然规律。面对该做的事,内心要保持纯粹,只管去做,不要想太多,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当结果来了,你可能会觉得巧上加巧,无巧不成书。其实道理并不神秘,这种因果实际上是吸引力法则,是你的心与客观世界的连接和对应。我觉得,年轻人在阅历等各方面不够的时候,很多东西不能去想要,你得有纯净的想法和真实的行动,去活出那个状态,结果往往便会不期而至。
记者:您曾说,“我们从人民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人民中去,做人民的艺术家最重要”。如何理解您所言的“人民的艺术家”?
游本昌:艺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人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立场问题、态度问题、感情问题。80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为工农兵的文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都强调了艺术究竟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人民艺术家”是荣誉、是肯定,但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做了文艺工作就应该成为人民的艺术家,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多问问自己,一言一行符合人民的需要吗?符合人民的利益吗?一切为了人民,艺术生命才有价值。如果初心改变或者初心不正,只为了博眼球、赚流量而没有下限地谋取私利,不仅践踏道德底线,更伤害观众情感。所以,没有人民作定语,就不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艺工作者。
信仰的纯度:七十余载赤诚追寻与坚守
记者:今年党的生日前夕,您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此,您有哪些感受?
游本昌:总书记的关怀和勉励,给了我无穷的力量。这一生中,我多次萌生入党心愿,但始终藏在心里,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差得很远。如今我年过九旬,终于成为这个光荣集体的一员。这些年,只要不排练、演出,我几乎每天都看新闻联播,党中央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出台新的文件,当下的各项要求,都会争取在第一时间学习。总书记对我的寄语,不仅是一种心心相印,更让我受之若命,这是命令的“命”,我会全力以赴,认真完成总书记和党组织交给我的每一项工作。只要党需要、观众喜欢,我就一直演下去,用心打磨好每个角色,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竭尽全力为党的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记者:您多次萌生入党心愿,在92岁高龄完成夙愿,这份坚守跨越了76年。能否谈谈您的信仰萌芽与成长之路?
游本昌:在入党申请书中,我曾提起一个伟大的日子,那便是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那一天,当16岁的我看见解放军战士整齐地露宿上海街头,连喝碗水都坚持付钱时,我感觉共产党、解放军来了,天亮了。那天的经历,奠定了我一生对党的信赖基础,也成为我“一心跟党走”的信仰起点。后来,我靠着人民助学金的资助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毕业后加入中央实验话剧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国家话剧院,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青年演员。这么多年的演艺生涯,让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是党和国家、人民造就了现在的我。我十分感恩,这份恩情必须用一生来偿还,我要把有限的生命贡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记者:您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哪些思考和建议吗?
游本昌:反腐会撼动很多人的利益,很不容易。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工作做得真是好,不得了。过去很多人认为腐败是社会顽疾,积重难返,无法根治,还有人觉得反腐只是一阵风,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的人认为政治生态与自己无关,反正保证自己是清官就行。这些年反腐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大家越来越认识到我们党正风反腐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党员干部的作风有很大的改变,太有进步了。现在常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什么时候到不想,就真正从根儿上解决了,但这很难。怎样才是真的不想呢?不能是因为害怕而不想,应该是因为讨厌、厌烦而不想,这样思想境界就高了,觉悟就高了。“觉悟”这两个字本身告诉我们,“觉”的上头是学生的学、学习的学,你学多了就会产生见解;“悟”的左边是一个心,右边上边是我,就是我的心,下面连起来说的是耳、目、口、鼻、舌这五官通着我的心,就悟了。所以还是要扎根于学习,静下心学习,用心感悟,有了自觉性,有了觉悟,便会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发自内心地不愿意去贪、去拿、去占。(本刊记者曹雅丽采访整理)
【采访札记】积跬步以至千里
12岁首次登台演出,52岁迎来人生第一个主角“济公”,90岁凭借“爷叔”再创经典,92岁依然创作不辍,这是一场历经80年的艺术修行。16岁萌生对党的敬仰与向往,91岁提交21页手写入党申请书,92岁完成入党宣誓,这是一段跨越76年的信仰长跑。无论是演员职业,还是党员身份,都是游本昌久经岁月沉淀的坚定选择和执着坚守。
积跬步,绘就了游本昌人生的底色。他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但哪怕在低谷期,他也从未放弃对艺术与信仰的孜孜追求。跑龙套29年里饰演的79个配角,每一个他都精益求精、全力以赴;为呈现最佳效果,年逾半百拍济公被施刑的戏时,板子足足打了12遍,最后他站都站不起来;耄耋之年拍摄《繁花》,他每天工作近10个小时,为每场戏准备多套方案。此外,他还积极回馈社会,免费培训教师团队,为乡村孩子送去戏剧美育;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年过九旬每天学习4个小时是他的常态……在游本昌看来,人生如登山,只要还有劲儿,就应该继续前进,往上一步是一步。
山高万仞,只需一步一个脚印。当提及如何看待所获得的多个终身成就奖时,游本昌说,这些荣誉和肯定,如同战鼓,催人奋进,让我沿着新起点接续战斗。采访中,游本昌爽朗笑声背后,透出一种“无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他时时自省,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使他坚持原则,拒绝很多不符合自己艺术追求的角色邀请,也使他让荣誉、舍名利,主动退出白玉兰奖评奖,只为把机会让给他人。他说:“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自己是一个小我,是一滴水,要把自己的一滴水融入大海,就永不干涸了。”
一辈子丹心铸艺,一颗心追光向党。游本昌的人生历程告诉我们,最快的脚步并非短暂的冲刺,而是坚持的力量。一个人如果有笃定前行的信念与坚持,则不会在意一时一地的得失,不会遇到问题走捷径,更不会飘飘然被糖衣炮弹所侵蚀。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以游本昌为镜子,立足岗位,心存敬畏,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气定神闲,沉下心来干工作,心无旁骛钻业务,珍惜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机会。如此,“即使是小角色,也会大有所为,一定能焕发出独特的光芒”。(曹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