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6期

社论

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要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新时代  新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良好风尚”

涵养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领导干部要当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推动践行“两山”理念  助绘千秋壮美画卷

以有力监督护航美丽中国建设

高质量监督助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书写“绿满金生”的共富答卷

助力生态颜值持续产出经济价值

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纪检监察力量

正风深一度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栏

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作风建设

学术研究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一得之见

推动基层信访工作做细做实

正风反腐在身边

广西北海  乘风向海立潮头

从滩涂中开拓现代化港口

凝心聚力打造“蓝色粮仓”

海洋文旅开新篇

书记说纪

每一种责任都要严格落实

推动主体责任扛起来落下去

站稳群众立场做实专责监督

以有力问责促有效担当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消极应付、冷硬横推、效率低下行为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搞文山会海行为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

图说纪事

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走进展览

莲韵廉心:文物里的清风正气——走进福建博物院“爱廉说——文物话清廉特展”

让历史的镜鉴发光——探访山东博物馆“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山东古代清官廉吏史话展”

知行话题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进一步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

评论

坚决防止出现“三拍”干部

莲韵廉心:文物里的清风正气

——走进福建博物院“爱廉说——文物话清廉特展”

本刊记者  窦克林  通讯员  熊健

1

  夏日炎炎,走进福建博物院“爱廉说——文物话清廉特展”,一朵朵莲花在器物上静静绽放,花朵间传递的脉脉清芬,恍若周敦颐笔下“不蔓不枝”的君子风骨。展览分“莲之美”“莲之韵”“廉之品”,带领观众从草木荣枯中读懂人间正气,在方寸文物里见证八闽大地的清廉传承。

清末民初沈正镐脱胎荷叶瓶

  展览开篇“莲之美”,便是一部莲的“生命史诗”。瓷器是历史无声的记录,泥土与海风交融,在烈焰中淬炼出独属八闽的文明印记——

  厦门市博物馆藏的彩绘莲子堆果,以酱釉复刻莲子饱满之态,暗合“种廉于心”的深意。莲子高低错落的排列,不仅是自然的写实,更暗喻着廉洁种子在不同土壤中萌发的生命力。当莲子冲破黑暗,便迎来生命的第一次舒展。制作于清末民初的沈正镐脱胎荷叶瓶将瞬间定格为永恒,叶缘卷曲如君子低眉,漆色青绿似初心未染,口沿处精妙的波浪造型,是匠人对“濯清涟而不妖”的诗意诠释。三件宋器组成的“成长组曲”同样引人驻足:青釉莲花四管插器如少年初立,青釉莲花灯火焰柱象征明烛高照,青白釉莲花三联盒上含苞、初绽、盛放的莲花,恰似清廉修为的三重境界。

  此外,邵武出土的鎏金银錾花六出莲花杯,杯身的六瓣莲花造型暗合“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古训;清朝漆木雕件,借夔龙颂贤良……这些凝固时光的文物,既是能工巧匠的杰作,又是廉洁文化的精神注脚。它们跨越岁月长河,将古人的价值追求、道德理想化作可触可感的艺术语言,让后人在凝视间,听见历史深处传来的对廉洁与贤能最真挚的礼赞。

  莲之韵,氤氲着千年的人文诗意,是华夏文明中灵动的文化符号。转入第二单元,一件明德化窑刻诗荷叶杯揭开文人的精神图腾。杯壁“薄暮途遥归不归”的刻铭,原是唐诗中的羁旅之思,实则暗喻清廉路上的坚守之难。另一边,元龙泉窑莲花葫芦摆件,用严整八瓣体现秩序之美,而明德化窑荷叶洗则以自然卷曲诉说天性之真,这种“法度与自由”的辩证,正是清廉文化中“守正创新”的绝佳写照。此外,清景德镇窑的六连瓶和双贯耳大瓶,均以青花缠枝莲为主要纹饰,寓意“官以清,白为重,廉为先”。

  “一路连科”也是古代常见装饰纹样。图案由鹭鸶、莲花与芦苇构成,象征着科考顺利,是对学子的祝福。同时,这种纹饰还有“一路清廉”“步步守廉”的美好寄托。馆内清寿山坑头冻石刻鹭鸶莲花钮椭形章,石质晶莹润纯,色彩淡雅,上面雕刻有鹭鸶、莲花等,形象生动。

清金漆木雕爱莲图构件

  展厅内一组以《爱莲图》为主题的金漆木构雕件,以绿底金漆的配色吸引人们的目光。民间建筑的木构件中常见此物,表达主人对正直清廉的追求。展出的清代雕件为长方形门窗构件,以童子欲采莲象征对廉洁初心的倾慕,长者观莲体现“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敬畏。战国时期的马具“铜节约”和明代“正其衣冠”铜镜,则用一“约”一“镜”,共同传递廉洁文化的双重要求:制度约束与道德自省。日常器物中的点滴教化,入眼入心。

西汉规矩铜镜

  福建自古人文荟萃,清正廉洁之士辈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通过器物、文字代代相传,成为八闽文化的重要篇章。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廉洁思想影响深远。展柜中一件清晚期白釉墨彩“朱夫子家训”瓷杯格外引人注目。杯身墨书十六列家训内容,虽部分字迹已模糊,但“(见不义)之财勿取,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等警句依然可辨。这件日用器物将儒家廉洁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展现了文化教化的独特力量。

  北宋名臣蔡襄的文物同样令人瞩目。展出的明代摹刻《京居帖》木刻版,生动记录了这位“北宋第一诤臣”勤政之余仍心系友人的细腻情感。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至今屹立,与其书法作品共同诉说着一位能臣清官的责任担当。

  整馆文物中,和林则徐有关的文物尤为珍贵。一方清老岭石“林则徐印”方章,边款刻“气似春兰,操若寒柏。八闽毓秀,三吴被泽”,恰是这位民族英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品格的最好写照。展出的林则徐亲笔信更真实记录了他在虎门禁烟时的所思所虑。

清林则徐有关禁烟的亲笔信

  近现代文物同样感人至深。林觉民《与妻书》字里行间“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壮烈誓言,让无数参观者为之动容。爱国侨领陈嘉庚的《述志诗》手稿令人肃然起敬。日寇南侵时,他怀揣氰化钾避难印尼,“何时不幸被俘虏,抵死无颜谄事故”的诗句,彰显了这位倾资兴学的爱国者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展览的尾声,“四有”书记谷文昌“不带私心搞革命”的手稿、2015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廖俊波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荣誉证书,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从莲之美到莲之韵,再到廉之品,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处纹饰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廉洁思想。”福建省纪委监委驻省文旅厅纪检监察组负责人表示,通过多部门力量整合,深入挖掘莲之内涵,融入廉之意蕴,把这些文物陈列出来,让观众能清晰看到古人如何将莲的植物特性,转化为廉洁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

  在新时代的今天,这些文物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实的镜鉴,提醒着每一位参观者:廉洁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文化,需要我们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发展。中华大地的廉洁之风,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珍贵文物,得以永续传承,历久弥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