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6期

社论

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要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新时代  新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良好风尚”

涵养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领导干部要当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推动践行“两山”理念  助绘千秋壮美画卷

以有力监督护航美丽中国建设

高质量监督助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书写“绿满金生”的共富答卷

助力生态颜值持续产出经济价值

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纪检监察力量

正风深一度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栏

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   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以自我革命精神深化作风建设

学术研究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一得之见

推动基层信访工作做细做实

正风反腐在身边

广西北海  乘风向海立潮头

从滩涂中开拓现代化港口

凝心聚力打造“蓝色粮仓”

海洋文旅开新篇

书记说纪

每一种责任都要严格落实

推动主体责任扛起来落下去

站稳群众立场做实专责监督

以有力问责促有效担当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在联系服务群众中消极应付、冷硬横推、效率低下行为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搞文山会海行为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问题

图说纪事

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走进展览

莲韵廉心:文物里的清风正气——走进福建博物院“爱廉说——文物话清廉特展”

让历史的镜鉴发光——探访山东博物馆“名铸典册   镜鉴千秋——山东古代清官廉吏史话展”

知行话题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进一步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

评论

坚决防止出现“三拍”干部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进一步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

1

  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阐释。制度规范尚不完善是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之一。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学者,谈对进一步健全反腐败法规制度的学习体会。

  【实践基础】新时代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反腐、制度反腐,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廉政纪律、党内监督和反腐败的党内法规,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到依规治党的实践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就。

  增强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的系统性。党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关于党的纪律、党内监督、廉政建设的规定、准则、条例等陆续出台并得到有效实施,使实体性法规制度和程序性法规制度、综合性规定和专门性规定、下位法规制度和上位法规制度相互协调、相辅相成,提升了法规制度整体效应。

  增强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的规范性。建立中央党内法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综合性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为提高党内法规的制定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鉴于以往制定的一些法规存在个别制定主体不明、权限不清、缺乏规范的操作程序等问题,新出台的党内法规对制定主体、组织机构、组织原则以及制定程序、解释机关和施行日期都作出明确规定。新法规围绕授权、用权、制权等环节,合理确定权力归属,划清权力边界,厘清权力清单,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

  增强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的可操作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廉政法规的内容越来越详细具体,可操作性明显增强。如2016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树立‘四个意识’”等内容纳入监督范围,明确了党的各级组织的监督责任,为解决党内监督中存在的组织松散、领导弱化、治党不力等问题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此外,为了使一些法规制度更具可操作性,还出台了配套的制度规定。如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后,全国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体的贯彻落实方案,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产生实效。

  在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进一步明确责任、严明奖惩。一方面,在法规制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执行规章制度的组织机构、人员和职责,压实了相关责任人对法规贯彻执行的责任。另一方面,加大问责力度,通过追责问责机制激发出反腐败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总的来说,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既有激励性又有惩戒性,使遵守者得到表彰奖励,违反者受到严厉惩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徐行)

  【优势所在】把制度优势、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腐败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成功走出一条依靠制度优势、法治优势反腐败之路。新时代新征程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进一步把制度优势、法治优势转化为治理腐败效能。

  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深化制度反腐。腐败的本质是权力滥用,是权力出轨、越轨。反腐败必须紧盯权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必须走制度反腐之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明确提出并大力推进制度治党、制度反腐,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形成了“总—分—合”的制度体系与制度优势。“总”的优势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管根本、管方向的。“分”的优势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合”的优势体现在严密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上,监督全覆盖,发挥监督保障执行的作用。同时,制度建设永远在路上,制度反腐需要守正创新、打组合拳。加强和改进党对反腐败斗争的全面领导,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制度体系。从权力的配置与运行流程入手,建立健全管权治吏的各种具体制度。健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联动。统筹推进补增量、改存量、提质量,加快建立急需的反腐败制度,及时修改已有的反腐败制度,大力提高反腐败制度质量。

  更好发挥法治优势,深化法治反腐。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从无到有,道路越走越宽广,体系越来越完善,具有鲜明特点与优势。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强调把党和国家纳入法治化轨道,法治具有全面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具有辩证性;坚持党纪国法双管齐下,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纪法协同,法治具有多样性。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条件,需要进一步发挥法治优势,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清廉中国建设、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依规治党,健全反腐败党内法规。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出台反跨境腐败法。以修订后的监察法及其实施条例施行为契机,推动反腐败法规制度更好落地。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形成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坚持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努力提高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的实效。(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邓联荣)

  【发力重点】强化执行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权威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束之高阁会造成制度浪费,形同虚设会损害党的权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惩治腐败,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强化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建设。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对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的认识。党内法规集中反映全党意志,集中体现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于维护党内秩序、规范党内生活、调整党内关系,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高度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执行党内法规,本质上是党的政治执行力的具体体现,党员领导干部对此必须清醒认识,切实增强制度执行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构建党内法规制度执行的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强化党规党纪执行者执行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首先须加大对党内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使党员干部全面了解、精准掌握党内法规制度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落实要求等。其次须加强对执行主体执行党内法规制度的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执行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并坚决执行党内法规制度执行责任制。《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确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办公厅(室)统筹协调、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相关单位协助配合、党的纪律检查机关严格监督的执规责任制,统分结合、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内法规制度执行责任机制。在依规治党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这一机制,做到有规必执、执规必严,推进党内法规制度落地生根。

  探索建立有助于保持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的长效机制。将法治思维贯穿管党治党始终,强化党内外监督,是保持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入推进国家纪检监察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整合党内外监督力量,形成党内法规制度执行监督的合力,严肃查处违反党内法规制度的各种行为,确保有规不执、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现象得到及时纠正,使党内法规持续发力。(上海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长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