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了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牢记殷切嘱托,铭记百团烽火,作为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遏制了妥协投降逆流,振奋了全国民心,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辉煌一页,彰显了八路军闻令而动、勇往直前的纪律作风,留下了许多敢于亮剑、不怕牺牲的抗战故事。
百团大战纪念馆序厅雕塑
严明纪律为胜利奠定基础
太行深处,阳泉西南,海拔1160米的狮脑山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之一,百团大战纪念馆便坐落于此。馆内展陈前设序厅,后置尾厅,中间主体分为“运筹帷幄 战略布阵”“百团出击 破袭交通”“乘胜追击 攻坚据点”“英勇合击 反敌‘扫荡’”“辉煌战绩 永载史册”5个部分。一个个战役命令、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静静陈列于展馆中,勾勒出百团大战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纪律严明和优良作风。
在“运筹帷幄 战略布阵”展示部分,陈列着两份战役命令文件,分别是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署发布的关于破袭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和《战役行动命令》。1939年12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收到一封冀中军区政治委员程子华、政治部主任孙志远发来的密电,电报说,日军最近修路的目的同过去不同,一是敌人以深沟高垒连接碉堡,把根据地划成不能相互联系、支援的孤立小块;二是敌人向外修筑汽车路,汽车在路上不停运动,阻挡我军出入其圈内。电报建议绝不能让敌人修成,否则将造成游击战争的极端困难局面。面对这样的新情况,八路军总部高度重视,经过多方缜密研究和精心运筹,一个出奇制胜的作战计划产生了。1940年7月22日清晨,一封“十万火急”的绝密电报从八路军总部发往分处敌后的各师、军区领导人,同时发往延安中央军委,这便是关于破袭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预备命令明确,为打击敌人“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振奋抗战的军民,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正太沿线敌军守备较为空虚等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铁路。要求参战总兵力不少于二十二个团。各部在战斗开始前对沿线侦察、爆破器材、民众工作等做充分准备,同时特别强调“在战斗未发起前严格保守秘密,准备未完毕以前,战役意图只准告知旅一级首长为止”。
为了出其不意打击敌人,彭德怀反复强调各部队要办好五件事:一是侦查工作,二是战前兵力、物资和收治伤员的准备,三是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四是组织民众参战,五是教育各级军政指挥员,严肃战场纪律,坚决执行命令。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副主任陆定一于1940年8月5日向参战部队发出了《正太战役政治工作指示》,要求所有参战部队要力求有良好的纪律,绝对服从指挥,完成自己任务。尤其是要“严格保持战场纪律,反对不守时间、不遵命令、打滑头仗、发洋财、杀俘虏、搜腰包、抛弃伤员及乱拿群众东西”,在敌占区“不准打人、骂人、捉人;不准马踏青苗,行进中派人检查;不准偷瓜果,必须按价购买;烧柴火须按买价付钱;借物送还,损物赔偿……”正是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才得到群众的认可,为战斗胜利奠定基础。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行动命令》,对破袭战做出具体部署,并决定在8月20日开始战斗。这些战役命令不长,却凝聚着八路军总部和各部队数月反复筹划的心血。接到命令的八路军指战员秘密进入华北各主要交通线附近,一场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声势浩大的华北交通破袭战即将打响。
百团大战纪念馆俯瞰
顽强作风保障破路歼敌
从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从交通总破击战、攻坚战到反“扫荡”,百团大战历经5个多月,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秉持民族大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步入“百团出击 破袭交通”展示部分,观众首先被一组抢眼的造型设计所吸引。巨幅石刻台历上写着“1940年8月20日”,怀表上的时间定格在“星期二”“20时”,这是百团大战打响的时刻;右侧墙面上有三面红旗造型,代表着参战的晋察冀军区、第129师和第120师三支队伍。
纪念馆内,一截正太铁路铁轨被安静地放置于展柜中,将观众的思绪带回那个烽火硝烟的夜晚。正太铁路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连接平汉、同蒲两条铁路,全长240多公里,是日军在华北地区重要的战略运输线。当一颗颗进攻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八路军三大主力部队按照预定部署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晋察冀军区负责破击正太线东段,129师负责正太线西段,第120师则负责在同蒲线牵制日军,阻敌向正太线增援。由于事先成功地执行保密纪律,日军猝不及防,沿线各据点同时被攻。夜色下,各参战部队、地方武装、铁路沿线民兵、煤矿工人等并肩奋战,炸桥梁、拆铁轨、砍电杆、收电线。大家合力把道轨连同枕木拆翻,枕木或带回群众家中当作柴火烧饭,或就地烧毁;铁轨或几人合力搬运到后方,变为抗战资源,运不走的就近投入江河中。广大铁路工人也被发动起来,他们懂得修路技术,使得破路速度大增。在“不留一根铁轨、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个车站”的呐喊声中,正太铁路全线瘫痪,给敌人以重创。这场战斗正是军民一心破路歼敌,共护胜利荣光的生动体现。
在“定名百团大战”展示单元,有一处彭德怀、左权在山西武乡县砖壁村八路军前方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况汇报的情景复原。这是在1940年8月22日,也就是战役打响的第三天傍晚,当作战科科长王政柱汇报说“正太线等地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就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补充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第二天,《新华日报》印发八路军总部发布的《华北交通总攻击战捷报》,首次以“百团大战”为名向全国公布战报。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安,群情雀跃,毛泽东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真是令人兴奋,像这样的战斗是否还可组织一两次?”弥漫着悲观气氛的重庆大后方,也受到鼓舞,全国民众都为能痛打日军兴奋起来。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展馆二层的半景画,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再现了“鏖战狮脑山”的情景,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守卫军队浴血奋战的顽强作风和执行军令毫不退缩的钢铁意志。位于正太铁路中段的阳泉,是日军苦心经营的重要枢纽。而狮脑山是阳泉的制高点,控制住这一战略要地,可以堵住日军抽调兵力支援正太铁路。1940年8月20日晚,为掩护破袭正太线部队的顺利推进,八路军第129师385旅14团和769团奉命连夜占领狮脑山。从21日到26日,八路军和日军在狮脑山激战六昼夜。面对敌人以飞机和毒气弹配合的疯狂反扑,英勇顽强的八路军战士们齐心协力,一次又一次把敌人赶下山去。阵地上连日阴雨,战壕里泥泞不堪,战士们的衣衫都湿透了,鞋上粘了几斤重的黄泥。给养也供不上了,战士们靠吃黑豆、啃苞米、喝菜汤充饥,坚持战斗,拖住日军,出色完成了掩护破袭战的任务。如今,在狮脑山顶峰,有三间石窑洞,正是当年鏖战之时,第385旅旅长陈锡联的指挥所,历经八十余年风雨,却如磐石般坚固如初。
英雄连队对党忠诚、服从命令、英勇善战,是对军魂最鲜活的诠释。在馆内,展示着两支至今仍续写着抗战荣光的队伍——“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白刃格斗英雄连”。娘子关战斗打响后,晋察冀军区第5团1营1连奉命在磨河滩村阻击敌人,145名指战员在连长邓仕均的带领下和数倍于己的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即使处于三面受敌一面临水的危险境地,1连官兵毫不退缩,孤军苦斗,死守房屋,展现出极其顽强的战斗精神,重创数倍之敌,涉水突围后全连仅剩17人,被晋察冀军区授予“血战磨河滩钢铁连”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的第25团8连被安排到团指挥部驻地大落坡村,负责保卫团指挥部以及地方群众的安全。1940年8月21日拂晓,日军偷袭大落坡,8连战士们在村口等地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战斗持续了1个小时,战士们用刺刀捅、用枪托砸、用小锹砍,甚至用牙齿咬……经过激烈拼杀,顺利歼灭敌人,胜利完成了保卫任务,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这两支英模连队的旗帜出现在天安门广场,赓续峥嵘岁月中的赤诚与担当。
百团大战纪念馆内展陈
身先士卒践行革命信仰
1940年10月,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密切配合,展开机动灵活的反“扫荡”作战。在“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展示单元,一张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战壕里端着望远镜观察关家垴战况的老照片,十分引人注目。10月下旬,日军冈崎大队瞎打乱撞闯进了黄崖洞,这是一个岩壁上的天然石洞,里面建有八路军总部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日军袭扰兵工厂后,行进到三面临崖的蟠龙镇关家垴。得知消息后,彭德怀决心消灭这股日军。战斗开始后,彭德怀冲到前线,指挥八路军血战两个昼夜,日军伤亡大半仓皇而逃,八路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当时彭德怀所在的战壕距离日军控制的垴顶只有500米,而日军武器的射击范围是七八百米,彭德怀大半个身体都露在壕外,一边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态,一边指挥战斗,任凭日军子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他却镇定如常。战地摄影师徐肖冰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八路军将领大智大勇、不怕牺牲的伟岸形象。
“我前进,你们跟着我;我停止,你们推动我;我后退,你们枪毙我。”在展馆的一处灰色墙面上,镌刻着八路军第129师新编第10旅旅长范子侠的带队箴言,这是他生前常讲的三句话,道出了共产党人以身作则,用生命捍卫纪律的坚守与忠诚。百团大战中,范子侠所在部队负责阳泉站至寿阳站间的破袭任务。凌晨时分,他带领战士潜行至敌堡六七十米处,开炮袭击桑掌桥。面对防御设施坚固、连攻两日未能攻下的狼峪站,范子侠带领队伍,于1940年8月23日黄昏,乔装打扮进入车站门口,在几乎零伤亡的情况下,一举拿下了狼峪站据点。随后,在强攻草帽山时,敌人释放大量毒气,正处在洼地沟壑处的范子侠等百余人中毒,其中范子侠中毒最为严重,直到第二天下午才略有恢复。1942年2月,范子侠在河北沙河反“扫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4岁。在他的遗物中,有一盏油灯,是留给家人的念想。多年之后,范子侠后人又将这盏油灯捐赠给百团大战纪念馆,让革命信仰之光照亮更多的人。
勇于担当的将士们,用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展厅里,陈列着“百团大战中牺牲的团职以上烈士名表”以及9位英烈的照片与光荣事迹。董天知,决死3纵队政治委员,在百团大战打响当天身中7弹,29岁壮烈牺牲;郭寿畛,第120师兼任晋西北军区工卫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在采购军需物资时被捕,受尽酷刑,被日军残忍杀害;王溥,晋察冀军区抗日游击军司令员,在掩护大部队突围时中弹负伤后,将最后1颗子弹留给自己;岳勇,平定县四区区长,带领群众踊跃支前,被捕后身体被钉在门板上遭受严刑拷打,誓不叛党,英勇就义……百团英烈铮铮铁骨,是中华热血儿女,也是党培养的钢铁战士,英名永垂,精神长存。
百团大战纪念碑
团结群众凝聚抗战伟力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山西临县群众将拥军鞋送往前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东区群众抬担架运送八路军伤员,山西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下开展地道战、太谷县民兵贾毛猴配合八路军进行“麻雀战”……展厅内,一张张老照片再现了百团大战中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生动画面。据统计,至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公里,摧毁大量敌碉堡和据点,缴获大批枪炮和军用物资。这些战绩的背后,是八路军同民众并肩作战的结果。越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八路军越重视军队的纪律,强调借粮留收据,借物按时归还,始终维护群众利益,这样的军队也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在群众的眼中,八路军的作风是艰苦、英勇、团结、和蔼的,八路军的指战员们,没有腐化堕落的生活,他们不打仗时,都在学习和研究。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投入战斗,数十万群众参与破铁路、救伤员、送情报,仅晋中的参战民众就有万余人。老百姓拿出自家的瓷器,制作瓷器地雷;一个不知名的老大娘,在敌人扫荡时,一连背了七个伤员上山躲避;有二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要求参战,被抗日县政府安慰了一番才回家;有的民众没有干粮,背着几个南瓜来前线,空着肚皮担负着艰巨的工作。在百团大战的战役总结中,记录着这样鱼水情深的细节。
八路军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也在烽火硝烟中聚力攻坚。在关家垴战斗中,八路军缴获了一批日军物资,其中就有口径50毫米的掷弹筒。彭德怀指示八路军兵工厂据此研制生产自己的掷弹筒。纪念馆内,展示着一门精致的“太行五〇小炮”,就是八路军柳沟兵工厂首批成功试制的10门掷弹筒之一。炮体为手工打造而成,射程可以达七百米,截至目前仅发现两门,是非常珍贵的革命文物。掷弹筒体积小、易携带、打得远,是步兵经常使用的近战兵器。在抗战初期,八路军常常因为缺少这样的兵器而吃亏。柳沟兵工厂试制成功后,又经过不断改进,生产了2500门掷弹筒和大量炮弹,运抵前线,装备了30多个团,大大提高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
彭德怀在战壕里观察关家垴战况
“战绩辉煌 永垂史册”,在纪念馆不远处,高40米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击苍穹,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抗击外侮的革命精神。纪念碑一侧矗立的“英烈墙”上,4860名革命先烈的英名,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百团大战所呈现出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和顽强作风,成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凝聚成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勇担使命,鼓舞亿万中华儿女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续写荣光。
八路军革命人道主义光辉
在百团大战纪念馆内的“晋察冀军区破袭作战”展示部分,悬挂着一幅名为《聂荣臻和日本小姑娘》的油画,油画旁边还陈列着3张当时战地记者拍摄的照片,记录了一个在百团战火中“将军救孤”的温情故事,闪耀着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光辉。
在收复井陉煤矿的战斗中,八路军战士从激烈的炮火中救出两个失去父母的日本小姑娘,大一点的四五岁左右,小一点的只有几个月大。按照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指示,两名日本遗孤被送到了前线指挥部驻地井陉县洪河漕村。聂荣臻对战士们说,我们八路军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对放下武器的俘虏都要以礼相待,更何况是无辜的孩子。聂荣臻对孩子悉心照料,安排人员给孩子疗伤,找村民喂养小一点的孩子。后来出于安全考虑,聂荣臻又派人将她们送还日方,并亲笔写下一封信,信中历数日军暴行,使两国人民深受其害,号召日军官兵能够觉醒,反对这场侵华战争,共谋解放。这封信没有封口,为的是让经手的日军官兵都能看到。
临别时,老乡挑起装着两位小姑娘的担子准备启程,聂荣臻叮嘱老乡在筐里多放些梨给孩子在路上吃。大一点的小姑娘美惠子被送回日本后,由亲友抚养长大。多年后,她专程来北京看望聂荣臻,感谢他的救命之恩。这个战火中的温情故事成为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生动教材。
烽火中的一封家书
家书,纸短情长,承载着亲人间的思念和牵挂,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烽火岁月里,一封封家书更是饱含着英烈们对家国的赤诚,对亲情的眷恋,字字滚烫。在百团大战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封八路军副参谋长兼前方总部参谋长左权写给妻子的家书。这封家书是1942年5月22日晚,即左权将军壮烈牺牲前3天写给妻子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
信中写道:“我担心着你及北北”“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既饱含着左权对妻女的深情,又彰显出一名抗日将领的担当。在抗战期间,左权身先士卒,恪守官兵一致原则,在饮食上和战士们吃在一起,从不搞特殊待遇。
百团大战后,日军不断向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陷入日军重兵包围,因此八路军总部机关决定转移。面对极度危险的处境,左权拒绝了警卫连护送他提前撤离的请求,坚持留下来率部为大部队断后,掩护总部机关和老百姓安全转移。1942年5月25日,左权率领部队突围时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头部,牺牲于辽县十字岭,年仅37岁。为了纪念这位在抗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最高级别将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朱德为左权写下一首缅怀诗: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远在湖南醴陵盼望儿子归家的左权母亲,直到解放后才被告知儿子牺牲的消息。老人强忍悲痛,请人代笔撰文:“吾儿抗日成仁,死得其所,不愧有志男儿……”左权将军为中华民族抗击侵略、民族独立而牺牲,在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