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已经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光辉旗帜。本期邀请三位专家学者,谈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学习体会。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体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人类社会亟须符合时代特征、顺应历史潮流的新理念、新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既有助于化解当前问题,又有利于进一步构建世界新格局的方案,这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首先要解决和回答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创造性提出建设“五个世界”的新理念,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五个世界”理念为全球政治、安全、经济、文化以及生态建设提供了思路、方向和着力点,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的问题。“五个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总体布局,其科学性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刻把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五个世界”,需要一系列相辅相成的依托性条件作为保障。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成果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了一个框架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价值遵循、实现路径、实践平台、基本支撑、道路新选择、新发展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如提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此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共识;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现路径;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平台;提出塑造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良好基本支撑;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道路新选择;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发展指导原则;提出新安全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安全保障;提出新文明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明引领;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良好自然基础;等等。以上九个方面,聚焦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回答“怎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贺新元)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重大意义】
引领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以大国大党领袖的宽广视野和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邃思考作出的科学回答。十多年来,这一理念从中国倡议转化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推动当今世界面貌发生积极深刻变化,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光辉旗帜。
从历史维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了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中国方案。纵观近现代人类社会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安全,始终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主权平等原则,到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七项原则,再到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社会公认原则的出现往往与国际格局的深刻重塑、力量对比的深刻演变密切相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诞生于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之下,直面新旧矛盾交织的复杂挑战,以“同球共济”的精神,从根本上回应了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也正因此,这一理念连续多年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宣言,日益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标识意义的国际公共产品。
从实践维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了人类和平发展的现实路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四大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倡议,为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了务实可行的中国方案,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提供了现实抓手。从周边到区域再到全球,中国与众多国家、地区构建形式丰富的命运共同体;围绕国际社会关心关切的重大议题,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等,持续集聚起共同应对全球治理现实挑战的强大合力。
从理论维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昭示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新文明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时代交响,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第二个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它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思想,打破了国强必霸、崇尚实力、零和博弈的传统国际关系思维桎梏,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国际主义精神。从更深层看,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建成“和睦大家庭”的命运共同体理想,与中华民族千年以来世界大同的天下情怀、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一脉相承,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新型世界文明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外文局办公室调研处 江雨凝)
【如何打击腐败这个人类公敌】
积极推动构建反腐败全球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阐明了反腐败国际合作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实现路径,强调“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新时代反腐败国际合作提出了中国的政治倡议和政治主张,形成了一整套制度机制、行动方略,产生了突出的实践效果。
在2021年举行的联合国大会反腐败问题特别会议上,中方首次提出坚持公平正义、惩恶扬善,坚持尊重差异、平等互鉴,坚持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坚持信守承诺、行动优先的反腐败国际合作主张。“四项主张”思想内涵科学,逻辑关系严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反腐败国际合作领域的生动呈现,是我国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定位,针对全球反腐败治理领域的形势特点提出的系统性倡议和整体性主张,也是近年来我国反腐败国际合作理念和倡议的全面总结和深化发展,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凝聚国际共识、深化反腐败国际合作的重要遵循。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优化反腐败国际合作要素,搭建反腐败国际合作平台和载体,形成了反腐败国际治理的制度性成果。以元首外交为引领,深化反腐败领域高层交往,宣示中方坚定不移治理跨境腐败的决心。加强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框架下反腐败交流合作,举办联合国全球反腐败执法合作网络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加强执法合作、拒绝腐败避风港的北京共识》。同时,加强同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追逃追赃重点国家对口机构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双边交流机制化建设,不断拓展反腐败国际合作“朋友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境外经济合作实际情况和市场主体性质特点,保持反腐败斗争力度效度,创新腐败治理方式方法。如加强对“走出去”国有企业尤其是境外“关键少数”的监督,紧盯关键岗位、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加强反腐败国际传播,打造海外廉洁建设示范工程,积极向国际社会推广中老铁路廉洁建设经验,推介《“一带一路”廉洁建设高级原则》。加快形成反腐败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深入了解共建国家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廉洁风险,为共建廉洁丝绸之路提供有力保障。(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纪检监察研究院副院长 阚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