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1期

社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要闻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六次(扩大)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取得更大实效

新时代  新指南

持续深化纠治形式主义

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

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黑龙江纵深推进作风建设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调查研究

努力不懈为人民而战

与往年不一样的群众感受

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必须真抓实抓持续抓

以最深感情尽最大努力将整治推向纵深

整治工作持续深化纪检监察干部怎么看——基于550名纪检监察干部调查问卷的分析

特别关注

清风涌巴蜀  廉韵筑根基

创“叫得响”品牌  扬“我要廉”新风——四川省连续4年深入开展“510(我要廉)”廉洁文化宣传月活动

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廉能量”

让红色文化与廉洁文化互促共融 

以“全周期”理念做实警示教育

“细胞渗透”促进“全域生廉”

“文火慢炖”廉味浓 

正风深一度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栏

持续痛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个“大敌”

山东青岛  拿足“安居答卷”里的民意分

一得之见

常态长效把党的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书记说纪

为正风反腐插上科技翅膀

数据“跑路”为监督“加油”

信息化赋能办案高质效

用好新技术绘准生态图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把握公务接待中的常见违纪行为及其认定处理

如何根据《条例》把握违规收费、趋利性执法的具体表现及行为性质

以审明理

立足行为本质认定违规收送名贵特产问题

图说纪事

“点”清公共收益账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走进展览

溯源中国历史  传承清廉根脉——探访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风万里——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展 

纹以载道:中国古代瓷器纹饰中的廉洁思想和社会风尚

中华好家风巡礼

蒙以养正泽后世——探寻王阳明家风延续的精神密码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从顾炎武家风思想汲取修身治学处世智慧

评论

一严到底纠治违规吃喝顽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从顾炎武家风思想汲取修身治学处世智慧 

本刊记者  曹雅丽

1

  粉墙黛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傍人家。在江苏昆山千灯古镇上,坐落着一处居、祠、墓、园一体布局的五进江南老宅,这便是千灯明清宅第之首——顾炎武故居。顾炎武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同时被誉为清学的“开山始祖”,被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他倡导明道救世、经世致用,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意识和“贵廉洁、贱贪污”的廉勤思想,对家族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激励一代代仁人志士以国家为重、以百姓为念。

  江苏省昆山市亭林园中的顾炎武石像  (昆山市纪委监委供图)

  顾家为江东名门望族,家风淳厚,贤人辈出。顾炎武的曾祖父顾章志中进士后官至应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他自奉甚俭、清正廉洁,不攀附权相严嵩,成为当时官场一股清流。嗣祖父顾绍芾饱读经史,通晓典章,为人侠义敢言。顾炎武年幼时,顾绍芾就教他读《资治通鉴》和邸报,引导顾炎武关心国家命运。他的嗣母王氏出生于太仓书香门第,博学多才,知书达理。王氏视顾炎武为己出,从小便给他讲祖逖、文天祥、刘伯温、方孝孺等忠臣义士的爱国故事,教育他做一个志节高尚的人。在良好家风影响下,顾炎武自幼勤奋好学,涉猎甚广,被称为“通儒”,写下《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著作。他的家风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及给外甥们的家信中。

  顾炎武纪念馆外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妇孺皆知的名言,源自《日知录》中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由近代维新派领袖梁启超精炼而成。梁启超曾评价道:“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在顾炎武的家国思想中,不仅强调士人之志,必在国家,呼吁士人要有家国情怀,还将“天下”这一概念从传统的王朝统治升华为民族文化共同体,赋予普通民众在中华文明承继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天下兴亡,指的是天下苍生的生存和中华民族的延续;而“保天下”,强调的是每个人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顾炎武毕生悲悯苍生、心忧天下,所思所想所言皆着眼于济世救民。他有三个外甥均考中进士入朝为官,这与他的教导不无关系。他告诫外甥们要坚守道义,切不可忘记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祖训。

  在顾炎武故居贵廉苑内,“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等九幅砖雕画展示了顾炎武的生平事迹。而在位于昆山市亭林园内的顾炎武纪念馆中,记录着这样一段话:1657年,45岁的顾炎武开始了长达25年的北游生涯,行程三万余里,行经10省90余县……他一路考察民生民情,一路写下利国利民的著作,践行“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人生理想。顾炎武吸取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主张经世致用,提倡“士当求实学”,而不应空谈义理。一方面,他建立严密的考据体系。如《日知录》中的“风俗”条、“财用”条、“俸禄”条等,就是他广泛考察历史演变轨迹并综合研究分析后撰写成的。另一方面,强调学术要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文章可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的文章,多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他的学生潘耒盛赞道:“先生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如果说“博学于文”是顾炎武倡导的治学之道,“行己有耻”则为其立德修身之本。顾炎武对于知耻极为重视。他在《日知录》“廉耻”条中说,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丧失羞耻之心则会无所不为,提醒世人坚守道德底线与做人原则。他还将“士大夫之无耻”提升到“是谓国耻”的高度,并指出“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强调士人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与友人论学书》中,他说:“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在顾炎武看来,为官者不能以粗衣淡饭为耻,而要以不能恩泽百姓为耻,进一步阐明从政为官者应有的廉耻观。

  顾炎武故居贵廉苑中的嗣母言传身教雕塑

  顾炎武一生未做官,但他矢志不渝孜孜探求济世安邦之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廉政思想。他于1680年写给在《明史》馆当监修的外甥徐元文的家信《与公肃甥书》中,提出“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义,而其本在于养廉”,认为要正朝廷必先正百官,应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旨,而其根本在于培养并保持廉洁的美德。后来,徐元文任左都御史,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徐元文为政清廉耿介、刚正不阿,颇受赞誉。他退休回乡时,船过临清,关口守吏勒索且大肆搜查,打开行李一看,仅有数千卷图书、禄金三百两。

  家风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智慧,更涵育着社会的风范和风尚。以心系天下、清正淡泊、知耻崇俭等为内涵的顾炎武家风思想,早已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来,昆山市纪委监委把家风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本地优秀文化中的家庭家教家风资源,立足党员干部、青少年等群体实际需求,以亭林园顾炎武纪念馆、千灯镇顾炎武故居、“鹿城清风”廉洁文化主题车站等阵地为依托,创作推出《“贵廉”“有耻”训古今》专题片、《贵廉赋》苏州评弹、《顾炎武廉勤故事》绘本等一批廉洁文化产品,常态化组织开展家风教育、廉政讲座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顾炎武家风文化和廉勤思想的教育激励作用,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社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