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成功探源
伟大变革
坚强保障
文物述说
扬帆大潮
迈向复兴
社论
要闻
成功探源
伟大变革
坚强保障
文物述说
扬帆大潮
迈向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这是90多年管党治党建设党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初期到党的十七大期间,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制度在砥砺淬炼和坚持深化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有效破解了党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难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成为党之利器、国之利器。作为巡视制度改革创新的亲历者、见证者、实施者,中央巡视办深刻体会到,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始终是巡视工作不变主题,是巡视利剑熠熠生辉的关键所在。
创新巡视理论,明确政治巡视定位
定位指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共召开25次会议研究巡视工作,听取巡视汇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都发表重要讲话,为巡视工作深化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论述的与时俱进和管党治党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巡视工作的定位不断深化,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十八届中央巡视工作发轫之初,面对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2013年首轮巡视即强调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围绕作风、腐败、纪律、选人用人等4个方面,发现问题、形成震慑。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党中央强调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把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巡视紧扣“六项纪律”深化“四个着力”,坚持挺纪在前、抓早抓小,唤醒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强化震慑遏制作用。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深化了对管党治党规律的认识。从十八届中央第八轮巡视开始,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巡视是政治巡视,不是业务巡视,聚焦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查找政治偏差,突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督促各级党组织对标中央要求扛起政治责任。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政治巡视作出新部署,新时代巡视工作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任务,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及巡视整改情况等方面深入开展监督检查,督促各级党组织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持续纠治“四风”问题,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紧扣被巡视党组织职能职责,紧盯主体责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政治巡视不断深化、聚焦,政治监督和政治导向作用充分彰显。
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高质量推进巡视全覆盖
“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巡视全覆盖目标。面对270多个中央巡视对象的艰巨任务,按照过去的常规方法,不可能在一届任期内把所有对象巡视一遍,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2014年开始,通过内部挖潜、盘活存量,将巡视组数量增加到13个,后又增加至15个,从纪检、监察、组织、审计等各方面抽调干部;打出常规巡视与专项巡视的“组合拳”,巡视轮次增加到每年3轮;将中央一级巡视对象分领域、分行业,通过“板块轮动”实行同类同步巡视;探索实行“巡查式”“点穴式”“回访式”“机动式”等方式和“一托二”“一托三”工作模式,大大加快了巡视节奏,提高了巡视监督实效。
只有全覆盖,才能零容忍。十八届中央巡视共开展12轮、巡视了277个党组织,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巡视全覆盖。同时,对16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开展“机动式”巡视,发现了一批领导干部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推动查处了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案、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重大案件,形成极大震慑和警示,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党内监督无禁区”的庄严承诺。
十九届中央巡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总结十八届中央巡视经验基础上,不断巩固、深化、发展,把常规巡视、专项巡视贯通起来,穿插使用,在改革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全覆盖。首轮巡视把监督检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情况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六个围绕、一个加强”开展监督检查;创新组织方式,穿插组合安排,既有省区市又有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还有央企,首次将10个副省级城市四套班子主要负责人纳入巡视范围,拓宽了巡视覆盖面;首次将常规巡视时间由此前的2个月延长为3个月,首次实行巡视报告问题底稿制度、巡视纪律作风后评估制度。第二轮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是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集中在一个领域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探索创新。突出“专”的特点,紧紧扭住“责任”二字,简化流程、优化程序,充分用好已有监督成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进一步丰富了全覆盖实现路径。
2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赵乐际出席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强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巡视工作。
强化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发现问题是巡视工作的生命线,推动解决问题是巡视工作的落脚点。十八届中央巡视不断改进巡视反馈和整改,实行“双反馈”“双责任”“双报告”“双公开”制度,督促被巡视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巡视成果分类处置和综合运用,向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及有关部门移交问题和线索9400余件,加强跟踪督促了解,确保落实到位;形成各类专题报告230份,为深化改革提供问题导向参考,有力推进了司法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巡视整改不落实,就是对党不忠诚。十九届中央把巡视整改落实作为检验被巡视党组织“四个意识”的试金石,在巡视整改上集中发力,推动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第一轮巡视首次集中对十八届巡视整改情况开展监督检查,防止“新官不理旧账”;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同志参加全部反馈,持续增强权威性和严肃性;首次明确提出由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加强巡视整改落实日常监督,督促各级党组织强化政治担当,把管党治党作为最根本的职责立起来。对整改不力、拒不整改,对应付交差、企图蒙混过关,甚至弄虚作假的,严肃追责问责。推动巡视整改和深化标本兼治有机结合,进一步彰显标本兼治战略作用。
完善巡视工作格局,探索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
全面从严治党要靠全党、管全党、治全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省区市和中央单位巡视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体制机制。中央巡视办强化示范传导、检查传导、制度传导,整体谋划、一体推进省区市巡视工作深化发展、中央单位巡视工作规范发展、市县巡察工作延伸发展,加快构建横向全覆盖、纵向全链接、全国一盘棋的巡视巡察战略格局,上下联动、同频共振,有效增强监督合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办邀请各省区市、中央单位巡视办主任列席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传导中央精神;12次召开各省区市和部分中央单位巡视办主任座谈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制定省区市和中央单位党委(党组)书记听取巡视工作汇报情况报备制度,促进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实现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巡视工作专项检查全覆盖,推动改进工作;梳理中央单位巡视机构设置情况,摸清底数,加强分类指导。
党组织建立到哪里,巡视巡察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加大指导督导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市县巡察的有效做法,探索推动市县巡察向村、社区党组织延伸,将利剑直插基层,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脱贫攻坚中的腐败问题、涉黑腐败和“保护伞”问题、惠民政策落实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
健全完善巡视制度体系,扎牢织密制度“笼子”
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2017年7月1日,党中央印发《关于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决定》。这是十八届党中央继2015年8月颁布施行巡视条例后,第二次对巡视条例作出修改,“政治巡视、一届任期内全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巡视、市县巡察”等新举措新经验写入条例,上升固化为制度利器。
十八届党中央先后印发了《被巡视党组织配合中央巡视工作规定》《关于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的意见》;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巡视办分别印发了《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巡视组工作规则》和《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中央巡视办围绕巡视准备、了解、报告、反馈、移交、整改六大环节,将巡视流程细化为50个具体步骤,制定46项配套工作制度。以党章为根本、以《巡视工作条例》为主体、以配套制度为支撑的巡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巡视工作持续深化发展提供了坚强制度保障。
党的十九大新修改的党章,在组织制度中专列一条对巡视巡察工作作出规定;两个多月后,党中央又印发《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8-2022年)》,确定了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的“路线图”“任务书”。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向全国巡视巡察系统下发通知,并分别在北京、江西南昌、四川成都组织召开贯彻落实《规划》推进会。同时,着手研究起草关于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监督网的实施意见、中央巡视成果运用暂行规定等重要法规文件,进一步健全巡视制度体系,扎牢制度“笼子”,努力使巡视制度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