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09期

  社论

  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

  新时代  新指南

  从中央和国家机关严起   从机关党建抓起

  扎实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的“最先一公里”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迎接党的二十大

  开栏的话

  足迹·全面从严

  全面从严治党的冲锋号在这里吹响

  记录·金色名片

  八项规定撬动巨变

  感悟·监督向前

  一线监督者眼中的“国之大者”

  故事·执纪为民

  新版育儿经

  风采·纪律部队

  守忠诚底色   护万家灯火

  特稿

  上海纪检监察机关紧扣抗疫大局发挥职能作用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精准监督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抓好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治理  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监督“硬措施”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

  “访万企·解难题”助力企业成长

  在“办不成事”窗口把事办成

  “清风护苗”温暖小微企业

  以案促改树“亲”“清”

  因时因势强监督

  七七草杂谈

  奢靡浪费必招祸端

  廉洁文化

  发挥廉洁教育基础作用  推进“清廉云南”建设

  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清廉自守精神境界

  燕阁观察  形势任务谈

  如何看待第一季度的“开门稳”

  特别关注      

  确保纪律处分决定执行工作落实到位

  学术研究

  坚持敢于斗争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

  一得之见

  把一体推进“三不”贯穿正风肃纪反腐全过程

  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中介绍贿赂罪与行贿罪、受贿罪共犯的区分认定

  如何理解和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规定的职务犯罪案件预告移送制度

  实招集萃

  定制模块让专项监督更精准

   甘肃•白银市  数据“富矿”助力提升群众获得感

      福建•泉州市  “云监督”破解企业“痛难堵”

  名城话廉

  银川:千年廉韵润无声

  明德风苑

  范迪安  以艺术之名向劳动致敬

  评论

  以有力监督促进营商环境改善

范迪安 

以艺术之名向劳动致敬 

本刊记者  曹雅丽

1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取之不尽的丰富矿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在文艺服务人民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身兼数职、马不停蹄的“艺术劳动者”。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最高学府的掌门人,他把使命放在心上,言传身教、桃李芬芳;作为美术策展和当代美术评论的引领者,他把责任扛在肩上,潜心问道、默默耕耘;作为描绘新时代改革发展火热现场的践行者,他把画笔握在手上,风雨兼程、笔耕不辍;作为中国审美教育的倡导者,他把困难踩在脚下,漫漫求索、砥砺前行。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近40年来,范迪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时代生活,坚守中国文化主体立场,弘扬优秀中华美术传统,以宽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学术素养探析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和方向,在展览策划、美术教育、重大主题创作设计指导上反映时代变革和人民心声。时值“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范迪安接受了本刊专访。“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以艺术之名致敬时代、致敬劳动人民、致敬劳动实践,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说,艺术家也是劳动者,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劳动并无二致。广大美术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埋头苦干、勤奋耕耘,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探索出美术发展的中国主题、中国内容、中国表达和中国气派。

  把时代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艺术创作动力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请谈谈新时代美术作品如何讴歌伟大时代,讴歌劳动人民的火热实践?

  范迪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繁荣发展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广大美术家在思想认识、精神追求和创作实践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焕发出蓬勃的创造热情,尤其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投以心力,创作出一大批体现了新的时代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其思想内涵、气象格局和气度品格都具有新时代中国美术的鲜明特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美术发展基础上,形成了“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创作新格局。

  在新时代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中,以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最有沉甸甸的艺术分量。党的第一个百年辉煌展开了史诗般的壮阔图景,现在我们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又将创造出新的史诗。用浓墨重彩创造属于伟大时代的丹青史诗,是摆在美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此,广大美术家要更为清醒、更为自信地投身时代,感国运之变化;勇于担当,立时代之潮头;敢于探索,发时代之先声,尤其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时代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艺术创作的最大动力,使丹青史诗拥有内在的艺术感染力、生命力。

  记者:今年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7年多前,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两次讲话一脉相承,都充分体现了文艺的人民性。如何理解文艺的人民性?

  范迪安:在80年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直指问题实质:“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会后,大批文艺工作者走向抗日前线,描绘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走进乡村、扎根基层,真正与“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的工农兵大众打成一片,创作出《小二黑结婚》《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一大批植根人民的经典作品。在延安艰苦的条件下,美术创作主要是就地取材的木刻版画,但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了当时的生产劳动、社会新风,人民群众成为艺术的主角,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 并对文艺工作者谆谆嘱托,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新时代中国文艺的人民性,就是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描绘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这方面,美术界的许多前辈作出表率,如黄土画派开创者刘文西先生数十年如一日深入生活,足迹踏遍陕北的沟沟峁峁,他的作品塑造了勤劳、淳朴的农民形象,表现了劳动与生活的丰富细节,饱含了对人民真挚、深沉、持久的爱。他曾说:“深入生活,贵在坚持。坚持深入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恩惠和赐予,才能不断激发创作的热情和灵感。”此外,还有塑造大批藏族同胞劳作身影的雕塑艺术家司徒兆光、以劳动者的视角描绘中国故事的当代画家铁扬、以作品歌颂生活和平凡劳动者的版画家伍必端等,都是践行“艺术为人民”理想的杰出代表,对我们今天描绘时代、讴歌人民,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是重要的激励和启示。

  立足中国大地走进劳动现场描绘劳动之美

  记者:据了解,中央美术学院连续多年开展了“为劳模造像”“基层劳动者写生活动”等以劳动为主题的写生创作活动,请问开展此类活动的契机是什么?

  范迪安:走进劳动现场,能更多理解创造的真谛;为劳动者造像,艺术的价值能得到最好的实现。自2015年起,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合作开展劳模主题创作活动,创作对象覆盖社会各行业的优秀劳动者。活动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启,在这个拥有六百年历史的恢弘宫殿群面前,央美师生为北京市百余名劳模写生画像,一方面唤起我们极大的历史感,一方面又使我们有着当代的自豪感。2016年我们组织师生深入基层劳动现场,为默默耕耘在一线岗位上的职工和劳动模范代表描形写意,真实再现首都各行业劳动者的形象;2017年以“工匠精神”“劳动情”为主题,围绕“北京大工匠”评选活动,描绘一线劳动者专注岗位、精益求精的“不平凡”场景;2020年造型学科师生以79位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事迹为创作题材,用艺术记录当代劳模的风采。今年,我们积极参与了在央视播出的《中国梦•劳动美——2022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中央美术学院师生团队为各行业的劳模代表设计专属印章,把新时代劳动者的形象真正“印”在观众心中。

  这些年,中央美术学院始终践行艺术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提倡“艺术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用艺术创作诠释新时代的“中国梦”“劳动美”。一方面让师生从艺术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感受劳动者精神世界的同时培养正确的艺术观;另一方面,创作的作品从多角度展示劳动者风采,透过生动的艺术新作和丰富的现场资料,使观众感受劳动者之美、劳动场景之美、劳动精神之美。

  《云上梯田•哈尼旋律》    油画   140*400cm    2022年   范迪安   绘

  记者:今年2月4日,也是中国传统农历壬寅年大年初四,您在当天传递冬奥火炬后,次日凌晨便带队前往云南写生创作,此后更是忙碌于筹备央视五一晚会劳模印章设计、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等活动中。可以说,您本身就是一名“艺术劳动者”。在您执掌中央美术学院后,中央美术学院还荣获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掌门人,请谈谈美术工作者应如何更好展示劳动风采,向劳动致敬?

  范迪安:“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最美奋斗者”路遥的生命信念,也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价值追求。从新时代中国美术取得的重大成就中,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广大美术工作者在时代召唤面前没有缺席,用作品精心描绘了新时代精神图谱,充分展示了中国面貌、中国风格、中国精神,努力树起新时代中国美术创作的风向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美术家协会围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组织开展创作,极大调动和激发全国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的政治热情、爱党深情、爱国之情和艺术激情。一大批从生活中来的作品多视角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描绘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作之力、发展之果。中央美术学院以高度的使命意识和充分的文化自觉,积极投身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建设,赞美劳动,服务人民,在承担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和展会设计等项目上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个过程就是发扬劳动精神的过程。如央美团队创作的党史馆广场大型雕塑《信仰》,在泥塑阶段,创作人员每天上下脚手架塑造形象,在石料加工环节,创作人员在现场与工匠们共同探讨技艺和表现手段,并亲自上手精加工每一个石雕人物形象,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和奋斗场景令人记忆犹新。在京雄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后,央美师生开展“见证雄安崛起”的写生采风活动,当置身于高铁雄安站建设工地时,看到巨型的建筑在数万工人的劳动中一天天成长,听着建设者讲他们奋力拼搏的故事,更加激发起我们用艺术的劳动参与建设的动力。

  接下来,美术界将持续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用美术的方式描绘新时代、反映新成就;立足“大美术”定位,发挥美术在美育中的积极作用;在美术的形式语言上加强创研,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美术作品回报社会、服务人民。

  以艺术创作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

  记者:近年来,从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设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设计,到党的百年华诞标志、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会徽和奖牌设计等,中央美术学院创新完成多项重大美术设计工作,书写了中央美术学院以“为国家造型,为民族塑像”为优良传统的艺术创造里程碑新篇章,这些创新成果的设计初心是什么?

  范迪安:作为中国最高美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意识担当起美术创作“国家队”职责,用心用情用力表现伟大时代和人民史诗,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这些年,中央美术学院广大师生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完成了一项项艰巨而光荣的重大任务,是职责,也是使命。我认为,无论是什么主题、哪种形式,美术创作一定要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结合起来,一定要体现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今天的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已经是“大美术”的格局,各个学科专业都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审美水平的新课题,我们要更好、更紧密地把美术和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把文艺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新时代的奋进之路上,美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请谈谈如何以新时代美育建设推进新时代美育事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范迪安: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工作是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根铸魂的方式与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新时代中华美育是一种贯通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所有场域之中的充满艺术人文之美、自然万物之美、生活礼俗之美的整体性大美育,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方位落地、正在实质性推进、即将深层次发展的新阶段。央美几代艺术家孜孜以求,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上彰显美育精神,在艺术创作和研究上同样把美育的大旗高高举起。我们要把立德树人摆在首位,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人生观、历史观、社会观,把学生带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当前,从学校美育出发延伸到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的态势如春潮涌动,整个社会对美育的重要性有了普遍的共识,对美育的需求不断高涨,美术院校要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成为美育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为加强美育作出培养人、创造美、传播美的新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