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学生健康成长,是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浙江省纪委监委持续巩固深化中小学“校园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指导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大数据赋能作用,切实提升整治成效,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丽水市缙云县纪委监委利用全省校园食堂场景公权力大数据监督试点契机,加快数字化监督场景建设,推动职能部门打造集食材搭配、采购、配送、验收、制作、陪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流程、全链条智慧监管体系,努力做到监管时时在、预警实时发、漏洞及时补。让我们跟随一组镜头,近距离感受大数据如何助力守护学生“盘中餐”。
手机点餐,提升体验新选择——
“下周学校食堂菜谱出来了,看看喜欢哪种?”“青椒鱿鱼、雪菜豆腐,都是我爱吃的,我要这个!”每周五是缙云县实验中学发布下一周食谱的日子,学校会综合考虑营养状况和季节变化等因素推出多种套餐,家长和学生登录手机小程序提前“下单”,食堂再根据预订信息制作餐品。
以前,学校午餐一般是“做什么吃什么”,好吃的菜受欢迎早被盛空,口味不好的则常有剩余。“孩子抱怨食堂饭菜不好吃、不愿吃,我们只得每天中午接孩子回家吃饭,费时费力。”县纪委监委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推动县教育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开发“智慧点餐”模块并在部分中小学试点。对家长和学生来说,手机点餐为他们提供了更多选择;职能部门也以此建立数据分析模型,精准发现就餐人数与采购数量的缺口、库存消耗情况等,严格按需配菜,节约财政资金。
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小学食堂,家长代表与学生一同用餐。
阳光集配,全程透明可追溯——
凌晨4点半,天色未亮,位于缙云城西的某农产品配送有限公司院内灯火通明。20余辆配送车满载着当天的食材,前往全县各个中小学校食堂。
在“校园餐”管理中,食材配送是重要一环。早在2021年,缙云县就推进学校食材集中配送。近年来,县纪委监委联合相关部门迭代升级“校园食堂智慧监管平台”,更新智能监控设备,持续推进“阳光集配”。如今,每辆配送车都安装了卫星定位装置,能实时监测运行时间、路线轨迹、车厢温湿度等情况,当数据偏离设定标准时自动预警,实现从食材分拣、检测到打包、运输,全程可追溯,有效压缩食堂食材采购方面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空间,消除风险隐患。
明厨亮灶,舌尖安全看得见——
“菜来啦!”早上6点,随着配送车到达学校,缙云县实验小学培仁校区食堂迎来了忙碌时刻。值班老师和食堂工作人员一起卸下食材,一一拿到智能秤上拍照、验收,相关照片和数据实时上传。不止于验收环节,“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实现从食品入库到成品出餐的动态监管。
“检验证明未提交”“验收照片异常”……前不久,县纪委监委第四派驻纪检监察组梳理平台预警信息后发现,食材验收环节问题多发、频发。“主要原因是未严格执行拆箱查验,或电子秤抓拍画面模糊、导致数据缺失。”该组将问题反馈给归口监督单位县教育局,提出整改意见,同时推动相关单位部门加大人员管理和培训力度,建立随机抽查机制,确保学生吃得新鲜、吃得健康。
在线评价,闭环管理有保障——
中午11点50分,铃声响起,午餐时间到了。在缙云县东渡小学,当天陪餐的教师和学生家长来到食堂,在打菜窗口的机器上刷脸取餐。取餐后,他们的手机都收到了一条短信链接,点进去是一份陪餐评价表,打分及评价信息会传送到平台的“阳光陪餐”模块。
“校园餐”好不好,学生和家长最有发言权。县纪委监委推动相关部门建立在线评价等制度,及时处理反馈的意见建议,让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持续挖掘大数据应用潜力,县教育局以全县中小学校食堂数据互联互通为契机,创新“阳光招待管理”模式,教育系统教职工在本县公务出差时可在出差地学校食堂刷脸取餐,系统自动在个人账户中扣除餐费,实现内部“零接待”。
小餐桌,大民生。缙云县的实践探索就像一扇窗,折射出浙江各地以科技赋能“校园餐”监督的生动实践。探索“数智管账”、完善预警规则、创新“阳光招待”……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能职责,持续推动各级各部门强化“全周期管理”理念,以大数据手段持续提升校园食堂管理精细化水平,努力打造校园食堂数字化监督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