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分为“奋起抵抗 中国人民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全民族抗战 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砥柱中流 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站在抗战最前线”“战略支撑 中国艰苦抗战打破法西斯称霸世界的图谋”“罄竹难书 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暴行”“得道多助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伟大胜利 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个部分,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东方主战场地位。
穿越历史的尘烟,有一种记忆永不磨灭。当驻足于几件核心展品前,目光与历史的温度悄然相触——它们不仅是沉默的证物,更像是打开时光之门的钥匙,将那些硝烟里淬炼的抗战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昭示的,是比枪炮更坚韧的力量:一支军队用铁的纪律锻造的信仰脊梁,那是支撑着民族存亡的精神密码。
主题展览展标
用不屈信念铸就血肉长城
漫步在展览中,一张张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处处复原场景,集中展现了14年浴血抗战的悲壮历史,使观众们深切感受到抗战英雄们的不屈信念和民族气节。
在展览第一部分,首次展出的赵一曼从被捕到英勇就义的详细档案和今年最新公布的杨靖宇给东北抗联第1路军第3师的信函,是东北抗联历史的生动佐证。1936年8月11日《伪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报告》中提到,赵一曼被逮捕后,“排除万难而脱逃”的原因是为了“再投到赵尚志的麾下去,作一个抗日战线的斗士”,“她一生所希望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毁灭满洲国的事情”。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的杨靖宇的一封信,则反映了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抗联积极配合关内抗战的准备,“各有志者要从速整装部队!……游击队各抗日武装!要从速联合起来!”几处感叹可见杨靖宇心忧国事之急切。这封信清晰记载了杨靖宇指挥部队从辽宁桓仁向清原挺进的作战计划,印证了其“扩大抗联声威、实现关内外协同”的战略意图。
在展厅的第五部分,一幅《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巨型油画引得参观者驻足。1943年春,日军对苏北淮海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3月18日,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为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乡一带展开防御。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4连官兵苦战竟日,端起刺刀扑向敌群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小锹砍断了,就用双手掐;双手负伤了,就用牙齿咬……全连82名勇士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战后,新四军3师7旅重建4连,并将该连命名为“刘老庄连”。
李云鹏平安家信信封
用制度法规打造坚实堡垒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纪律建设作为凝聚战斗力、巩固组织根基的重要工程,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法规,约束行为,保证了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维护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在展厅的第三部分,陈列着多种版本的《论新阶段》,这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代表中共中央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首次提出“党内法规”的概念,强调纪律和纪律教育的重要性:“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纪律,党就无法率领群众与军队进行胜利的斗争……所以纪律教育,不但在养成一般党员服从纪律的良好作风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监督党的领袖使之服从纪律,也有其必要。”此外,《论新阶段》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四个服从”的政治纪律,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廉洁纪律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保障。在展览的第二部分有一处步入式景观,再现了洛川会议召开时的情景。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首次明确地提到要“实行地方自治,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的主张。此外,展览中陈列的1938年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惩治贪污暂行条例》、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3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同年5月8日《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这些法规为边区依法惩治腐败提供了法治化、制度化保障。
群众给八路军送饭用的陶罐
用人民伟力奠定胜利基石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舍生忘死的支持,根本在于其“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本质和优良的作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各项纪律的具体实践,赢得了民心,构筑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抗战时期,有这样一个“树叶训令”的故事。1942年,日军加紧了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适逢边区又发生大旱,青黄不接,树叶成了老百姓最主要的“口粮”,部队的粮食也不够,战士们也出去采树叶。为此,晋察冀军区发布了一道独特的命令——《树叶训令》,规定部队所有伙食单位必须到15里以外采摘树叶,村庄附近的树叶要留给群众吃。在展厅的第三部分,抗日根据地群众为八路军缝制的军鞋、冀东人民为支援前线用过的织布机、群众给八路军送饭用的陶罐等众多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物品,展现了军民之间超越血缘的骨肉亲情和人民对子弟兵的真情实意。
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全面建设”展区,一件毛泽东亲笔题写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手稿安静地陈列在展柜里,诉说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延安大生产运动期间,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对面的山沟里,亲手挖了一块长方形的地,种上蔬菜,一有空就去浇水、拔草。当身边的工作人员提出要帮他代耕时,毛泽东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中央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激发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热情,最终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目标,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回望这些饱含故事的展品,它们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苦难,更昭示着胜利的根源——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伟大的人民,凭借坚定的信仰、严明的纪律和优良的作风,不屈不挠、浴血奋战,铸就起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