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学习贯彻中央精神
权威发布
盘点和回顾
● 年终综述 ●
体会与启示
案例警示
2016·印象
● 社会评价 ●
● 境外视角 ●
● 作家见闻 ●
● 亲历故事 ●
社论
学习贯彻中央精神
权威发布
盘点和回顾
● 年终综述 ●
体会与启示
案例警示
2016·印象
● 社会评价 ●
● 境外视角 ●
● 作家见闻 ●
● 亲历故事 ●
紧盯不正之风新动向、新表现,以新招数治理隐形变异,推动反“四风”向纵深发展,2016年1月至11月查处的“四风”问题中,隐形变异类占12.1%,高于近三年平均水平
建章立制,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问责条例等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的颁布施行,为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中央八项规定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2016年12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民主生活会,会议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给予肯定。“坚持坚持再坚持,把作风建设抓到底”,2016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踩着四年来的“不变步伐”,按照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部署,把监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让作风建设这一党的建设的名片愈显亮丽。
尺度不松,越往后执纪越严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成效有口皆碑,必须驰而不息,坚持巩固深化。”王岐山同志在年初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提出要求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四风”问题,对于不收手不知止、继续顶风违纪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越往后执纪越严;对执纪审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深挖细查,决不放过;对工作失职、管辖范围“四风”问题突出的,严肃追究责任,推动形成知畏知止、收敛收手的高压态势。
在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祭出新招数、释放新信号。福建、山西等地建立了纪委与财政、审计、税务、公安等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河北、云南等地通过喷涂公务车标识、设置公务车号段等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山东、青海等地采取交叉互查、“点穴式”暗访等方式强化明察暗访。河南、江西着力整治在私人会所、高档小区或写字楼组织的公款吃喝或隐秘聚会。黑龙江、贵州等地运用“大数据分析”,协调职能部门从公务消费发票、公安机关监控车辆运行轨迹等信息中主动查找问题线索。
在发现、查处“四风”的过程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不正之风的新动向、新表现,创新方法推动反“四风”工作从面上纠治向纵深发展。2016年1月至11月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四风”问题中,隐形变异问题占比12.1%,高于2013年至2015年平均水平,反映查处力度不断加大,也提醒执纪机关必须深入治理隐形变异“四风”问题,防止反弹回潮。
中央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58万起,处理党员干部5.08万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7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1.45%、17.56%、29.33%,还有3200多名领导干部受到责任追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月至8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执纪审查中发现“四风”问题线索1.76万件,查实0.9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组织处理、诫勉谈话、批评教育1.2万人。中央纪委还公开曝光王阳、谷春立、卢子跃、杨振超、陈雪枫等5起执纪审查中发现的中管干部“四风”问题,表明了“决不放过”的坚决态度。
寸土不让,紧盯关键节点
每逢节点正风更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变节奏和成功经验。
2016年12月2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元旦春节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从整治“节日腐败”入手,紧盯年节假期,抓早抓小、串点成线,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中央纪委按照“早研究、早部署、早警示”要求,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通过发通知、开会议、设立举报窗口、集中通报曝光等形式,不断严明纪律要求,持续释放严肃执纪的强烈信号。
为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2016年1月1日起,中央纪委开通了“四风”微信举报平台,形成了“一网一端一微”的立体化监督平台。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纪委的部署和要求,围绕节点强化监督检查,组织明察暗访,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问题,形成合围之势,净化节日风气。
除了强化监督,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不断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强化警示震慑。从2013年初至今,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也成为遏制“四风”的有力武器。中央纪委在2016年初明确要求,对当年1月1日后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原则上都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新修订的《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三条进一步明确,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应当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2016年前11个月,中央纪委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问题8批44起,涉及中管干部11人;中央纪委网站设立节点“每周通报”专栏,公开曝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批1296起,涉及1732人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各种形式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问题1.12万批2.91万起,涉及4.31万人次,形成了有力震慑。
一些地方和单位介绍,现在节假日去景区、饭店检查,经常蹲守几天,看不到一辆公车、一次公款吃喝。“前几年的暗访检查,总能发现几条线索,现在问题还真不好找了。”浙江省杭州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副主任余泽宝说。
建章立制,不断巩固正风成效
2016年12月20日,年度汉字桂冠被“规”字摘得,反映出本年度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力度之大。2016年,中央先后出台《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等重要基础性党内法规,为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作风背后,反映的是纪律问题。规章制度不健全、不执行,改进作风就难有长效。为进一步提高制度针对性和有效性,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除了严格遵守新出台的党内法规,还结合实际,修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细则及配套制度等。
中央纪委先后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对有关制度的制定、执行情况等开展“回头看”。目前已有60多个中央和国家机关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进行修订;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在“回头看”中修订完善配套制度1078项。宁夏、湖南等地也闻风而动开展了“回头看”。
“带电”的作风纪律,为“四风”建立了“识别区”“防火墙”“隔离带”,让党员、干部认识到,许多事都有硬“杠杠”、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