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8期

社论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领纪检监察一切工作

要闻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线上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李希在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扎实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学细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障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刻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要求

展现中国之治  回答世界之问——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辽宁: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正本澄源净生态 

利剑高悬,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系统施治,提升促改促治综合效能 

以廉润心,树清风固本培元

向着根本解决腐败问题的目标不断前进

清淤排障激发国有水企新活力

“一纸建议”成为“一剂良方”

学术研究

涵养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一得之见

着力构建征拆领域全流程监管体系

以有力政治监督护航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正风深一度

咬定“减负”不松口
——从620份基层问卷观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实施一周年

减负减出高效益

“削文山”让干部轻装上阵

考核更精简助力服务更精细 

报表“瘦身”为实干“强身”

正风反腐在身边

管好“校园餐”  守护下一代

责任扛上肩  就餐更安全 

严防死守校园食品安全底线

淮扬美食进校园

严管严抓才能换来安全放心

全面从严治党·县乡行
谈话更主动  激活“廉动力”

书记说纪

一刻不停惩治腐败

瞄准“靶心”重点纠治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打出痛击“围猎”的“组合拳”

以审明理

违规决策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是否构成滥用职权

实招集萃

开展涵盖业务全链条培训

精准施教提升干部专业素养

在实战一线锻造纪检监察尖兵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江门  悠悠廉韵润侨都

中华好家风巡礼

理学亢宗   明德至善——从程颢程颐家风探寻治家为官处世之道

槐荫蔽芾铸风骨   惠慈传家济天下——甘肃天水胡氏家族的德行传承与时代回响

知行话题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评论

调查研究要奔着解决问题去


咬定“减负”不松口 

——从620份基层问卷观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实施一周年  

“正风深一度”栏目课题组

1

  为基层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干事创业的成效和水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2024年8月,《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犹如一剂猛药,直指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形式主义沉疴。《若干规定》实施一年,效果究竟如何?为科学评估实际成效,精准把脉基层负担的新变化、新趋势、新痛点,本栏目近期组织了专项问卷调查,以期从一个切面客观评估基层减负的整体情况,为持续深化基层减负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本次问卷调查秉持科学严谨、客观真实、全面具体的原则,致力于通过系统性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呈现一幅立体、详实的基层减负图景。在问卷设计上注重专业性,紧扣《若干规定》的核心条款和统计学概率抽样设置问题,既评估显性成效,更探究实际感受,力求调研内容能较为全面系统反映政策落实情况;在抽样模型上注重代表性,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全国七大地理区域(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作为分层依据,各省(区、市)大都选择不属于同一地市且不相邻的2个县(市、区、旗),平均每个县(市、区、旗)发放问卷1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620份,力求使调查具备相对广泛的地域代表性;在对象选择上注重针对性,调研对象聚焦政策直接作用群体,涵盖县直机关(占比36.1%)、乡镇街道(占比27.4%)、农村社区(占比19.7%)和基层国有企事业单位(占比16.8%)干部,力求使样本的群体结构更合理、与研究目标更匹配;在群体覆盖上注重丰富性,受访者中工作10年以上的干部占51.1%,6-10年的骨干力量占23.7%,3-5年的青年干部占17.6%。这种以经验丰富、熟悉情况的干部为主体的样本构成,确保了反馈信息是基于长期工作实践的纵向对比,其判断和感受更具参照性;本次问卷实行无记名,所有选项均不涉及、也不记录任何具体的个人信息与单位信息,旨在最大限度消除受访者的顾虑,让每一位受访者都能坦诚表达切身感受。

  清风正气扑面而来,基层注入新生活力

  《若干规定》实施以来,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狠抓制度执行,铁规矩长出铁牙齿,推动基层政治生态、工作状态发生趋势性、格局性的向好变化。数据显示,对于《若干规定》的实施效果,基层反馈呈现出高度一致性。91.6%的受访干部给出了正面评价,其中 58.5%(363人)认为“整体成效显著,不必要的负担明显减轻”,33.1%(205人)认为“整体效果较好,不必要的负担有所减轻”。这一数据有力证明,《若干规定》精准切中了基层痛点,政策方向与执行力度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的普遍肯定。

  “两个责任”同向发力。以上率下,方能下行效仿。减负工作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压实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主体责任扛稳抓牢,一级做给一级看。调查显示,高达96%的受访干部肯定本单位领导班子落实《若干规定》的积极性。其中,75%的受访者感受到领导“高度重视,主动谋划,措施得力”。这充分表明,各级主要负责同志将减负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从方案的制定到执行的督导,亲力亲为,形成了“头雁效应”。许多地区创新推出“无会日”“无会周”,实行会议审批报备和捆绑打包制度,从源头上为会议瘦身。一位华东地区的乡镇党委书记在反馈中写道:“现在开会更务实了,多会合一成了常态,省下的时间都能用在跑项目、进村居、解难题上。”监督责任精准有力,执纪问责震慑常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纳入政治监督重点,通过专项督查、暗访抽查、线索起底、典型通报等方式,对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瞪大眼睛、拉长耳朵”,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得到了基层的广泛认可。91.6%的受访干部肯定了监督成效,其中 68.9%的受访者(427人)认为监督“精准有力,敢于动真碰硬,效果显著”,这种强有力的纪律保障,确保了中央政令畅通,有效防止政策执行跑偏减速、变形走样。

  细规实招叠出,量的积累立起减负增效“硬杠杠”。《若干规定》直面老问题与新变种,在强化现有制度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新的实招硬招,7方面21条具体规定,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基层干部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文山会海之苦”峰值不断削平,干部精力回归主业。这是获得感最强的领域,69.7%的受访者将“会议精简”列为成效最显著之举。数据印证:超八成受访干部每周参会少于或等于3次,66.9%的人会议时长减少超30%。65.3%的受访干部为“文件精简”点赞,超八成每周收文少于或等于5件,62.7%的受访者文件数量减少超30%。一位华北地区的社区书记感慨:“过去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现在会议少了、短了、实了,我们沉下基层的时间更多了,可以更好地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指尖之苦”酸楚减少,数字赋能初显成效。曾经,政务APP满天飞、工作群刷屏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们疲于应付。如今,重拳清理整合成效斐然,69.4%的受访干部认为此项“显著改善”,44.5%的受访者表示每日打卡APP减少了70%以上。许多单位对工作群进行整合重构,建立“主群发布、免扰响应”机制,信息传递效率不降反升,基层干部从“盯着手机”变为“盯着事业”,从“群里吼”变为“实地走”。

  以往深受“迎来送往之苦”,现在腿脚没有那么累了,督查检查考核和调研活动更为规范。“现在下来督查调研,真解决问题的多了,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少了。”一位西部乡镇干部这样评价。分别有62.4%和65.6%的受访者认为“督查检查考核”和“调研活动”规范成效“显著改善”。不少干部反馈,现在督查考核注重“合并同类项”,强调“四不两直”,重在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调研活动则力戒扎堆作秀、蜻蜓点水,更加注重解剖麻雀、解决难题。考核的“指挥棒”更加科学,工作的“风向标”更加清晰,推动基层工作从“重痕迹”向“重实绩”转变。

  压在基层干部身上的包袱轻了,既有时间也有精力去履职尽责了。减负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内生动力、凝聚奋进力量。调查显示,减负工作带来了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88.9%的受访干部心态积极,其中51.0%的受访者“有信心从容应对”,37.9%的受访者“能应对少量负担”。一位西北地区的驻村干部坦言:“包袱轻了,身子正了,脑子活了,现在一心就想带着乡亲们把日子过得再红火些!”这种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正是减负工作意义所在。如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性认识更深、警惕性更高,想问题、办事情更加自觉地考虑是否会增加基层负担,作为工作的“硬杠杠”,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成效明显但存差异,区域部门各有侧重

  一年来,从干部借调的规范管理,到创建示范活动的精简整合,从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整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系列务实举措如精准的手术刀,剜除基层“痛点”与“堵点”。务实管用的制度篱笆越扎越紧,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正在悄然破解,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得以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通过对全国620名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我们从一个切片上看到了一场发生在基层的深刻变革:会议少了、文件少了、督查规范了,干部身上的包袱轻了、干事的劲头足了。这份来自一线的“成绩单”,既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深化改革的鞭策。

  综合数据显示,减负成效在不同地域、不同层级间分布呈现不同特点,反映出区域有特色、部门有特点的差异化发展态势。这种多样性是基层治理复杂性的客观体现,也为下一步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地区角度看,创新引领与扎实开展并进,减负成效各具特色。华东地区数字赋能成效突出,调查显示,该地区减负工作获得95%的受访干部认可,其中78.3%的受访者认为在规范政务APP等方面“显著改善”,创新探索“一网通办”等数字化减负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干部状态也最为积极,94.3%的干部表示对工作“有信心”或“能应对”,反映出减负带来的获得感强。华北地区文风会风改善明显,成为作风转变的“突破口”,92%的受访干部肯定减负成效,70%的受访者认为文件控制效果明显,展现出规范治理的特色优势,但在督查检查方面,35.0%的受访者反映存在“换马甲”现象,规范督查方式仍需加强。西部地区对负担改善的体感明显,西南地区88.0%、西北地区87.0%的受访干部肯定减负成效,干部精神状态改善幅度大,扎根基层、奋发有为的信心得以提振。东北、华中地区一些备受诟病的作风问题有了明显改善,比如东北地区受访干部对督查检查规范认可度最高(达71.7%),但对政策“一阵风”的担忧也最为强烈(达51.7%),反映出在转型发展压力下,干部期盼减负工作能够持续、稳定、长效。华中地区68.3%的受访干部认为调研扎堆、扰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在数字减负上存在短板,仅有45.0% 的受访者认为政务APP管理得到改善。

  从层级角度看,特点突出,诉求各异。乡镇街道感受直接,会议精简效果明显,作为政策执行目标对象,72.3%的乡镇受访干部认为会议“显著减少”,对文山会海的削减感受最为强烈。县直部门对督查考核的科学性、规范性要求较高。34.8%的县直部门受访干部关注督查“换马甲”现象,该项比例在各层级中最高。农村社区受访干部在肯定会议、文件减少的同时期待更深层减负,对“指尖上的负担”(16.0%的受访者认为此问题突出)和“责任下推、任务甩锅”(44.8%的受访者认为此问题突出)的感受最为痛切。农村社区受访者反馈,许多行政事务最终都下沉到社区,而社区权力有限、资源匮乏,“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格局未有根本改变,减负尚未完全转化为赋能。国有企事业单位受访干部反馈,减负政策在其领域的贯彻力度和针对性相较于党政机关稍显不足。各类汇报、评审、创建活动仍有较大精简空间,干部期待政策红利能更全面地覆盖到所有基层单元。

  沉疴犹存不可放松,变异梗阻亟待打通

  减负不减担当,松绑更添干劲。在《若干规定》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减负和赋能同步发力,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放手干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中去。成效面前,尤需冷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调查数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减负工作面临的深层挑战与薄弱环节,一些老问题换上了“新马甲”,一些形式主义问题仍然屡禁不止,体制机制建设还存在短板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产生松劲懈怠心理,基层减负各项规定落实还有差距。

  反映集中的痛点是“权责不对等”导致“小马拉大车”。这是所有问题中反映最强烈的,也是基层负担的根源。55.5%的受访者认为“规范明晰基层权责”效果最不明显。44.8%的受访者将“责任下推、任务‘甩锅’,权责不匹配”列为当前最突出问题。比如,某乡镇收到上级多个部门下发的关于自建房安全隐患排查的紧急任务,乡镇既无专业鉴定资质,也无执法处罚权,却要承担排查认定上报、劝解整治的全部“属地责任”。干部们只能“用脚步丈量”,凭肉眼观察,填写大量表格,但面对拒不配合的房主,束手无策,一旦出事,却首当其冲被问责。这种权力在部门,责任在乡镇的错配,让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反映出有的上级部门通过“属地管理”原则将自身法定职责一推了之,用“问责”代替“担当”,其背后是懒政思维和特权思想在作祟。

  常见变异的是督查检查考核“穿新鞋走老路”。当明面上的督查考核被严控后,形式主义展现了其适应性演化的能力。数据显示,30.3%的受访干部指出“督查检查考核换‘马甲’”问题突出。尽管59.0%的受访者肯定其规范成效,但仍有33.7%的受访者认为其效果最不明显,数据悖论揭示了问题的隐蔽性。比如,某县直部门为规避督查考核频次限制,将原本的安全生产大检查更名为“安全生产专家指导服务行”,名称虽变但流程照旧,基层仍需准备详尽汇报材料、安排检查路线、全程陪同记录,专家提出的指导建议实则与过去的整改通知无异,仍需限期反馈。“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质是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反映出有的上级部门路径依赖严重,工作方式僵化,习惯于通过检查来体现重视,通过材料来展现政绩,其政绩观和发展观仍存在偏差。

  新增负担的有数据壁垒滋生“数字形式主义”。技术赋能在有的地方异化成了技术赋“负”,基层干部成了“数字民工”。数据显示,48.4%的受访干部将“规范政务APP管理”列为效果最不明显的首位。与此同时,52.9%的受访干部最期盼“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此诉求高居所有选项之首。比如,某社区网格员需向党建信息系统、综治信息系统、民政救助系统等多个垂直平台录入同一位居民的基本信息。由于各部门系统互不联通、数据标准不一,每天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录入核对,信息不一致就会被通报。APP虽然整合了,但背后的“数据烟囱”依然林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利益藩篱未能打破,本位主义导致数据共享意愿不足,缺乏顶层强力统筹和设计,使得数字政府建设在基层遭遇“最后一公里”梗阻。

  忧心很大的是减负持续性“一阵风”,可能“再反弹”。44.7%的受访干部“担心‘雨过地皮湿’不能持续下去”。43.4%的受访干部“担心‘计划赶不上变化’对新问题发现、约束不及时”,这反映出对形式主义反弹回潮的深切忧虑。不少基层干部表示,当前的减负成效更多依赖上级压力,一旦督导力度减弱,担心旧疾会复发,新弊又会丛生,可能陷入“减负、反弹、再减负、再反弹”的恶性循环。

  系统施治固牢根基,久久为功长常见效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破形式主义之弊、减基层负担之重如同中医治病,不能只“祛邪”不“扶正”,必须系统施治、固本培元,推动减负从“物理减量”向“化学重构”深化。

  狠抓权责明晰,破“责任甩锅”顽疾。要厘清边界、清单明责。建议由中央和省级层面牵头,自上而下开展明责、赋权、赋能行动。制定出台统一的基层职责清单,逐项明确哪些是基层的主责,哪些是部门的主业,为属地管理划定清晰边界,从源头上封堵责任甩锅的通道。要依法下放、权责一致。坚持权随事转、费随事转、人随事转原则,任何事权下放,必须经过严格的合法性、合理性审查,并配套下放相应的审批权、执法权和资源力量,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探索建立基层职责准入制度,未经过批准下放的事项,基层有权拒绝。

  打通数据壁垒,破指尖数字形式主义。要强力破壁,一网通办。将破解部门数据壁垒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数字政府建设核心考核指标。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制定强制性的数据接口标准,倒逼各部门业务系统应接尽接、数据应享尽享。在基层全面推广使用统一的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基础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利用,上级部门需要数据,一律从共享平台获取,不得要求基层重复填报,从根本上铲除“数字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实现基层“一张表”,上面“多部门用”。

  坚持实绩为上,破过度留痕的虚浮做派。要重实绩,轻痕迹。大幅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重大风险化解率、高质量发展成效等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坚决取消不必要的“工作留痕”要求,引导干部从“微信群里的忙”变为“田间地头的忙”,从“纸面政绩”转向“实地政绩”。要严计划,强监督。对所有的督查、检查、考核、调研活动实行严格的年度计划管理和备案公示制度。大力推行“四不两直”“一线工作法”,探索建立基层评议上级机关机制,将基层的评价作为上级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深化严的基调,破“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的怪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将整治形式主义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态化开展专项监督。要提升发现隐形变异问题的能力,对“换马甲”、搞变通的行为露头就打,保持“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发现一起、严查一起、通报一起,持续释放“越往后越严”的强烈信号。推动建章立制,长治长效。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减负措施,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推动减负工作法治化、常态化,从根本上稳定基层预期,消除“一阵风”的忧虑。

  注重赋能增效,破“只压担子不帮促”的现状。减负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减而减,而是为了更好地赋能增效。要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建立“编随事走”的动态调整机制,解决基层事多人少的结构性矛盾。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确保基层有钱办事。创新职务职级晋升机制,拓展基层干部发展空间,让基层成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赋予基层必要的协调指挥权,形成治理合力。要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中国式现代化,实干为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持续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切实推动《若干规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更大的改革勇气和更深的制度创新,刀刃向内、持久攻坚,必将使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党群关系更加紧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党心民心更加凝聚,以优良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课题组成员:陈杨、杨巨帅、侯逸宁、赵哲。此稿撰写过程中,得到以下地方的大力支持:北京市朝阳区、怀柔区,天津市北辰区、蓟州区,河北省临漳县、邯郸市丛台区,山西省五台县、大同市平城区,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辽宁省庄河市、昌图县,吉林省镇赉县、长春市绿园区,黑龙江省泰来县、鸡东县,上海市静安区、闵行区,江苏省高邮市、无锡市经济开发区,浙江省浦江县、开化县,安徽省广德市、来安县,福建省石狮市、福安市,江西省兴国县、分宜县,山东省微山县、泰安市岱岳区,河南省淅川县、尉氏县,湖北省竹山县、团风县,湖南省石门县、双峰县,广东省四会市、博罗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城县、宁明县,海南省五指山市、乐东黎族自治县,重庆市开州区、渝中区,四川省古蔺县、自贡市大安区,云南省大理市、安宁市,西藏自治区尼木县、札达县,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西安市阎良区,甘肃省瓜州县、秦安县,青海省湟源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中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莎车县,在此特别致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