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4年第03期

社论

我们党有决心也有能力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

特稿

省委书记谈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

调查研究

推动实现腐败问题的标本兼治
——关于受贿行贿一起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受贿行贿一起查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

如何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统筹好案件查办与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关系 

正风深一度

从月报数据看纠治“四风”形与势
——解读2023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数据

春节避免违规违纪的“防身锦囊”

让惠企服务认“理”不收“礼”

学生补助金发放到位的背后

解开春节酒驾背后的“局”

兰台论策

以精准问责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图说纪事

守好八闽一方湿地

一得之见

统筹县镇村监督力量  完善基层监督体系

紧扣职责定位深化政治监督

特别关注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进一步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推动党员干部养成纪律自觉

精准把握核心要义  促进执纪执法高效贯通

走进展览

探寻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展品中的廉洁基因

走进国歌展示馆“国歌从这里唱响”主题展览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盐城  盐韵千年廉隅生

明德风苑

高铭暄  做新时代行为世范的“大先生”

监察史话

春节民俗的历史演变及礼仪教化

知行话题

不断拓展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

评论 

持之以恒净化政治生态


党员干部请查收 

春节避免违规违纪的“防身锦囊” 

本刊记者  侯逸宁  杨巨帅

1

  春节节点,情味至浓。走访亲友、拜会师长、联络同袍……频繁的人情往来不可避免,对党员干部严守纪律、端正作风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帮助党员干部规避廉洁风险、跳出作风误区,本刊通过梳理近年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年报”,以及典型问题公开通报,结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提醒易犯差错,提供“防身锦囊”,帮助大家廉洁过节、安全过节、愉快过节。

  收送礼品“围猎”陷阱——
  小心名为“礼尚往来”实则“利上往来”

  中国是礼仪之邦,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礼尚往来本是优良传统,然而一些别有用心者却以“传统文化”为幌子,念歪“礼仪经”,在春节期间以“礼”相待、以“金”开道,向领导干部送礼行贿。记者梳理发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曝光的71起发生在元旦、春节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中,有50起涉及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占通报问题数量的70%。在这50起典型问题中,从送礼时间上看,有28起发生在春节期间,数量最多,占比为56%,有16起发生在春节前,呈现出避开敏感时间段,错峰送礼的特点。从送礼对象上看,党政机关干部占比超八成,“一把手”超三成,表明权力比较集中的关键岗位往往成为“围猎”的主要目标。从送礼类型上看,涉及收送礼金的37起,涉及收送礼品的47起,其中不少是财物“兼收”。礼品中高档烟酒所占比例最大,有21起,购物卡紧随其后,有17起。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逃避监督,节日送礼形式五花八门、日趋隐蔽。有的假借习俗,以过年“红包”或子女压岁钱为“马甲”,行贿赂之实。有的“不请自来”,通过网购、快递直接寄送礼品,如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有限公司原安全总监崔某某,在2019年至2023年多次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通过快递等方式赠送的礼品,部分违纪行为就发生在春节前后。还有的改头换面,通过电子红包、电子礼品卡,甚至直播打赏等方式收送礼品礼金,如天津市公安局静海分局西城派出所某民警,在2019年春节通过微信转账方式收受社会人员刘某赠送礼金1000元,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这些送礼者嘴上说得很好听,内心想的却是搭关系、找门路,为个人谋私利。礼品礼金的数额看着不多,收了似乎影响不大,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问题都是从小事小节中演化出来的。收点小礼看似是正常往来,实则是欠了“人情”,以后在处理相关事情时能否一碗水端平就会打问号,这实际上是给自己出了“人情”难题。

  违规吃喝宴请“饭局”——
  警惕名为“联络感情”实则寻租“权”“利”

  新春佳节,走亲访友也好,亲朋聚会也罢,都免不了要参与各种应酬。正因如此,春节也是违规吃喝的易发期和高发期。在通报的71起典型问题中,违规吃喝问题较为突出,达12起,其中违规公款吃喝有3起,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宴请有9起。

  饭局有风险,赴宴须谨慎,碰上以下这几种饭局,千万要当心。有的下级以拜年为名宴请上司,吃点喝点以示敬意,很多往往为了借机提出调部门、涨工资、提拔升迁等个人诉求,天下没有免费的宴请,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有的领导干部刻意“卖好”,通过吃吃喝喝拉拢下属、拉近感情,让本来清爽的同事关系打上“酒肉”底色、蒙上“派别”外衣,不可避免地使正常的干事创业给人留下“为某个人打拼、表忠心”的不良观感。有的管理和服务对象或私营企业主以年底联络感情为名,组织饭局宴请领导干部,背后目的是积攒人脉、投资权力,跑关系、投靠山、通路子,待到与干部发展为“亲密兄弟”“知心好友”后,便利用其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好处。如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原处长忻某某,在2021年春节前,违规接受某私营企业安排的宴请,餐费共计7344元,不顾涉嫌利益输送,如此“吃心”不改,最终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职处理。

  热闹宴请表面上是推杯换盏、大讲情义,背地里却是组局者在借机编织“关系网”、寻求“保护伞”,往往演变成谋事、谋利、谋权的“鸿门宴”。党员干部一旦入“宴”,免不了吃人家的嘴软,最终导致因一顿饭丢了饭碗,为一壶酒后悔一生。要小心:“宴”是表演,饭是“饭局”。

  逾矩大肆滥发补贴禁区——
  当心名为“过年福利”实则损公肥私

  正常的节日福利是干部职工应该享有的基本权益,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可以体现组织温暖,正向激励干部职工,增强干事动力。但违规大肆发放津补贴或福利的行为,貌似关心爱护干部职工,其实私心渗透、杂念贯穿。梳理十九大以来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年报”,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相关数据在元旦、春节节点均处于高位。

  尽管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的表现形式花样繁多,但实质都是假公济私、损公肥私。有的拿公家的钱为小圈子谋福利,将冒领、截留等手段积攒的公帑用于给本单位、本科室等“小团体”分好处,肥了少数人,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有的拿单位的钱为个人谋名声,在节日到来时,打着“人文关怀”“调动积极性”的旗号给职工发奖金奖品,不仅博得“体恤下属”“关爱干部”的美名,自己也跟着捞便宜,“面子”“里子”全都有了。还有的拿大家的钱为自己谋利益,借着“集体同意”的幌子,在过节前发放津补贴或福利,表面上是“人人有份”,但实际上是个人特别是领导拿“大头”,如广东省兴宁市兴田街道东街社区党委书记邹某某连续三年以“加菜费”“工作经费”“春节期间值班补贴”等名义违规为时任居委干部发放补助合计13.03万元,其中邹某某本人违规领取1.14万元,可谓是领导“吃肉”、职工“喝汤”,用职工做“挡板”,个人背后谋私利。

  在个别干部看来,违规滥发福利只是一桩小事,虽有违程序,却无伤大雅,毕竟这是为“大家谋好处”,以为钱进了大家的兜就不会出事,却不知在大家面前那些“小心思”,在纪法面前那点“歪想法”,都昭然若揭、无处可遁。鉴于此,一旦心存侥幸心理,怀揣“老好人”想法,慷公家之慨,投“众人”之好,为自己谋利,其行可恶,其心可耻,是纪法所不容的。

  轻松旅游变成沉重“旅忧”——
  留神名为“友情相邀”实则利益输送

  辛苦一年,春节长假与家人亲友旅游放松无可厚非,但从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数据来看,以2023年春节所在的1月为例,共查处公款旅游以及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旅游活动安排问题177起,比2月多出76起。这种动了公款旅游的歪脑筋,或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旅游活动安排的行为,踩在了纪律规矩的“红线”上,成为被查处的典型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与警惕。春节假期公务活动锐减,相比搭便车公款旅游问题,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旅游活动安排的情况更为突出。

  春节长假难得,家人同行珍贵,安全愉快为本,有些旅游务必慎行杜绝。一是受邀免费游玩,与管理和服务对象各地游山玩水,自己不掏钱,全由别人担。如甘肃省原副省长宋某及其家人,在2017年至2019年春节、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先后6次到海南三亚、云南大理、重庆等地旅游,住宿、餐饮等费用均由管理和服务对象支付,把老板当成了“提款机”,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与老板的金钱进行了交换、勾兑。二是花小钱超标准旅游,住的是五星级酒店,享受的是VIP服务,却故作姿态“守规矩”、自欺欺人少交钱,看着是按规矩办、按要求来,实则依然违了规、犯了纪,表面上“吃相”好了些,背后还是该吃吃、该拿拿、该要要,该占的便宜都占了。三是违规找朋友陪同旅游,到了旅行目的地后找当地朋友接待,让其管吃管住、全程陪同、费用全包,以“当地有人”撑场子、博面子,却不想今后朋友找到自己了怎么办?

  接受他人安排的旅游,看似没花公家一分钱,只是“朋友”之间的消遣放松,可深思细想,欠了人情始终是要还的,其本质仍然是变相接受他人财物的行为,会影响公权力的公正使用。这种旅游是一种“危途”,千万小心,不能涉足。

  触碰公车私用“红线”——
  避免名为“方便工作”实则贪小便宜

  节假日期间是走亲访友的高峰期,有些党员干部便打起公车的歪主意。在通报的71起典型问题中,公车私用“名”列榜单、赫然其上。

  公车姓“公”不姓“私”,个别干部却颠倒了公私、混淆了是非。有的在春节假日期间,未按照规定将公车封存,驾驶公车购买年货、回乡过节、办理私事,给自己省费用、撑面子。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物业处原副处长侯某某,就曾在元旦、春节假期先后9次公车私用,公车变成了“专车”。有的私自留存单位公务用车加油卡,为春节之行给私家车加油,贪公家便宜。有的私票公家报,借着权力和工作之便,拿着春节期间私家车加油票、保险票、维修费、年检费等发票,统统到单位下账,零敲碎打薅公家“羊毛”。还有的打着“春节期间用一用”的旗号,违规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企业、管理和服务对象的车辆,名为“借用”,其实分毫不付、无偿使用,损公家利益,谋个人私利。

  公车私用、私车公养、“借用”车辆,说得合情合理再好听,实质上是揩“公家油”,谋个人利,背后反映的是特权思想作祟,认为过年开公车回家是身份的象征,有种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感觉,把“占公家便宜”视为隐形福利,认为借点东西不是大事。思想上一时放松,私欲上一刻膨胀,作风防线就会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势必破规矩要求,踩纪律“红线”。

  “防身锦囊”——
  风清气正过大年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即将来临的春节既是佳节,更是廉关。如何避“雷区”、防“风险”,平平安安过年、高高兴兴过节?不妨用好以下“三招”。

  练就“金钟罩”,筑牢思想防线。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中央八项规定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触碰不得、违反不得,不能在这上面有丝毫模糊认识、侥幸心理。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组织的监督就在身边,群众的眼睛紧盯不放,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在“法眼”“聚光灯”下,“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做得再隐蔽、再低调,也躲得了一时,逃不过一世,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此外,要切实增强荣辱感,能当领导干部说明组织和群众认可你的能力与品行,就要担得起这份肯定与重托,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和人民,不可在这些“小事”上私心泛滥,显得格局低下、认识狭隘,上不了台面,不仅给“领导干部”这个身份抹黑,更让自己人品显得低劣不堪。

  穿好“铁布衫”,严守纪律底线。纪法是约束,也是保护。过节前,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纪法规定,了解有哪些规矩和“红线”。碰到具体情况时,心中要做好比对,看是否会违反规定,做到心里有数,对于拿不准的要多请示、多咨询、多报告,对于他人的交往目的也要有清醒认识和辨别,守住清廉这条底线,努力远离“河边”、绝不“湿鞋”。比如,有人请客时,要问清和谁吃、在哪吃、谁买单,有人送礼时,要识别谁送的、送什么、值多少,对违反规定的,敢于拉下脸来说不,该退场的坚决退场,该退还的坚决退还,决不能含糊其词,并及时向组织报备,跟组织“交底”,不给拉拢者、“围猎”者一丝一毫机会,不让自己陷入涉嫌违规违纪违法的险地。

  善用“定身法”,净化交往圈子。共享天伦,守好家庭圈,春节是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日子,难得家人相聚,提倡多陪伴家人,少外出应酬,在温馨的亲情中细品浓浓年味。坦坦荡荡,规范同事圈,年节问候,提倡同事间要清清爽爽,上下级间要规规矩矩,多些真诚祝福,少些虚伪逢迎,不收礼不送礼,让拜年抛开功利,绝不拉拉扯扯地搞小圈子。志同道合,净化朋友圈,朋友相交,提倡大大方方、敞敞亮亮,多些谈天说地,少些推杯换盏,多些情感交流,少些利益交换,尤其涉及政商交往时,更要牢记“亲”“清”两个字,做到亲不逾矩、清不远疏。   

  爆竹声声辞旧岁,正气盈盈接新春。值此春节来临之际,希望这些“防身锦囊”能够帮助大家度过一个风清气正、欢乐祥和的新年!

  (此稿写作过程中,黑龙江省,甘肃省,山西省大同市,江苏省张家港市,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温州市鹿城区、东阳市、浦江县、龙游县,福建省石狮市,山东省鱼台县,陕西省汉阴县、太白县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并感谢厦门市纪委监委协助制作配文视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