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
特稿
调查研究
推动实现腐败问题的标本兼治
——关于受贿行贿一起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如何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统筹好案件查办与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关系
正风深一度
从月报数据看纠治“四风”形与势
——解读2023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数据
兰台论策
图说纪事
一得之见
特别关注
走进展览
广角
名城话廉
明德风苑
监察史话
知行话题
评论
社论
新时代 新指南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
特稿
调查研究
推动实现腐败问题的标本兼治
——关于受贿行贿一起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如何根据监察法实施条例统筹好案件查办与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关系
正风深一度
从月报数据看纠治“四风”形与势
——解读2023年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月报数据
兰台论策
图说纪事
一得之见
特别关注
走进展览
广角
名城话廉
明德风苑
监察史话
知行话题
评论
春节民俗的历史演变及礼仪教化
萧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春节是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憧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春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以年终岁首为时间基础,核心内容是除旧迎新。正是春联、年画、鞭炮、龙灯、狮舞、团圆饭、拜年、庙会、社火、压岁钱、年节礼物等年俗营造了春节的气氛,让年更有“年味儿”。面对传统与现代,应该多一份敬畏,用身心去贴近传统,感受和体味春节民俗中的温馨。
春节民俗的传承发展
春节是古老的,而又充满新鲜与活力。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载是运载之意,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夏朝以“岁”称年,岁与收获、祭祀及天文星象有关。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准,体现着古人的生活节律。人们丰收之后的祭献与庆祝活动自然成为年度周期的界标。传统的大型岁时祭祀仪式常在岁末年初的冬春时节举行,这便是春节最初的起源。此时,春节虽然还没有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其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岁时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等。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朝会。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包含元日及前后各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阖家团聚,设宴欢庆。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国威。
春节是热闹的,脆响的爆竹,大红的春联,喜庆的年画,翻腾的龙舞,都昭示着盎然的春意,一切烦恼与霉运都留在了旧岁,人们在新的岁月里追寻新的希望。春节是民族情感的凝聚点,又是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文化风景。从人们饱含情意的新年祝福中,为古老民族不息的生命意识所感动。在中国走向世界的今天,只有保持这一文化特色,才能为世界文化增添色彩。春节是阖家团聚的节日,春节回家,牢固了家庭的伦理关系,也增进了亲人间的感情。春节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调整与再造。老板与员工、店家与顾客、寺庙与施主之间都会在辞旧年迎新年的过程中进行一些良性互动。这既是传统习俗的延续,也是现代社会的共识。
回家过大年是一次精神更新历程
过年回家有许多现实的教化意味。回家过大年是一句俗语,也是一道文化指令,俗话说,“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回家不单是亲人的团聚,还是一次精神更新的历程。在高度技术化、物质化与个性化并由此产生社会高度分化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传统节日这一特定的民族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从纾解社会心理困境、融洽社会关系、提振民族精神与确认民族文化未来方向的高度,推动优良礼俗的回归。
在年节礼俗的复兴过程中,既要重视礼仪的内涵,又要重视礼仪的行为,二者相辅相成。内涵是基础,没有内涵形式就不会持久,没有形式内涵就无从表达。礼俗是一个整体,既有礼仪行为,也有礼义精神与人们心中的感情,只有做到形式和内涵的相互补充,才可能把年节礼俗传统真正复兴起来。价值观很重要,礼仪行为的身体记忆也不能少,只有通过身体的记忆与活动,才能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现在手机、网络拜年很好,大大扩展了拜年的地域空间与社会空间范围,但依然不如面对面的拜年来得真切。
岁时礼俗中大多是传统的内容,当代社会毕竟发生了变化,传统岁时礼俗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哪些是要继承的,哪些是要更新的,这需要去辨析。但不能有观念的误区,不能认为“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不好的。“旧的也是新的”,有些旧的东西也可以为新生活服务,所以不能盲目地去喜新厌旧。敬畏传统的同时要推陈出新,当然不是推倒陈旧的东西而创造新的东西,而是要从旧的东西里面推导出新的元素,为今天社会生活所用。
传统节日礼俗大多强调家人团聚,今天的社会家庭在缩小,但家庭的意义与功能还要继续强调。假如家庭衰落,民族文化就有失去传承基础的危险,因为家国是一个文化整体,二者相互促进与提升。同时,社会交往面越来越广,公共社会关系的建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年节礼俗中,家庭与社区要并重,特别在城市生活中,要强调社区文化的建设,让大家在城市社区获得家园感与幸福感。
甲骨文中“年”字是人背着禾的样子。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刻辞卜骨,上面刻有“受年”二字,表示年谷丰登之意。
发挥传统礼仪的教化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礼仪作为一种制度规范和价值载体,具有成风化人的教化功能。中国是拥有悠久礼乐文明的礼仪大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资源,同时重视礼制建设与礼俗教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敬天礼地、体现族群伦理与政教伦理等包蕴礼义核心的礼仪文化。“礼俗相交”既是一种生活规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在传统社会,礼仪文化成为人们必须养成的立身之道,从军国大事到饮食起居无不有礼,诚如《礼记·礼器》所说,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仪文化规范并服务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奠定了礼仪中国的文化基础。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越过了家庭与村落范围,人际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人情礼俗传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化趋向淡化。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礼仪传统的现代转化,如春节的社区成员聚会、邻里间相互关爱等,在城市住宅区重新获得家园感。岁时节日为人们回归传统提供了时空平台,人们在节日礼仪中体认、享受与传承传统,传统也利用节日礼仪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春节回家团圆、敬拜祖先,强化家庭伦理与情感传统,邻里互访,增进社区团结。自先秦以来影响深远的国家礼仪体系,吉、凶、宾、军、嘉“五礼”共存,不仅规约个人在国家、社会人生重要时刻的行为与情感,而且对于民族认同产生了巨大作用。在国家重大政治生活领域,在春节倡导传统雅俗、崇德尚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展示社会政治伦理,汇聚民心,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蕴含着人类文明演变的逻辑。礼仪伦理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重建与更新,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礼仪资源的活化利用,对于家国情怀的培育、社会文明的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公民道德教育与新的伦理人格养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文化事象在传统社会中有多层意涵,对于当代而言,我们可能要对原先的次要层次的意义作出当下生活需要的扩张和创新性理解。比如传统节日中与自然亲近的部分,我们今天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进行提升与强调,春节祭拜天地感恩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与资源,迎春礼顺应自然节气饱含人们对丰年的期待,吃团圆饭以勤俭节约为新风尚。我们应该把生态伦理文化作为未来节日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在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才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