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0年第11期

社论

凝聚决胜力量 迎难勇开新局——写在全国两会闭幕之际

新时代 新指南

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学者视点直面风险挑战 打好发展主动仗

        以深沉定力应对大变局

        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育新机开新局

两会专题奋进中国 决战决胜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论国是

赵乐际同志与代表委员同议政

杨晓渡同志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

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上两会

围绕工作大局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

及时跟进监督 保障“六稳”“六保”任务落实 

认真履职尽责 助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坚持人民至上 维护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深化“三项改革”推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从严管党治党 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政治保障 

直通部委

国务院扶贫办: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防范化解重大传染病风险

生态环境部: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代表委员谈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赢得未来合力

评论

以积极作为承担特别重任

把“有形”与“有效”统一起来

燕阁观察

特殊两会——大变局中树立中国笃定前行航标

一得之见

一组

学术研究

全面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正风反腐在身边

让冰城哈尔滨百姓点赞的暖冬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工作手记坚决亮剑,是纪检监察机关面对民生问题的应有态度

严查快处,抢回因腐败贻误的供暖时间

记者点评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实证纪法

解读《规则》为何强调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

实务一封实名检举控告信是这样办妥的

书记说纪

我们是如何做好留置场所疫情防控的

名家荐书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少年儿童阅读作品

明德风苑

奚美娟:新时代让每个儿童的梦想都发光

贺颖春:石窝山脚下孩子们的爱国情

符缨琦:党旗映红后地湾村孩子们的笑脸

知行话题

从乡村脱贫样本看“扶一把老百姓”的大情怀

视点辑览

全面小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袁秉达
首页
1

 

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时间节点非常引人关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年,注定永载史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历程,将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我们党正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夙夜在公、奋力拼搏。

|  古往今来  |  小康是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理想社会追求

小康,在中国大地上历来是富含文化底蕴、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美好概念。“小康”一词,源自《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之后的《礼记》等古代文献也先后提到了“小康”,它描绘了古人对宽裕、殷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宋朝《夷坚志》提到“久困与穷,冀以小康”。清代《聊斋》论及“布帛菽粟堆积满屋……由此小康”。这里提到的“小康”都是指人们的生活比较宽裕,可以不愁温饱。由此可见,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梦想,是文明古国的千年追求。

在儒家文化中,“小康”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把“小康”和“大同”相提并论,最初出现于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之中。孔子在与其弟子子游对话时,把“大同”与“小康”相对应,结合中国古代史记载,分别作出了大致描绘和相互比较。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首先感叹自己没有赶上大道通达天下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帝王统治天下的时期,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已有记载。在夏代以前存在过的“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随后,孔子又分析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小康”社会,“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孔子和儒家思想家从古代中国实际出发,认为依靠“礼”等国家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秩序的“小康”社会,不失为可望又可及的美好社会。

“小康”浸润在数千年历史传承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中,是中华民族一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小康”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美好生活状态,也是最具感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美好社会理想。我们党使用深得民心的“小康”概念确立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描绘了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视野、高远眼光与科学谋划,再一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靠人民而兴、因人民而强的不变初心和坚定信念。

|  筚路蓝缕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小康从理想变成现实

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无论哪派的“小康”理想,都有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历朝历代都没有在中国真正实现亿万人民的“小康社会”理想。只有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中国革命面貌才为之焕然一新。在新中国建立70余年,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小康”才从人们的千年理想追求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实现“小康”社会理想始于深刻的社会变革。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目标,“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确立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的建设也为实现小康社会创造了一切必备的有利条件。形象地说,我们完成了“铲地基”“起房子”的重要历史性任务。

实现“小康”社会理想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民生产总值不到美国的7%,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不仅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而且拥有了“两弹一星”等反映国家实力和民族兴旺发达标志的硬核成果,使中国赢得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大国的国际地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大工业的物质基础,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初步经验,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宝贵经验、物质基础、理论准备。

实现“小康”社会理想的显著标志是民富国强。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最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1979年12月,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小康”列入经济建设目标,明确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1984年3月,邓小平在同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完整阐述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时,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提法变化,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第一次使用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并且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回溯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小康社会40年的历史演进与改革开放40年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是高度统一,有机融合的。可以说,实现“小康”这一目标贯穿着党创业、守业、兴业的全过程。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团结带领人民绘就了从“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和走向“富强的中国”的生动历史画卷。

|  接续奋斗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最大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跨21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下,必须清醒看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前进道路并不平坦,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如果我们应对不好,或者发生系统性风险、犯颠覆性错误,就会延误甚至中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必须化危为机,守住底线,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继续奋斗,志在必得。

“关键一步”的重要定位。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有条不紊地整体推进。其中包括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坚持从国情出发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五个方面,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蕴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又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不仅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目标与举措形成统一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国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的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缺一不可。没有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无法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必须自身硬,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三大战略举措,解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系统、法治保障和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

“脱贫攻坚”的补齐短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特别是主要短板,是影响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因素,必须尽快把这些短板补齐。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党中央强调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截止时间来看,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中产阶层比重稳步增加,我们可以完成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但要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很不容易,这是我们志在必得,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扶贫工作事关全局,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做不好,不但贫困群众不满意,人们也会怀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真实性。所以,当务之急,我们要举全国之力尽快把短板补齐,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脱贫攻坚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强调“小康”,而且突出“全面”,更重要的是“建成”。“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包括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文明程度、人的素质等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覆盖的地域要全面,是东西南北中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讲究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建成”讲的是如期实现党和国家既定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在全面、重在建成、落在小康,最终要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1